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美國文化習俗

才智咖 人氣:2.09W

批判精神

淺談美國文化習俗

在東方體系中,批判精神是一個薄弱環節。或出於尊敬,或出於禮貌,或出於懼怕,或出於敬畏,人們對權威很少提出質疑,更遑論挑戰。事實上,這些國家裡的等級制度大多比較森嚴,人們長期以來受等級觀念薰陶,早已把它們內化於心,落實於行。從孩提時代起,牙牙學語的被告知,“大人的話總是對的”。年青學子有新發現時,往往因乳臭未乾而不敢理直氣壯地與權威理論一爭高低。長此以往,人們的“稜角”被磨平,好奇心受壓抑,批判精神被消蝕,一個個變成唯唯諾諾、人云亦云的“應聲”“附和”者。

在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裡,人們從小就訓練孩子發問,培養他們求知和的習慣。孩子提出問題後,美國家長老師們不是馬上給個答案,而是循循善誘地啟發、誘導、幫助孩子們一起思考。有時,大人們會囑咐孩子們自己去圖書館尋找答案,很少為孩子們“包辦”解答。生活在這種氛圍下的孩子於是司出了這樣一個道理:任何問題的答案都不是現成的,它得靠人的尋找和思考。

美國人的這種質疑、探究性精神自然地引導他們對權威或權威性觀點持批評式(critical)態度。年青人與長者會因意見相左而互相爭辯;學生與教師會因看法不一致而“脣槍舌戰”一番;新手與權威會因觀點相異而互不相讓。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美國人對權威質疑江不是不尊敬權威,而是認為只有通過自由講座才能辨析真偽,從而逐步接近趔。此外,在美國人看來,人的尊嚴之要素是要有獨立的人格,而獨立的人格的前提是獨立思考能力。要獨立思考,批判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再者,質疑和批判時,針對的不是人,而是這個人的意見和觀點。

真話重於客氣

在不少國家,人們互相交談時,喜歡揀對方高興聽的知說,而不願指出事實真相,以免傷了和氣。這多半是出於客氣(courtesy)和禮貌(politeness)。但在美國人的眼光裡,這種心地善良的客氣和禮貌不及真話重要。美國人的倫理價值觀中有一條箴言:“誠實為上策”(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換句話說,在比較誠實、客氣、禮貌、家族聲譽孰輕孰重時,美國人把誠實放在首位。因此,在美國如果要說某人的壞話,最厲害的一句是“你不能相信他”(You cannot trust him)。

試舉例說明。一個美國人駕車趕路,途中,他問一路人:“這裡距離下一個市鎮還有多遠?”在一些把客氣禮貌放在高於真實位置的國家裡,路邊這位先生也許馬上想到趕路者已疲倦不堪,急欲抵達目的`地,於是便客客氣氣地說,“順著這條路走就到了”(Just down the road)。他以為這樣回答能使趕路者心裡寬慰從而更振足精神。然而,當這美國人開了好半天的車才到達要去的市鎮時他會心情不暢,甚至氣憤,覺得自己受騙了(feeling tricked)。在他看來,那位路邊人明知路程很遠,卻存心欺騙他。同樣的問題,美國人會怎樣回答呢?美國人認為,假如他知道下一個市鎮還有24英里的路程,回答說“Just down the road”是不誠實的表現。因此,儘管對那疲倦的尋路人極富同情,但他還是實話相告:“有好一段路呢,至少24英里”。(You have a long way to go ;at least 24miles more)。問路者聽了也許會失望,但他明白了自己的處境,所以也不會產生誤解。

不懂就問,有問必答。美國人講究直率,又珍視真實,所以,無論在課堂上,還是平時閒聊,碰到不懂的問題,或沒聽清楚的句子,他們愛刨根問底,弄懂弄通。所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也。在他們看來,不懂並不可怕,也不足以使人感到羞恥。可怕的和令人羞恥的是不懂裝懂,矇混過關。基於這條原則,美國教師講課時,如果學生不題,他便認為學生都懂了。他決不會主動去問學生需要解答些什麼問題,因為他認為那是學生一方的事情:對學生來說,沒有必要考慮面子問題,不懂就問是做學生的基本準則。

一旦被問,美國人一般必須給予一個比較明確的答覆,在社交場合,在朋友間交談中,在工作場所,都是如此。東方人在與美國人交談時,有時,對美國人提的問題笑而不答,常使美國人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措。這在某種程度上會被美國人看作是種失禮之舉。因此,在與美國人聊天或談正經事時,有問必答為基本禮貌。如果實在不知,或者難以回答時,可明確說明,如I don’t know,I am afraid I cannot answer your question。切不可默不作聲,置之不理。

TAGS:淺談 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