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生物化學教學實驗改革的探究論文

才智咖 人氣:2.29W

運動生物化學是高等學校體育專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在基礎理論和實踐學習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運動生物化學教學實驗改革的探究論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運動生物化學教學實驗改革的探究論文

摘要:運動生物化學是高等學校體育專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在基礎理論和實踐學習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掌握好運動生物化學的相關知識對於評定運動員的機能狀態、疲勞恢復和損傷康復等方面有重要的意義。通過梳理大量文獻發現運動生物化學教學和實驗過程中的諸多疑惑和問題,本文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法和建議。期望對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授課有一定的啟發和引導,對運動生物化學的教學和實驗改革起到促進作用。

關鍵詞:運動生物化學 教學 實驗 改革

一、研究方法

本文通過對中國知*、萬方資料庫等學術庫進行了檢索,查閱到65篇關於運動生物化學教學、運動生物化學實驗改革的相關論文。通過對這些文獻的梳理,提出以下相關問題和建議。

二、運動生物化學的教學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學方法單一

在傳統教學思想中,教師是作為“知識的傳授者”的角色已經不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在未來的體育教學中教師需要是一個主導者,帶領大家一塊去學習探索知識。同時教師不僅需要給學生傳授知識點,同時應教會學生如何自主的去獲取知識,教師主要利用多媒體在課堂上講課,大多數是“填鴨式”教學,缺乏交流的時間和平臺。運動生物化學是屬於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如果教學中依然是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授課效果會很差。

(二)教材“厚”,對應的習題集沒有特色

教材“厚”,且重點不夠突出是現行教材明顯的特點。現行教材較之以前教材內容新增得越來越多,基礎知識和重點知識不夠突出。另外,有些章節內容詳略不太合理。

運動生物化學習題集的習題與實踐聯絡不夠,與運動聯絡不足。這將不利於學生更好的掌握運動生物化學的理論重點、要素,不利於學生更好的把理論和實踐的結合起來學習。

(三)教材有些內容與學生實際情況不接軌

我們編寫教材和教學過程中應重點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與理解能力。體育專業的學生有將近一半的都是文科生,他們的理科知識尤其是高中化學的基礎知識相對薄弱,運動生物化學教材裡面許多的生化反應過程複雜,學生初次接觸掌握有些困難。

(四)實驗環節薄弱

傳統的實驗教學觀念認為:實驗教學從屬於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只是驗證學科理論、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輔助教學環節。實驗主要以訓練學生的基本動手操作技能為目的,限制了學生創造發揮的空間和創新思維的發展,影響了學生的專業工作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的訓練。

傳統的教學實驗是老師帶領學生做,提前將實驗步驟設計好,學生模仿練習,學生缺乏自主設計能力,活動缺乏創新。這是傳統教學的一個很明顯很重大的弊端。還有一方面就是運動生物化學的實驗教學資源不足,滿足不了學生做實驗的需求。

三、改革措施:

(一)創新教學方法的積極運用。

“傳統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經過長時間的證明,這種教學方法是效率較低下的教學方法。隨著時代的不斷髮展,對國內外的理論學習、總結。提出了優秀的理論和教學方法,如改革“灌輸式”以及偏重講授的教學方法,倡導啟發探究式、討論式等方法,這些教學理論將會更好的'指導運動生物化學的課程學習。

(二)教材形式多樣化

教材多樣化表現形式是多方面的,包括教材品種、教材內容、教材呈現形式和教材建設過程等方面的多樣化。教材多樣化是為了將不通教材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水平和能力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教材的多樣化,可使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整理出符合學生需求的,同時將最新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使學生不再侷限於課本。根據學生專業的不同,配以不同的習題集,同時也與實踐相結合,使運動生物化學真正成為為體育服務的一門學科。

(三)課本簡單化

在新科技革命中,知識“陳舊率”大大加快,“半衰期”迅速縮短。一般認為,前沿科學技術知識每三五年就有50%被淘汰。將基礎知識,重點知識表現在課本中,內容基礎化,易於學生的理解掌握。

(四)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緊密結合。

教材固定的情況下,各個學校針對學生的水平採用不同的教學重點,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從該課程的學習中汲取到專業知識。運動生物化學的教材應注重基礎理論的解釋,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基礎理論,這樣學生才會向更深層次學習,最終成為運動生物化學方面的學習精英。

(五)增加交流平臺

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能力的有效途,一是大多數學校的運動訓練器材、裝置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二是學生的內部交流較少。另外,定期舉辦運動生物化學的實踐師生座談會也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措施。學生只有認可實踐課程的重要性,才會興趣盎然,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結論

運動生物化學教學實驗中可能會出現一系列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本研究的建議是在教學過程中多采用創新式教學方法,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教材內容要與學生需求緊密相連,同時增加師生交流平臺,以便教師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的制定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