基於公允價值計量的企業價值評估

才智咖 人氣:2.92W
基於公允價值計量的企業價值評估

摘要:企業價值是指企業的公允價值,企業價值評估方法的應用與會計計量技術密不可分。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場法在實際應用中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侷限性,建立以公允價值計量為前提的會計估價模型成為必然。公允價值具有不可加總性,各項資產價值之和不一定等於企業價值,這一會計計量誤差即為自創商譽。
  
  關鍵詞:企業價值評估;會計估價模型;公允價值;會計計量誤差;自創商譽
  
  儘管“企業價值最大化”和“基於價值的管理”等觀念得到普遍認同,但長期以來,準確界定與計量企業價值依然足困擾理論界和實務界的重大課題,其中以計量尤甚。2006年,我國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中全面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將公允價值應用於企業價值的計量,是否為我們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新的途徑?
  
  一、文獻回顧
  
  (一)企業價值的來源“勞動價值論”認為勞動是價值的主要來源。勞動價值論的合理性源於第一次產業革命前後的時代特徵。當時,社會經濟處於短缺狀態,企業大多是勞動密集型手工工場,尚未普遍採用大型機器生產,勞動在產品的價值創造中始終佔據主流地位,自然資源和資本只是充當轉移價值的角色;“資本價值論”是製造經濟時代的主流觀點。此時,資本日益取代體力勞動在企業價值創造中佔據主導地位,價值主要是由資本創造的,實物資本、無形資本、人力資本和資源資本都能創造價值;“客戶價值論”認為價值是由客戶決定的。客戶價值不僅來源於核心產品和附加服務,還包括通過發展良好而持續的客戶關係來創造企業價值。這種觀點使企業價值來源的重心從企業內部轉移到了企業外部;“能力價值論”認為企業價值是企業生產經營能力的價值。資本與勞動的融合與重新創造表現為企業的生產經營能力,企業價值並不一定等於資本的價值與勞動的價值簡單相加之和,而是企業參與市場交換所能獲得的價值總和。
  
  (二)企業價值評估方法2004年,中國資產評估協會頒佈《企業價值評估指導意見》,對於規範企業價值評估、提高企業價值評估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該指導意見中明確了兩個問題:一是強調企業價值評估是一種行為和過程;二是明確企業價值的構成。企業價值評估所採用的方法主要有三類: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場法。齊寅峰(1998)重點分析了累計折現法,屬於收益法的一種;王小榮、張俊瑞(2003)重點分析了相對估價法,屬於市場比較法的一種;馮日欣(2004)認為企業價值是企業的專案現值之和,其本質是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王景升(2005)介紹了企業價值評估理論的演進,對成本法、市場法和收益法分別進行了適應性分析;任娟華(2005)介紹了折現現金流量法、相關估價法和期權估價法,認為應當按照被估價物件的性質及特徵選擇最合理的估價方法。
  
  二、會計估價模型的嘗試
  
  企業價值評估方法的應用與會計計量技術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認為,各評估方法在實際估價時分別適用不同的會計計量屬性。如:成本法一般採用重置成本計量。收益法一般採用現值計量,市場法則採用現行市價計量。
  
  (一)企業價值評估方法的適用性分析成本法是在資產清查和審計的基礎上將企業整體資產化整為零,以單項資產的評估為起點,把企業的全部資產按評估時的重置成本扣減各項損耗來計算企業價值的方法。經濟學理論認為,資產的價值依賴於在其生產過程中所消耗掉的生產性物品的價值,即資產的價值是由它們的生產成本規定的。但是,這一規律只有在恰當的時問內可以隨意通過生產而取得代替品時才是有效的。因此,並非所有的資產都適用成本法,只有以資產重置、補償為目的的資產才適用成本法,對於持續經營的企業一般不採用成本法評估企業價值。
  收益法通常又被稱為收益現值法,是指通過估算被評估企業在未來投資年限內的預期收益,採用適當的折現率折成現值,然後累加求和得出企業價值的一種方法。收益法的侷限性來自於未來收益的估算、有效投資期限和折現率的選擇等三個方面。因此,只有當企業具有持續的盈利能力且其未來收益能夠被合理準確地計量、經營風險可以預見並能夠量化時,運用收益法對企業進行價值評估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