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結尾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才智咖 人氣:2.58W

一節好課好比一場精彩的交響樂,不僅要有引人入勝的“序曲”、扣人心絃的“主旋律”,還要有一個回味無窮的“尾聲”。良好的開頭雖然是成功的一半,但完善精要的結尾,猶如“畫龍點睛”,會使課堂教學再起波瀾,從而使教學活動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因此,精心設計結課這一教學環節,對於良好的教學效果的鞏固,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課堂結課是教師在數學課堂任務終結階段,引導學生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再認識,再總結、再實踐、再昇華的教學行為方式,它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和組成部分。結課方法運用得當,能夠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鞏固和深化所學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智慧的發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
 課堂教學的結尾是一堂課結束的自然表現形式,不是可有可無,也不是硬加上去的。當前的一些數學課,其結尾大多存在著以下一些問題:
 1.眉毛鬍子一把抓
 案例1:《認識小數》教學片段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認識了小數。誰來說說生活中你還在哪看到過小數?
 生:超市的貨架上有小數。視力表上也有小數。股票交易所的螢幕上有小數等等。
 師:小數點左邊的數是?右邊的數是?
 生:小數點左邊的數是整數部分,右邊的數是小數部分。
 師:寫小數的時候要注意些什麼?
 生:小數點要寫成圓點,小數點要寫在個位的右下角,不能寫在數學的中間。
 師:讀小數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呢?
 生:整數部分按照整數的讀法來讀,小數部分通常順次讀出 每一位數位上的數字。
 生:小數部分有幾個零就要讀幾個零。
 師:說說0.6元表示的意義?
 生:0.6元表示把一元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6份就是十分之六,也就是0.6元
 師:說說0.9米表示的意義?
 生:0.9米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其中的9份就是十分之九,也就是0.9米。
 ……
 這位老師滴水不漏地照顧到每一個教學內容,表面上一點時間也沒浪費,實際上這種沒有重點的歸納,只能是眉毛鬍子一把抓,使學生如墜雲霧之中,不得要領。我們老師在結尾設計上,要牢牢把握住本節課的重點,為學生提供一些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想方設法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重點問題上,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不能盲目地求細求全。
 
 2.輕描淡寫走過場
 案例2:《量一量》教學片段
 學生經歷了“認識各種尺”、“用學生尺量”、“用各種尺量”後
 師:老師有一個建議——下課後我們到籃球場上去量一量,看看籃球場上哪些線段用哪種尺量比較好?下節課我們進行交流!”
 課堂結尾,教師要把課尾作為聯絡課內與課外、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的紐帶,引導學生向課外延伸、拓展,開闢“第二課堂”,而不是走個過場。“下節課會交流嗎?”在公開課上我們可以不止一次地聽到這樣的收尾。學生會不會完成?怎樣完成?誰能保證這種探究過程的質量呢?這樣的結尾真實嗎?我們老師在結尾設計上,所涉及的問題儘量讓學生在課上處理;時間實在不充裕,也要把解決問題的方法暗示給學生,保證學生課後探究的質量。
 3.機械呆板程式化
 案例3:《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教學片段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麼?你的收穫是什麼?
 生:今天我們學會了用替換的策略解決問題。
 師:還有誰來說說?
 (教室裡再無人舉手)
 師:不錯,今天這節課我們是學習了替換這個解決問題的策略,下課!
 隨著課程改革的實施,是否讓學生體驗學習的過程,是否讓學生主動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成為評判一節課優劣的一項標準時,幾乎所有的教師,所有的數學課在下課前都要說一句:“你學會了什麼,你的收穫是什麼?”
 但是起到預期的目的了嗎?課堂上經常聽到學生總結的是表面的,膚淺的,或是與重難點無關的話,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他們或許連“收穫”一詞都不能準確理解,說的只是自己感興趣的事或話,完全沒有達到將知識條理化、系統化的目的。
 
 二、策略導引
 恰當地設計課堂結尾,可以統攬課題要領,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使學生進一步明確當節課的具體教學任務,抓住要點內容,加深學生理解當堂所學的知識,掌握規律性的知識。同時,也可以為後續課題埋下伏筆,激發學生進一步探討的興趣。俗話說:“編筐編簍,全在收口。”能否把“口”收好,對一節課的成敗也是十分重要的,那麼,如何設計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結尾呢?
