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析建立生態價值論 豐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學說

才智咖 人氣:2.76W

論文關鍵詞:馬克思學說;勞動價值論;生態價值;環境;可持續發展

論析建立生態價值論 豐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學說

論文摘要:在人類已邁進可持續發展新時代的今天,建立生態價值論是堅持馬克思勞動價值學說的需要,也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完善的重要表現。探討如何在傳統經濟學價值理論的基礎上構建以生態經濟價值為核心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價值理論,可以進一步論證馬克思勞動價值學說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近年來我國學術界圍繞著馬克思勞動價值學說,展開了各種不同意見的爭論,歸納起來不外乎兩種觀點:一是認為應該根據發展變化的新情況和新實踐,沿著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理論邏輯思路和方法,在堅持馬克思勞動價值學說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這一科學理論,用發展著的勞動價值論指導新的實踐;另一種則是以當今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情況和新實踐為藉口,否認馬克思勞動價值學說的科學性和生命力,尤其是自黨的十五大提出我國實行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制度以後,一些學者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懷疑甚至否定就多了起來,出現了在經濟學領域裡要丟掉馬克思勞動價值學說這個老祖宗的傾向。我認為,馬克思勞動價值學說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要求我們用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現實世界,用當代最新的科學知識認識客觀世界,站在時代前列,站在實踐前沿,開創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發展的新境界。

一、傳統經濟學價值理論是與生態相脫離的價值理論

    在傳統的經濟學研究中,經濟學家往往認為經濟過程不造成環境性質的變化,也不為所處環境性質變化所影響。經濟過程為一種與外部隔絕、自成系統以及與歷史無關的過程,一種既無外流、又無內流,在消費與生產之間自行迴圈的過程。長期以來,傳統經濟學視經濟系統為一相對孤立的系統,沒有把人類社會經濟體系看成是建立在生態系統基礎之上的,沒有把人類經濟活動和生態環境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研究社會生態價值運動及其規律;而是將社會生產與再生產過程看成和生態過程毫不相關的,甚至對立的純粹的經濟過程,因而生態過程就被排除在社會生產與再生產過程之外。因此,傳統經濟學價值理論把人類勞動過程看成是一種單純的經濟過程,因而認為人類勞動只能投入在經濟系統內部. 經過人類勞動過濾的也只有經濟產品,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就表現為商品。所以,勞動價值論,就是商品價值論。人們把自然生態的進化與演替,看成是完全由生態系統的自然力本身的作用所推動,與人類勞動無關。這樣,理所當然地就把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的價值即生態價值排斥於國民經濟執行與社會再生產價值運動之外。所以,我們完全可以說,傳統經濟學勞動價值學說忽視了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相互影響,是一種與生態相脫離的價值理論。

    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完全是大自然的產物,沒有凝結人類勞動,它只有使用價值,而沒有價值,因而人們可以無償使用它,是大自然的恩賜。在這種觀念指導下,“資源無價、原料低價、產品高價”的不合理狀況長期存在,以致經濟的發展,將大量的可更新的和不可更新的資源投人生產生活領域,加之掠奪性的過度開發和浪費使用,造成了資源耗竭、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的嚴重後果,使自然資源和自然系統的供給與需求之間產生了尖銳的矛盾,表現為以下幾點:第一,數量的變化。一些過去非常豐裕的環境資源,例如新鮮的空氣、清潔的淡水、肥沃的土地,現在變得供不應求了。第二,質量的變化。由於環境中有害物質的積累和汙染物排放速度的加快。導致環境質量下降,高質量的環境資源日益稀缺。第三,人類對環境需求的變化。現代社會人們對環境資源的需求不僅在數量上迅速增加,而且在質量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建立生態價值論是堅持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需要

    自20世紀下半葉以來,尤其20世紀80年代以來,環境危機和生態危機並存交織,導致人與自然關係緊張到了空前尖銳的程度.使生態與經濟的極不協調成為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矛盾問題。人類對有限的環境資源的利用不得不作出抉擇。從而使得生態環境價值理論問題勢不可當地進人了經濟學研究的殿堂。

    價值問題在理論上的尖銳性不亞於生態環境問題在實際生活中的尖銳性,因為這個問題不解決,資源的濫用、生態的破壞等環境問題就不可能根本解決。包括邊際效用價值論和勞動價值論在內的各種東西方價值理論紛紛登臺,對生態環境價值問題進行闡釋。自1980年代以來,我國馬克思主義學者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學說為指導,用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分析了生態環境價值,並建立起了生態價值論,其對生態環境價值的認識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當代,人類文明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的生態時代,在人類生存的“地球村”,不僅那種和生態過程無關的純粹的經濟過程是不存在的,而且與社會經濟無關的純粹的自然過程,或者說沒有人類留下足跡的純粹的生態過程,也是基本上不存在的。我們完全可以說,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人類活動已伸展到地球生態系統的每一個角落,現在人類社會依賴的、供人類社會利用的自然資源都無不打上人的活動的印跡。因而,人類社會勞動對自然生態系統的滲透已經是一種極為普遍的生態經濟現象。在這種歷史條件下,我們不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把勞動價值論由過去的經濟系統延伸到生態系統中去,建立生態價值論,使勞動價值論反映生態經濟複合系統價值運動的真實面貌。

