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一點思考

才智咖 人氣:2.25W

論文關鍵詞:社會階層結構 勞動價值論 創新

淺析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一點思考

論文摘要: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的演變,使勞動形式、勞動主體、價值源泉和分配理論等方面都發生了新的變化,這要求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進行新的思考。

0引言

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在於與時俱進,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的指導意義,只有在與具體的實際的時代特徵相結合時,才能得到實現。本文在分析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新變化的基礎上,提出要從勞動形式、勞動主體、價值源泉等方面對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論進行理論創新。

1傳統勞動價值論面臨的挑戰

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創立的科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石。勞動價值理論是在對工業化初期的資本主義英國進行批判分析過程中建立起來的,揭示了當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執行特點和基本矛盾,同時也揭示了社會化商品生產的帶有一般性的規律。因此,對我們今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指導意義。然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面臨的情況與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當時面臨的情況有很大不同。馬克思創立勞動價值論時,西方已開發國家還處於工業化初期的蒸汽機時代,生產社會化程序剛剛起步。今天的世界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提出了許多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步人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的加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再加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使勞動的方式和內容、勞動結構、社會分工、價值的形成及其向價格的轉化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如果機械僵化而教條地照搬傳統的勞動價值理論,尤其是拘泥於馬克思在當時歷史條件下,針對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具體清況作出.某些個別論斷,就不能科學地回答今天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有關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的一些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各種利益群體不斷出現,收人報酬呈現多樣化,先富起來的並不都是按勞分配所得的結果。這種理論和現實的悖論迫切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富和收人分配理論的創新。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改革前中國社會“兩個階級一個階層”的勞動者階級的單極社會結構已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社會階層分化呈現從單極向多元的演變。有學者按照佔有組織、經濟、文化資源的不同狀況把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劃分為五大社會經濟等級十個階層。五大社會經濟等級包括社會上層(高層領導幹部、大企業經理人員、高階專業人員和大私營企業主),中上層(中低層領導幹部、大企業中層管理人員、中小企業經理人員、中級專業技術人員及中等企業主),中中層(初級專業技術人員、小企業主、辦事人員、個體工商戶、中高階技工、農業經營大戶),中下層(個體勞動者、一般商業服務人員、工人、農民),底層(生活處於貧困狀態並缺乏就業保障的工人、農民和無業、失業和半失業者)。十個階層是按照佔有資源的型別和多少來分劃的,包括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經理人員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辦事人員階層、個體工商戶階層、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產業工人階層、農業勞動者階層、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我國社會經濟等級具有跨階層界線的特徵,階層分化結構呈現複雜性、多樣性和不穩定性,已初步形成了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充滿動態特徵的階層結構。事實證明,這種階層結構分化演變大大促進了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綜合國力的提升。但這種階層分化演變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卻不能在傳統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那裡得到勞動價值理論的支援,諸如私營企業主、炒股獲高利者、企業經理人員等人收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是不能用傳統的勞動價值論來解釋的。

2勞動形式創新與勞動主體創新

2.1勞動形式創新

關於社會勞動的形式,在馬克思的分析框架中,社會勞動有生產性勞動和非生產性勞動、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活勞動與死勞動(物化勞動)、簡單勞動與複雜勞動、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等。與馬克思所處的歷史時代相比,今天勞動形式發生了深刻變化,人們從不同角度對勞動進行細分,如創新勞動、重複勞動和混合勞動,生產勞動、服務勞動、科技勞動和經營管理勞動,創新勞動和常規勞動等等。雖然對勞動的具體形式眾說紛紜,但都承認服務勞動是重要的勞動形式,認為科技勞動(即創新勞動)和經營管理勞動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已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等,而且在新價值創造中的比重日趨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