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公允價值的發展趨勢

才智咖 人氣:1.75W
論公允價值的發展趨勢
【摘 要】 新企業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的引入成為一大亮點。在執行中需要會計人員認真分析其本質,提高可靠性。
  【關鍵詞】 公允價值; 本質; 優越性; 可靠性
  
  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一經發布即獲得學術界及實務界廣泛的關注和研究。雖然其中不乏讚譽之聲乃至質疑之意,但是各方一致地將全面引入新準則的公允價值計量屬性視為“革命性的重大突破”和“一大亮點”。這一亮點更被一致性地視為是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之間實現實質性趨同的一個重要性標誌。眾所周知,公允價值計量已成為國際潮流,且已作為國際會計準則(IAS)的基本理念。但是,財政部根據我國國情,出於謹慎,在新準則體系中適度對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非共同控制下的企業合併、債務重組、非貨幣性交易等採用了公允價值,而對市場相對不活躍,各方面不符合公允價值條件的資產仍保持歷史成本計量。在執行時,除公允價值外,減值準備、未來現金流量的判斷及折現率的確定等新會計標準都要求會計人員具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職業判斷力和較高的職業道德素養。
  
  一、公允價值的本質分析
  
  公允價值一經提出,在會計界掀起了十分激烈的討論,支援方與反對方各有其堅持的理由。在對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認識方面,國內目前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是兩種。一種觀點認為,公允價值作為一種獨立計量屬性,對其他計量屬性起到了補充作用;另一種觀點認為,公允價值本身並非一種計量屬性,歷史成本、現行成本、現行市價在不同情況下都可能符合公允價值的定義。這一分歧的解決,對公允價值的應用起著關鍵作用。究竟應當從什麼角度來看待公允價值是解決此問題的關鍵。
  所謂計量,是指以選定的能夠反映計量物件內在特徵的尺度並將其內在特徵予以數量化。因此,計量屬性則是被計量物件內在特徵的外部表現,主要解決的是計量何種特徵的問題。筆者認為,要正確認識公允價值,首先要深化對資產本質的認識。20世紀早期,會計學界普遍贊成以歷史成本計量資產,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學在會計中的應用,對於資產更傾向於價值計量,即強調資產的客觀價值及其服務潛能。由此可以推出,公允價值是計量物件自身的客觀價值,它是資產或負債內在的或者自然的屬性,不能做出絕對的準確計量,只能依附於其他計量方法來表現。在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制定的公認會計准則(GAAP)中提到的五種計量方法是公允價值在不同的現實條件下的反映形式,是計量資產或負債客觀價值的工具。這些計量方法是外在於計量物件的,它們是由人們的主觀判斷選擇的結果,而作為計量物件內在屬性的公允價值則是唯一的,它本身不是一種計量屬性,而是需由其他計量屬性來表現的客觀價值。
  再者,從公允價值存在的條件來說,無論是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還是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SAB)都傾向於交易物件存在的活躍市場。根據IAS的定義,活躍市場是指滿足以下條件的市場:(1)市場中交易的專案是同質的;(2)通常可以在任何時候找到自願的買方和賣方;(3)價格公開。由此可以看出它與經濟學中完全競爭市場的異曲同工之處,即:公允價值實現的基礎是一個理想的完全競爭市場,它等於供給與需求達到一致的均衡點的理想價格。但是,完全滿足這三個條件的市場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所以,把公允價值等同於市價或未來現金流量現值這一普遍觀點是欠妥的。
  問題的關鍵在於,20世紀末以前,公允價值計量的技術問題始終是國際會計界的難題之一。在存在同類資產或類似資產的活躍市場的條件下,現行成本、現行市價和短期可變現淨值可以作為公允價值,這種情況下公允價值計量的難度相對不大。然而,在任何國家,對所有資產或負債的活躍的市場並不可能處處存在,此時的公允價值計量必須採用現值技術。由於特定個體對於與特定資產相關的未來現金的流量的估計、風險的估計和折現率的選擇往往各不相同,導致現值技術運用的主觀判斷因素較大,可驗證性卻相對較低,從而公允價值在實務中的運用倍受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