 1.概括式結課——強化認知
 這是目前數學課最常用的結課方式,它是指用精確簡練的語言,提綱挈領地把整堂課的主要內容加以總結、概括、歸納,給學生以系統、完整的印象,使學生加深對所學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培養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教師可根據自身的理解,以豐富的教學經驗將分散的知識點加以小結歸納,使之成為一個有機連續的整體。
 案例4:一年級《統計》教學片段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一定有了許多收穫,例如學了新的知識、掌握了新的`學習方法,咱們先說說收穫了哪些知識?
 生1:統計可以一眼就讓我們看清楚誰多誰少。
 生2:原來統計在生活中這麼有用。
 ……
 師:你們的收穫還真不小!能不能介紹一下你是怎麼學會這些知識的?
 生1:統計時要先把東西分一分
 師:對,也就是了解資訊!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2:還要排一排,排的時候可以從下到上排。
 師:這是整理資訊!
 生3:還有數一數的方法。
 生4:還有比一比
 師:對,這是分析資訊。
 師:瞭解資訊、整理資訊、分析資訊是統計的一個過程,而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比一比這些都是我們學習統計的好方法,它們能幫助我們學習更多的統計知識,以後我們還要用到。
 以上教學中,老師用“咱們先說說收穫了哪些知識?”、“能不能介紹一下你是怎麼學會這些知識的?”簡明扼要地對本節課內容進行歸納總結。一方面引導學生回顧所學知識,加深對所學新知的掌握;另一方面進一步強調了本節課教學的重點。比起“今天你學會了什麼呢?”“今天你有什麼收穫呢?”這種回答目標並不明確的總結方式,有效地避免了學生回答時的漫散、遊離、瑣碎。這樣收尾目標明確、清晰凝練、重點突出。
2.延伸式結尾——拓展深化
 這種結課方式,就是在讓學生熟練掌握已學過內容的基礎上,把所講授的內容進行延伸和拓展,讓學生更多地領會和接觸新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學以致用。
 案例5:《面積的認識》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通過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麼?
    生1:我知道了什麼叫面積。面積就是物體表面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
    生2:我知道用各種方法進行面積的大小的比較,主要有重疊法、觀察法、簡拼法。
    生3:還有數格子的方法。
    師:最後我們來做個遊戲。男生看的時候,女生不能看;女生看的時候,男生不能看。現在開始,女生先看(出示一個長方形的硬紙板正面),這個圖形有多少格?(男生全部閉眼)
    女生齊答:6格。
 同樣女生閉眼,男生看(老師出示同一個長方形硬紙板的反面)。
    男生齊答:24格。
    師(把長方形硬紙板正反交替慢慢翻轉):請男生和女生同時看,現在請大家想想,誰看到的圖形大?
    生齊答:一樣大。
    師:那麼,為什麼用數格子的方法不能比較大小呢?到底哪種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是最科學的呢?我們下次繼續學習新知識,來解決這個問題。今天的課就學到這裡,下課!
   (雖然下課了,同學們有的還在沉思,有的小聲議論著........)
 在學生可能認為新學的“數格子”方法對比較面積大小很管用時,但是這種“數格子”多少比較的方法還不是最科學的方法,通過實際遊戲讓學生產生了新的認知衝突,即為什麼同樣面積的紙板卻可以用不同的格子數來表示。而老師說“什麼是比較面積大小最科學的方法呢,我們下次繼續學習”,讓學生帶著疑問離開課堂,而從激發了學生的尋求、探究“面積單位”的慾望,為學生進一步學習“面積單位”埋下伏筆。
 案例6:《量一量》教學片段
 師:如果要測量籃球場的各種資料用哪種尺量比較好呢?
 生1:米尺。
 生2:可以用捲尺。
 生3:用皮尺也可以啊!
 師:到底用哪一種“尺”量呢?對不起,老師這兒沒有答案?怎麼辦?
 生1:下課後去量一量、試一試就知道了。
 生2:一個人量有困難的,可以小組一起合作。。
 ……
 師:好辦法,老師提供幾個問題,請你們根據這些問題記錄資料,寫下你的方法,這就是今天所要完成的作業。(媒體出示)
1、量一量籃球場的長大約幾米?用哪種尺量比較好?
2、假設你有一根3米長的繩子,你會用繩子量籃球場的場嗎?寫下你的方法
3、你還量出了籃球場上哪些線段的長度?用什麼工具量的?
4、不爬到籃球架的上面,你有方法量出球架的高是多少嗎?寫下你的方法。
   “對不起,老師這兒沒有答案.怎麼辦呢?”這句話看似是在提問題,其實是將解決問題的方法暗示給學生,讓學生很自然地想到課後可以用合作測量的方法去探究,這些方法就使學生的探究過程有了手段保障;而“根據這些問題記錄資料”是教給了學生探究的步驟,最後“這就是今天所要完成的作業”則保證了探究的結果,短短三句話最大限度提升了學生課後探究的質量。顯然,這樣的收尾,能讓我們感受到它的真實性!

