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概論教學中文化意識

才智咖 人氣:1.08W

    論文摘要:一個語言教師同時也應是一個文化教師。語言學概論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下面四個方面進行文化意識的滲透,從而達到語言教育、文化教育並重的教學效果:引用現代漢語方言資料;利用歷史文化背景;選取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社會現象;引進早期教育例項。

語言學概論教學中文化意識

   相關論文查閱:大學生論文工商財務論文經濟論文教育論文  熱門畢業論文

論文關鍵詞:語言學概論教學:文化意識:滲透

一、引言

語言學概論是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門基礎必修課,教學任務在於使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語言學的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並具備運用語言學方法分析語言現象的初步能力。實際教學中,無論是在校學生還是函授學員,普遍認為該課程比較抽象,素有“文科中的理科”之稱。課程伊始,感興趣、願意學的學生比較少;教師多侷限於概念、術語的講解和語言例項的分析,扣綱扣本,對教材的生髮、拓展有限。儘管人們歷來都承認語言是一種文化現象,但是能否在課堂上根據教學內容需要引領學生去探索語言背後的文化內涵,對這一點教師往往缺乏足夠的認識。筆者認為,教師首先應擺正語言和文化之間的關係,然後以此為指導和出發點,在語言學概論教學中(其他語言學科比如現代漢語、古代漢語、演講與口才課的教學亦如此),選取鮮活、有生命力的文化材料為佐證,充分發揮它們在語言學概論課堂上的潛能。

二、語言學概論教學中文化意識的滲透

美國社會學家G·R·Trucher和W·E·Lambet針對外語教學中只教語言不教文化的現象認為:“我們相信,任何這類企圖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使他們不僅不想學習語言符號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這一語言符號的民族。相反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們發自內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興趣和動力……,從而提供了學習該民族語言的基礎。”這一觀點雖是針對外語教學而提出,但它反映了語言教學的一種普遍性:語言課堂是聯絡語言和文化的場所,一個語言教師同時也應是一個文化教師,應將文化因素滲透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提高語言教學的文化含量;讓學生親身體味到語言的精妙之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以此為突破點,讓學生全方位、立體化的理解語言,最終提高語言教學的質量。相反,“採用只教語言不教文化的教學法,只能培養出語言流利的大傻瓜。”應注意的是,文化教育必須適度,不能脫離語言教學,必須為學生形象地、深刻的理解語言理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