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的政治法治意識培養論文

才智咖 人氣:1.11W

【摘要】國中階段作為青少年群體生理和心理髮展的關鍵時期,良好的法律法治教育不僅能夠有效地引導青少年群體形成正確的社會行為價值觀念,還能夠進一步促進青少年群體的心理健康發展。因而,本文的研究立足於當前青少年法治教育存在的問題,以法治教育在青少年群體健康發展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價值作為導向,結合實際的國中的政治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能力現狀,具有計劃性從認知、掌握、運用等層面,對中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制定相關的策略方法,實現對中學生法治意識的進一步培養與加強,引導中學生形成正確的法律法治意識。

國中的政治法治意識培養論文

【關鍵詞】政治教學中學生法治意識

一、關於法治意識

法治意識是立足於法律意識的一種意識形態,是法律意識的最高表現形式。而所謂的法律意識,可以看作是人們對法律這一社會現象的認知和看法,具體也就包括了法律基本內容、表現形式、作用範圍、約束能力以及社會效力等多個方面。結合法律意識的內容對法治意識進行分析,也就不難看出,法治意識是反映社會民眾對法律認知水平的一種形態,在這一認知形態下,民眾會表現出對法律內容、功能和效用自我判定。法治水平的高低,是民眾對法律的信任、依賴以及準守程度的集中體現,進而也會反映在民眾對社會秩序準則的準守程度上。對於國家而言,通過實行法治能夠有效地在民眾精神層面構建良好的社會行為秩序,進而為個體的自由解放奠定良好的社會基礎,實現對社會和諧發展的促進。

二、國中生法治意識培養的意義

國中生群體作為國家發展的新生力軍,加強對國中生群體的教育培養,提高國中生群體的群體素養,一直是社會各層面關注的焦點所在。但由於受到自身生理和心理髮育不成熟的影響,國中生缺乏對外界社會對與錯的良好判別能力,他們無法準確的判斷自己行為的好與壞,甚至是難以控制自己的思維和意識,缺乏自我約束管理能力。因此,良好的國中生法治意識的培養意義重大。結合國中生法治意識培養的意義來看:

1.國中生法治意識培養是對國中生個體行為意識的有效引導,能夠從學生的認知層面,加強學生對自我正確社會行為的判斷。法治意識的培養會首先從基本法律內容層面著手,來向學生教學基本的法律條規內容,進而幫助學生形成基本的社會行為規範意識;

2.能夠進一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個人行為價值觀念,進而實現育人教學價值。學生在基於對基本社會法律行為準則認知和掌握的基礎上,會進一步結合實際社會生活對法律行為進行判斷,形成自我的行為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這一觀念和準則的形成能夠有效的實現對自我社會行為的約束和導向,減少國中生群體的社會行為犯罪率;

3.通過對國中生群體法治意識的培養,能夠不斷地通過社會群體相互之間的影響作用,來加大法治意識對社會個體的輻射影響,促進社會各個群體的法治意識建設。國中生是一個不斷向社會輸入新鮮血液的群體,伴隨著他們的成長與走入社會,他們將會遍佈在社會的各個階層。良好的早期法治意識培養,能夠從最初的這個階段,促進社會各群體法治意識的良好建設。

三、國中的政治教學中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策略

1.閱讀講解,加強學生知識掌握。在對中學生法治意識進行培養之前,首先需要做的是能夠讓中學生群體知道法律的具體內容,使學生做到執法懂法。因而在具體的國中的政治教學過程中,也就需要結合具體的教學教材,讓學生去學習和掌握法律基本條例內容。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九課時《保護自我》這一內容時,教師首先需要做得並不是直接展開教學內容,而是能夠空出來十到二十分鐘的時間去幫助學生梳理保護自我的具體措施,以及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需要採取自我保護的必要措施。具體的也就需要,教師能夠閱讀講解與自我保護相關的法律內容,如“我國的憲法規定,公民擁有著政治自由、人身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社交文化自由等權利。”對學生講解基本的法律知識內容,讓學生去自我閱讀和記憶,熟悉相關的法律條文。同時,教師還應該積極的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當學生對法律內容記憶和理解產生混淆後,及時的去糾正和引導,培養,讓學生能夠做到最基本的懂法。