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結尾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3.解惑式結課——首尾呼應
 解惑式結課是指結合新課的內容,以解惑的方式創設情境也是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常見的做法是:課始結合新課的內容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提出問題;課尾利用掌握的新知,解決課始問題,並總結和提升所學的知識。
 案例7:《可能性》教學片段
 情境設計如下:
    課始,多媒體播放“阿凡提”動畫。巴依老爺說:“很簡單,把這一口袋的金幣往上一拋,如果落下後都是正面朝上,那這些金幣就是你的了。”阿凡提想了一想,說:“你先把金幣給我。”只見阿凡提把袋裡的金幣倒出來,搗鼓了一會兒,阿凡提向上拋金幣了。此時,畫面戛然而止。
    師:同學們,這些金幣落下來後是否都能正面朝上呢?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一定能揭開這個謎底。
     ……
     結課設計如下:
 師:讓我們回到“阿凡提”的故事上來。巴依老爺要求阿凡提把袋中所有的金幣往上一拋,落下後必須個個都是正面朝上,阿凡提能解決這個難題嗎?
     生:不能。因為這麼多金幣落下後不可能每一個都是正面朝上。
     師:按這樣的想法,阿凡提是不可能解決這個問題的,那就眼看著巴依老爺拿走金幣嗎?
     生:不,阿凡提很聰明,他會想到辦法的。
     師:那阿凡提會怎麼做呢?(生沉默)聯絡這節課的知識想一想,要使金幣落下後個個都是正面朝上,除非這些金幣沒有什麼?
     生(齊聲說):沒有反面,兩面都是正面。
     師:對,阿凡提就是這樣做的,他將金幣的兩個反面互相粘住,往上一拋,落下後一定是個個正面朝上。
 這位教師為了激起學生對學習新知識的興趣,一開始就設計阿凡提拋金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經歷生疑—探索—解惑。最後學生已經知道“金幣落下後不可能每一個都是正面朝上”,而聰明的“阿凡提把袋中所有的金幣往上一拋,落下後卻個個都是正面朝上”,這是為什麼呢?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了這個難題。這樣的設計抓住了學生的認知衝突,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學習興趣,學生記憶深刻,學習效果也會很好。
4.趣味式結課——妙趣橫生
 “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課堂結尾設計一個新穎有趣、耐人尋味的課堂小結,能讓學生調節疲勞,保持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到數學課並非枯燥無味,而是妙趣橫生。
 案例8:《約數和倍數的意義》教學片段
 師:下課前,我們一起玩一個遊戲好不好?平時,老師宣佈下課後,同學們都一齊走出教室。今天,請同學們按要求離開教室。老師出事一張數字卡片,如果你的學號數能被可片上的數整除,你就可以走出教室。
 (遊戲開始:老師出示第一張卡片2,學號是2的倍數的同學走上講臺,說完自己的學號後離開教室。然後教師出示了第二張卡片0,有幾位同學一下子衝到講臺前,見其他同學沒有動,想了想,又走回了自己的座位。老師讓學生討論:他們為什麼又走了回去?接著,老師出示了卡片3和5,學生們同前面一樣,依次走出教室。最後,還剩下學號是1,7,11,17,19,23,29,31,37的10位同學)
 師:你為什麼不走呀?
 生:因為我的學號數不能被那些數整除。
 師:老師這裡只剩下一張卡片了,怎麼辦?
 生:老師你給個“1”,我們剩下的同學就都可以走出教室了。
 師:為什麼?
 生:因為任何自然數都能被1整除,任何自然數都是1的倍數。1是任何自然數的約數。
 師:如果老師第一張卡片就是1,哪些同學可以走出去?
 生:全班同學都可以走。
 (教師拿出一張大大的1,笑著請最後一部分同學走出教室)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之一,這位教師放棄了常用的語言結尾法,通過“動腦筋走出教室”的遊戲結束教學,把遊戲與課尾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從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從而產生學習的慾望,既鞏固了本課所學知識,又增強了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如此結課難道還不能給學生留下難忘的回憶,激起學生對下一次學習的強烈渴望嗎?