    其次,在當今自然資源短缺和環境質量下降的迫使下,人類經濟活動消耗自然資源與自然環境和人類自身生產與生活消耗環境質量的生態需求滿足,不僅要按其固有的自然生態規律,還要或多或少投入一定量的人類勞動,才能再生產出達到維持生態環境具有人類生存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使用價值。因此,當代人類的各種智力的、體力的、直接的、間接的勞動流轉和凝結於生態系統之中,形成生態價值。所以,當代人類社會勞動不僅創造了商品價值,而且創造了生態價值,它構成為勞動價值論的一項根本內容。對此,我們可以說,把勞動價值論延伸與擴充套件到生態環境系統中去,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建立生態價值和生態經濟價值論,這是在當代堅持和發展馬克思勞動價值學說的一個很重要體現。

    再次,當今人類社會正在進人生態時代,隨之出現了人類社會的一種新型的勞動,並且越來越成為人類社會勞動的主要形式,這就是人類重建、恢復、補償、保護與建設生態環境的人類勞動。我國“十五”計劃綱要強調指出:“要把改善生態、保護環境作為經濟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態質量的重要內容,加強生態建設,遏制生態惡化,加大環境保護和治理力度,提高城鄉環境質量。”《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提出了要結合生態環境建設,組織重建與恢復生態系統。因此,這種重建、恢復、補償、保護與建設生態環境,使之具有人類生存和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使用價值的勞動,是創造生態環境價值的新型的勞動形式,已構成為21世紀人類生態經濟社會活動的最重要的內容。

三、生態價值論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新發展

    生態價值與生態經濟價值理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學說,充分顯示了這個學說在現時代的科學性和生命力。理論和實踐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是當代人和子孫後代生存與發展的理論基礎,是與時俱進的科學,它將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顯示其科學性和生命力。

    第一,眾所周知,馬克思研究勞動價值論的歷史使命主要是為其剩餘價值學說奠定基石,徹底揭露資本主義剝削的實質,由此決定了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主要是闡明資本主義制度下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經濟關係,研究物件是社會經濟系統的商品價值問題,是對社會經濟系統而言的,不涉及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的相互關係。我們今天研究價值問題的歷史使命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與馬克思當時所要回答的問題也不完全相同。我們的根本任務,就是解放、發展和保護生產力,因此,我們研究生態環境價值問題不僅十分必要,而且必須把勞動價值論延伸與擴充套件到自然生態系統中,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建立生態價值論,形成生態經濟價值理論。

    第二,馬克思創立科學的勞動價值理論是在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處於上升時期,這是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前期。一方面,當時自然界賦予人類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良好的自然環境,人們將這種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視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天賜財富,對它的利用是唾手可得。另一方面,那時經濟社會發展(包括人口增長)的規模不大,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對資源環境的需求與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力和供給能力,從總體上說,是基本相適應的。這樣,當時的現實生活中就不可能將生態環境價值問題提到馬克思的面前。隨著現代經濟發展到當代,經濟與生態的不協調已成為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矛盾,使生態經濟問題成為全球性的極其尖銳的重大問題。把它放在“生態—經濟—社會”三維複合系統執行中動態考察,現代生態經濟基本矛盾已上升為現代人類生存與發展的主要矛盾,而生態環境供給能力問題已構成這個矛盾的主要方面,這是21世紀現代經濟執行中一個無法迴避的客觀現實。因此,正確解決生態環境價值問題,則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的歷史責任。我們把勞動價值論延伸和拓展到自然生態系統中去,建立生態價值論,就使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加反映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更加適應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客觀要求。