2.案例討論,提高學生法律運用。在做到懂法的基礎上,教師的政治教學就需要進一步引入具體的法律案例事件,來讓學生去結合所學,對案例事件所涉及到的法律內容和問題進行指出、分析、討論然後說明,實現法律理論知識與實際案例事件的有機結合。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九課時第一環節《身邊的侵害與保護》時,書中講述了一個簡單的法律事件案例,“14歲的周欣在騎自行車上學途中,被一拖拉機撞倒致傷。由於司機在肇事後逃逸,致使周欣因搶救不及時造成終生殘疾。”教師在對這一案例進行教學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脫泥於課本的內容形式,讓學生在分析周欣在這一事件過程中所受傷害的同時,去分析肇事司機在這一事件中觸犯了那些法律條例,需要承擔什麼樣的責任,以及周欣在收到傷害後又具備那些基本的自我保護權利。同時,教師還可以進一步對這一事件進行拓展,如“肇事司機在第二天,深受良心的譴責,選擇了自首”。繼續提問學生,在這一情況下,肇事司機的行為符合那些法律規定,又需要對這一事件承擔那些法律責任。通過案例教學,讓每一位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案例的討論和分析中去,讓學生結合實際案例情況去溫讀所學的法律知識,實現對學生法律知識運用效果的提高與強化。

3.活動教學,活躍學生法治認知。活動教學方式,是結合學生對法律知識掌握水平,通過展開不同形式的活動,來增強政治課堂活躍程度,提高學生法治認知的有效方式。常見的政治教學課堂中展開的活動教學形式,主要是採用主題活動的形式,例如“青少年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生活中常用到的法律內容條例”以及“我的權利我來維護”等內容。通過這種模式,能夠有效的活躍政治教學課堂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活動內容的討論中,相互之間彼此交流共同進步。例如,在歷經一段時間的法律知識學習之後,教師可以以辯論課的形式展開教學活動。具體來看,教師可以引入“道德與法律那個更重要”這一辯題,在辯論活動展開之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看有關辯論的視訊內容,瞭解辯論的基本形式和人員組成,並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準備。之後將教室佈置成為一個臨時的辯論會場,引導雙方辯論人員上場,按照基本的辯論流程就活動主題展開辯論。通過這種活動形式,積極學生參與法治教學課堂,提高學生的課堂投入積極程度,激發他們自主學習、辨別以及分析的'能力,引導他們將所學習的法律知識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強化他們對法治的認知。

4.實踐分析,增強學生法治意識。法治意識的培養最終價值需要落實到學生的實踐生活中,因而在政治教學過程中,也就需要將實踐分析作為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板塊,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引線,讓學生去自主判斷、分析然後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問題。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入對社會熱點的法治分析,如“週一星時間”“產婦跳樓事件”“格鬥孤兒事件”等,讓學生對於法治的認知能夠充分的結合社會實際事件進行分析。在具體的操作上,教師可以先向學生簡單的講解事件的內容,以及事件的發生對社會帶來的不良影響,然後抓住事件的主要涉及方,藉助引導的形式,讓學生參與事件的發生觸犯了那些法律條例,又該以怎樣的法治形式處理才能有效的解決這一事件。

四、總結

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群體是國家發展的希望所在,加強對青少年群體的教學培養,一直是我國教育教學任務的重點所在。而考慮到國中生的年齡尚小,他們對於法律內容條例的理解學習能力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在加強其對知識掌握水平的時候需要遵循循循漸進的原則。國中的政治教學作為中學生初次接觸法律內容和法治觀念的載體,以政治教師為媒介對中學生展開法治教育,對於增強國中生法治意識而言意義深遠。希望在具體的政治教學中,教師能夠充分的考慮學生的發展狀態,以理論為基礎,以實踐為導向,以方法作為途徑,實現對中學生法治意識健康有效的培養與強化。

參考文獻:

[1]閆睿.當前我國高職院校法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河北師範大學,2015.

[2]楊夢姣.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法治教育研究[D].河北師範大學,2016.

[3]]白婧.大學生法治觀的基本特徵及其教育引導研究[D].天津商業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