 因為課尾往往容易使學生感到疲倦,注意力難以集中。
5.賞析式結課——美不勝收
 這種結課方式是通過與本節課學習的內容有關的音樂、童話、故事,或是看錄影、聽兒歌、詩朗誦等方式,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音樂之間和諧而統一的美,在美的享受中結束一節新課的學習。
案例9:《7的乘法口訣》教學片段
    師:7是一個很奇特的數,古代很多問題與7有關。下面我們來欣賞一首古詩。(播 放《楓橋夜泊》)你能用一句口訣算出這首詩共有多少字嗎?
    生:四七二十八。
    師:對,每句七個字,這樣的詩,又稱七言詩。
   (螢幕出示由五副七巧板拼成的“刻舟求劍”故事圖。)
    師:小朋友繼續看,這是用七巧板拼成的故事圖,這5副七巧板一共有多少塊?
    生:五七三十五。
     ……
    師:從古到今,人們生活在數的世界中。在實際生活中,在我們周圍,還有哪些現象與7有關?能用7的乘法口訣解決哪些問題?(結合學生的回答,螢幕上隨機採用對話、圖文等形式出示一些問題)
    師:還記得七個小矮人馬?
   (出示課始的情景圖:)七個矮人,(伴著音樂唱)一個矮人一張床,七個矮人七張床,一個矮人兩個碗,七個矮人十四個碗……
   (學生情不自禁地跟著讀起來。)
    這節課的結尾設計從內容上涉及了自然、音樂、社會生活、數學、人文等多個方面,都是來自學生所熟悉和喜聞樂見的方方面面,學生對之是願意親近的。豐富的內容、涵蓋面廣的練習題將教材上靜態的教學內容變為學生動態的思維內容,讓他們在操作、討論、對話、歌唱中思考,把7句抽象的口訣轉化為具體化的生活場景圖,把枯燥的口訣記憶變為有趣的認知記憶。
 案例10:《園的認識》教學片段
 師:看來,只要我們善於觀察,善於聯絡,我們還能獲得更多有用的資訊。現在讓我們重新回到現實生活中來。平靜的水面丟進了石子,蕩起的波紋為什麼是一個個圓形?現在,你能從數學的角度簡單解釋這一現象了嗎?
 生:我覺得石子擲下去的地方就是圓的圓心。
 生:石子的力量向周圍平均用力,就形成了一個個圓。
 生:這裡似乎包含著半徑處處相等的道理呢。
 師:瞧,簡單的自然現象中,有時也蘊含著豐富的數學規律呢!至於其他一些現象中又為何出現圓,當中的原因,就留待同學們課後進一步去調查,去研究了。
 師:其實,又何止是大自然對圓情有獨鍾呢,在我們人類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圓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併成為美的使者和化身。讓我們一起欣賞——
 (伴隨著優美的音樂,如下的畫面一一展現在學生眼前:生活中常見的圓形拱橋、世界著名的圓形建築、中國著名的景德鎮圓形瓷器、世界著名的圓形標誌設計,等等)
 師:感覺怎麼樣?
 生:我覺得圓真是太美了!
 生:我無法想象生活中如果沒有了圓,將會是什麼樣子!
 生:生活因為有了圓而變得格外多姿多彩!
 師:而這,不正是圓的美麗所在嗎?西方數學、哲學史上歷來有這麼一種說法:“上帝是按照數學原則創造這個世界的。”對此,我一直無從理解。而現在想來,石子入水後渾然天成的圓形波紋,陽光下恣意綻放的向日葵,天體執行時近似圓形的軌跡,甚至於遙遠天際懸掛的那輪明月、豔陽……而所有這一切,給予我們的不正是一種微妙的啟示嗎?至於古來的東方,圓在我們身上遺留下的痕跡又何嘗不是深刻而久遠的呢!有人說,中國人特別重視中秋、除夕佳節;有人說,中國人在表達美好祝願時喜歡用上的詞彙常常有“圓滿”、“美滿”……而所有這些,都和我們所認識的圓有著密切的關聯!讓我們從現在起,從今天起,真正走進歷史,走進文化,走進民俗,走進圓的美妙世界吧!
 這樣充滿哲理的語言和震撼人心的圖畫的結尾是多麼精彩!它讓我們去思考、去遐想,留給我們無限美好的回味。教師通過“解釋自然中的圓”和“欣賞人文中的圓”等活動,努力使圓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潤於學生心間,成為學生數學成長的不竭動力源泉,讓數學課堂擺脫原由的習慣思維的陰影,變得真正美麗起來。
 
 課堂教學之所以是一種藝術,原因就在於平常之處的不平常!在教學中,如果我們能注重課堂結尾的設計,就能夠創造出更多、更新、更有效的結尾方法,從而使數學課堂教學結尾真正起到“曲終收撥當心畫,餘音繞樑久不絕”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