    第三,在現代經濟社會條件下,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既有使用價值,又具有價值。這不但沒有違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而且正是以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的。按照勞動價值學說的觀點,商品價值是物化在經濟系統的某個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的表現。這是經濟系統通過耗費活勞動和物化勞動,在從生態系統中取走自然物質並將它加工成經濟物質的過程中凝結的社會必要勞動。生態價值是物化在生態系統的某種物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的表現。這是通過在經濟系統耗費活勞動和物化勞動而輸人到生態系統中來,使生態系統的自然物質(包括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具有符合人類生存和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使用價值過程中凝結的社會必要勞動。所以,無論是商品價值,還是生態價值,都是為保證滿足人的物質、文化、生態需要而創造符合人類生存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使用價值的過程中由抽象的.人類勞動形成的價值。因此,商品價值和生態價值都是社會必要勞動創造的。這樣,勞動價值論不僅反映了經濟關係,而且反映了生態關係,從而反映一種新的經濟關係,即生態經濟關係。因此,生態價值就是物化在生態經濟系統某種自然物質和經濟物質中的社會必要勞動的表現,是商品價值和生態價值的辯證統一體,這是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完善的重要表現。

四、建立生態價值論需要正確認識和深入研究的幾個重要問題

    第一,當我們用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構建生態價值與生態經濟價值論的時候,有的學者認為本來自然資源與環境過去是沒有價值的,只是到了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的矛盾日益尖銳化的階段,才使它具有價值。因此,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歷了無價值和有價值的兩個階段。這種觀點是不符合客觀事實的。自然資源與環境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這是沒有人類產生價值觀念之前就客觀地存在著的。不管人是否評價它,或者體驗它,它不依賴於評價主體及其認識,也不是隨著人們對它的評價或感覺而表現出來。自然資源與環境本身即自然界本身早就存在價值,這種價值是原初性的,主要是自然生態過程創造的,人類社會勞動產生的價值則是這種原初價值上的再創造。尤其是現代生態經濟基本矛盾運動決定了滿足人類生存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態需要,都必須通過人們花費一定量的勞動來從事生態環境的重建、恢復、補償、保護和建設,自然資源與環境上凝結的人類勞動的程度日益增加,更加增添了自然資源與環境的價值。所以,上述看法是把人們對自然資源與環境是否具有價值的認識經歷了兩個階段,即無價值階段和有價值階段說成是自然資源與環境本身無價值和有價值的兩個階段,這是不正確的。

    第二,可持續發展價值觀,.作為生態文明價值觀,不僅要承認自然資源與環境的外在價值就是為人類利用的工具價值,而且要承認自然資源與環境的內在價值就是由維持生命與生態過程內在的目的性和人類的力量無法取代的自身價值。對此,著名生態經濟學家劉思華教授提出了三點看法:一是以生態經濟價值為核心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價值,是建立在自然資源環境及整體生態系統的外在價值和內在價值相統一的基礎之上的,從而在價值觀上真正確認了人類的價值與自然界的價值的統一;二是自然資源環境及整體生態系統的內在價值是由自然界物質生產過程即自然生態生產過程創造的,似乎同人類勞動無關,而它的外在價值尤其是經濟價值和科學文化價值,則是人類勞動在自然原初價值的基礎上創造的;三是文明發展到今天,人類實踐活動的廣泛與深化,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過程和自然界的生態過程已經完全相互交織融合而渾為一體,自然生態再生產和社會經濟再生產已經成為互相依存、互相制約、互相作用、互相轉化的生態經濟再生產過程,人類勞動用於資源環境及整體生態環境的重建、恢復、補償、保護和建設以及增值生態價值,不僅創造自然資源環境及整個生態系統的外在價值,而且對於維持它的內在價值也會產生影響。這是值得深人研究的問題。

    第三,我們運用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解釋生態價值,並在此基礎上構建以生態經濟價值為核心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價值理論,就必然涉及到勞動價值論的適用範圍問題。這裡有兩種研究思路:一是勞動價值論只是適用於人與人的經濟關係,不適用於研究人與自然的生態關係,而效用價值論能夠揭示人與物的基本經濟關係,適用於研究人與自然的生態關係,主張可持續發展價值觀建立在效用價值論的基礎之上。另一種意見認為,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建立可持續發展經濟價值理論的重要理論依據,但不是唯一的科學依據,必須把它和效用價值論結合起來,確立生態價值與生態經濟價值論,從而形成可持續發展價值理論的新學說。這些重大問題確實要進一步深人探討。

    第四,國內外學術界研究可持續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經濟問題,已經形成一個共識,這就是地球資源環境的有限性,地球生態系統承載能力存在極限。因而,自然資源環境不僅具有相對稀缺性,而且具有絕對稀缺性。但是這種稀缺性與它的價值決定沒有直接關係,稀缺性的作用主要是使人們注重自然資源的價值問題,推動人們對自然資源環境的外在價值和內在價值的補償,即是對所耗費勞動的補償和對自然資源環境本身被耗費的補償,在稀缺性的背景下,人們必須對自然資源環境投人勞動的增加。因此,自然資源環境價值的大小,首先決定於人類勞動對它的勞動投人與否或投人的強度。當然,自然資源環境價值的大小,還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這些都需要我們認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