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金融危機與公允價值計量

才智咖 人氣:2.54W
淺論金融危機與公允價值計量

摘要:本文分析了公允價值與金融危機的關係,指出公允價值不是金融危機的元凶,但作為會計界不能因此而置 身於危機之外,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公允價值計量的缺陷。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幾點完善公允價值計量的對策。
  
關鍵詞:金融危機 公允價值 市場

  
  2008年9月在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之後,美國金融形勢驟然惡化,世界各大銀行相繼出現不同程度的危機。曾被稱為“代表未來計量方向”的公允價值,一夜之間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因此分析金融危機與公允價值的關係,尋找危機爆發的主因,以便更好地化解金融危機成為當務之急。
  
  一、公允價值不是金融危機的元凶
  
  會計是對過去的交易或事項進行反映,事實在前、反映在後這是無法顛倒的,作為反映經濟活動的會計不可能對企業的經營、投資等活動具有防範於未然的能力,而最多隻有亡羊補牢的本領。公允價值決不是金融危機的元凶,對於這一結論我們可從2008年11月召開的20國集團峰會發表的宣告中得到證實,[1]宣告列舉了導致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這些原因包括追逐高收益、缺乏適度的風險評估和監管缺失;脆弱的保險業標準、不健全的風險管理行為;日益複雜和不透明的金融產品以及由此引發的過度負債;決策者、機構監管者沒有充分地意識到並且採取措施應對金融市場正在擴大的風險,未能及時實施金融革新或者未能考慮本國監管不力所產生的後果。可見導致金融危機的主因中並沒有提及公允價值,這是對以公允價值計量提供會計資訊的一種肯定。公允價值計量的優勢有:
  1. 公允價值計量更支援決策有用觀
  在現行的經濟環境下,有些金融資產和負債的價值與最初確認時發生了很大改變, 如果仍採用歷史成本計量, 就不能真實地反映企業的價值,提供的資訊對決策者是沒有用的。會計資訊最重要的特徵是決策有用性,只有對決策人有用的資訊才是決策者最關注的,而以公允價值計量,能真實的反映企業價值的提高和有效避免掩飾投資失敗造成的損失[2]。例如,當某些金融產品的市場價格已經大幅下降時,金融機構及其交易人員仍使用歷史成本計量,就會誤導投資者。因此公允價值比歷史成本能更加透明及時的讓資訊使用者瞭解企業的時務狀況。
  2. 公允價值計量更支援“配比原則”
  配比原則是指收入與成本、費用的配比,在歷史成本法下計算利潤時, 收入按公允價值計量,費用則按歷史成本計量,雖然計量單位都是貨幣,但計量口徑卻完全不同。從而出現收益超分配、虛利實虧的現象。而採用公允價值這種現象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收入和成本費用均按照公允價值計量,經營成果是管理當局真正的'經營業績,從而有利於正確評價企業的經營成果。
  3. 公允價值計量面向未來
  歷史成本屬於過去時態,只能用於初始計量並供以後各期進行攤銷和分配,不存在後續計量問題,對企業的預測性比較差。而公允價值計量是一種面向未來的計量方式,在對一些新的交易活動或事項進行核算時,能為會計資訊的全面性與可靠性提供保障。
  
  二、公允價值雖不是金融危機的元凶但也並非無責
  
  雖然G20並未將公允價值列為金融危機的主因,但作為會計界不能因此而置身於危機之外,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公允價值並非完美無缺,它所呈現的也並非資產或負債的真實價值而是價格,而價格肯定會經常背離價值的。當金融危機發生後市場被扭曲,價格與價值相背離,在這種情況下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無疑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金融危機的影響,其缺陷表現如下:
  1. 公允價值的順週期性加劇了資產、負債的擴張和收縮速度
  公允價值具有順週期性,即在經濟繁榮、資金流動性較強的環境下,以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其價格將不斷上漲,此時企業的資產、利潤會被高估,由此會促使其信用的過度擴張和財務槓桿的過度使用[3]。伴隨著巨大的收益,市場的系統性風險將會進一步放大,影響金融機構抵禦和化解風險的能力。而一旦經濟不景氣市場看空,公允價值計量便會使資產大幅縮水,利潤大幅下降甚至出現嚴重虧損,從而需要計提減值準備和減少所有者權益,為規避由此帶來的不利影響,管理者就會加大對資產的拋售力度,與此同時投資者的信心將會受到打擊從而引起恐慌性拋售,造成其價格新一輪下跌。因此,公允價值計量會加劇資產、負債的擴張或收縮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