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馬克思“人的本質”理論研究視角的轉變

才智咖 人氣:1.03W

摘要:《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有關人的本質思想的論述,並不是給“人的本質”下定義,而主要是為揭示人的本質提供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和理論視角。就人的本質理論而言,與以前的舊哲學相比,馬克思理論實現了三大轉變:從“物件性存在物”的視角向“物件性活動”視角的轉變;從“靜態的感性直觀”視角向“動態的歷史發展”視角轉變;從“既成論”視角向“發生論”視角的轉變。

論馬克思“人的本質”理論研究視角的轉變

關鍵詞:馬克思;人的本質;研究視角的轉變

人們在論及人的本質時,差不多都把馬克思“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的論述當作一個定義來引用。筆者認為,《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有關人的本質思想的論述,並不是給“人的本質”下定義,而主要是為了批判費爾巴哈“既成論”的人的本質觀,為揭示人的本質之謎提供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和理論視角。馬克思以前的諸多舊哲學中,包括費爾巴哈在內,關於人的本質的論述的基本的觀點是人的本質“既成說”,而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論述則是從“發生論”的角度論證了人的本質何以生成的問題,從動態的角度說明了人性是發展變化的。

一、從“物件性存在物”的視角向“物件性活動”視角的轉變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從人與動物的區別以及人的勞動出發,指出,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但是人又並非像動物那樣與自然物具有直接的同一性,“動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動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別開來。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動。人則使自己的生活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和自己意識的物件。它具有有意識的生命活動”。人的感性、物件性是在勞動中產生、實現和得到確證的。鑑於此,馬克思進一步指出勞動是人同動物區別開來的最根本標誌。“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也正是因為這種自由自覺的活動,使人的本質不僅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是自身而存在著的存在物,更是有意識的類的存在物。

在撰寫《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過程中。馬克思又進一步發現了費爾巴哈思想體系的侷限性,漸漸對其唯物主義的認識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1845年春,以批判費爾巴哈作為發揮自己理論的主要形式,馬克思撰寫了《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正式宣告了自己與費爾巴哈舊唯物主義的徹底決裂,新唯物主義即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一條中說:“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物件、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義相反,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抽象的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五條又說:“費爾巴哈不滿意抽象的思維而喜歡直觀;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實踐的、人的感性的活動。”他從來沒有把感性世界理解為構成這一世界的個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動。由此可見,馬克思在這裡已經完全克服了費爾巴哈的錯誤,開宗明義地表明瞭“實踐”是新唯物主義的理論基石,然後又以“實踐(人的感性物質活動)”的視角來考察人的本質,實現了從把人僅僅看作是“物件性的存在物”到把人看作是“物件性活動”的轉變。

 二、從“靜態的感性直觀”視角向“動態的歷史發展”視角轉變

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第六條批評了費爾巴哈。“他只能把人的本質理解為‘類’,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純粹自然地聯絡起來的普遍性。”這就是說,費爾巴哈所說的“類”,是一種抽掉了個別性和特殊性的普遍性,它指的是與人的社會關係無關的把許多人結合在一起的`人的“共同性”,人之所以區別於動物,就在於“人自己意識到的人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或者,在人裡面形成類,即形成本來的人性的東西究竟是什麼呢?就是理性、意志、心”。費爾巴哈就是從這個角度來把人的本質理解為人生來就有的,默默無聲地潛藏在人心深處,由許多個人以純粹的自然方式聯絡起來的“普遍性”。而從社會歷史的角度看,“普遍性”並不是人的本質規定性。在現實社會中,社會關係不是凝固不變的,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由此引起的生產關係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個人應該是彼此區別的,人的本質是具體的、歷史的、發展變化的,而不是像費爾巴哈認為的那樣是純粹自然的、靜態的、永恆不變的。

人的本質是變化發展的,這是由規定它的社會關係的歷史性決定的。馬克思從《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開始,已不再用人的本質去解釋歷史,而是用社會關係和歷史發展來解釋人的本性,用實踐的人代替抽象的人,強調實踐的人是由物質生產及其造成的社會關係決定的,人的本質也不再是凝固的、靜態的、永恆不變的,已轉變成變化的、動態的、歷史發展的。

 三、從“既成論”視角向“發生論”視角的轉變

在馬克思看來,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人的本質是不斷髮生變化的。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明確提出,他的理論前提不是費爾巴哈所提的那種抽象的觀念的想象中的個人,“而是現實中的個人,也就是說,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活動著的”。這些個人,是現實中活生生的個人,是需要進行物質生產活動以滿足各方面需要的個人。在馬克思看來,人能和動物區別開來,又能使人成其為人的內在根據,就是人的自由自覺的創造性活動,即勞動。“可以根據意識、宗教或隨便別的什麼來區別人和動物,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這樣,人和動物的區別就在於人類所特有的自覺的能動性活動中體現出來。自然物質的運動是按其固有的規律,無目的的、無意識的運動,而動物的活動卻是被動適應環境的一種盲目本能的活動。人作為有主體性的個體,具有實踐的主體能動性。在人的創造性活動中,人始終處於一種積極的狀態之中,而不是相反。人既不盲目地受制於客體,也不像動物那樣消極、被動地適應環境,人的勞動實踐過程本身是一個能動地、自覺地創造性活動。人的勞動一方面創造了有利於人自身發展的外部環境,為人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基礎,而另一方面也改造了自然界,創造出一種人化的自然,使人和自然不斷地發生變化。因此,馬克思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於是,人在與自然交往的過程中,與自然發生的是一種互動關係,人就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斷獲得發展,提高自身的素質,強化人的本質力量,塑造並完善人的本質。這同樣說明人的本質是辯證發展的,而不是靜止的、一成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