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美國的文化習俗

才智咖 人氣:1.77W

數量觀念

淺談美國的文化習俗

美國文明中,物質文明佔很大的比重。在美國人看來,生活作亂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為此,他們常常懷著一種優越感看待那些生活水準低於他們的人。從相當程度上講,美國人傾向於以數量來評價幾乎所有一切事物。

當問及一個人的價值時,美國人通常指的是可以用數字來計量的價值,譬如此人受了幾年教育,有了幾年的工作經驗,幾次受過獎勵,以及年薪多少等,似乎由這些數字累積起來的量足以反映出包括性格、個性、道德、習性等在內的一切問題。當問及一個企業的成功與否,美國人喜歡羅列出一長串資料,如日產值、市場佔有量、年出口數、受僱工人數、廠房佔地面積等,似乎這些資料本身代表了該企業的生命力量。

由於美國人熱衷於從數量角度證券事物,他們在解決問題時也樂於用數量來表示。譬如,政府喜歡說下拔了多少錢款用於扶貧計劃;黨校喜歡說花了多大勁招收了多少少數民族學生;企業喜歡說投資了多少資金用於開發新專案;勞動部喜歡說一年內又創造了多少就業機會,等等。在這些擅長於數字表述的人看來,好像一旦撥了款,扶貧計劃就落實了;一旦招收進了少數民族學生,種族平等問題就可以解決了;一旦資金用於新專案開發,社會就可受益了;一旦新就業機會創造了,民眾就心滿意足了。這顯然有以數字代替問題得到實際解決之嫌。

美國人思想觀念中的數量觀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們的務實精神。我們知道,美國人不同於德國、法國、英國、等歐洲人,他們討厭深奧的'理論和抽象的思辨。講究實際、務實有效的本傑明、富蘭克林是美國人心目當中的榜樣和英雄,而精於神學、擅長於形而上學思辨的喬納生、愛德華茲則使大多數美國人對他敬而遠之,難以恭維。一般說來,任何一種超越常識的哲學難以引美國人的興趣,許多抽象的形而上學東西必須演繹成最簡單的日常倫理方有可能為美國普通民眾接受。

實用主人哲學――不折不扣的美國貨,是這方面的最好例證。從這一角度反觀美國人對數量觀念的偏愛,我們不難理解了:數字給人一個明確的概念,看得見,摸得著,實實在在,擲地有聲,因而它為美國人判斷事物和人提供了一定的依據。

愛搞實驗

美利堅民族性格中,愛搞實驗是她的一個重要特點。從大的範圍講,美國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實驗場。自哥倫布“發現”北美新大陸後,一批又一批移民湧入美國,根據他們各自理想藍圖,在美國進行不同型別的實驗。清教徒要在那裡建立一個“天府之國”,共和主義者想在那裡建立一個“大同世界”,注重經濟發展的人要把那塊廣闊富饒的土地變成“強盛之邦”。從小的範圍看,一代又一代來自世界各地的開拓者,不斷地利用一切機會進行各種各樣的嘗試。有的試圖在政治上發跡,有的設法在經濟上發財,也有的為了自己的理想之夢而孜孜以求。不管是大範圍著眼,還是小範圍角度,美國都被看作是“機遇之地”(land of opportunity),因而可以在那裡展開實驗。

由於美國人生性愛搞實驗,美利堅民族性格中滋生出了強烈的事業開拓精神。當年西部開發,許多人冒著危險,忍受著各種艱難,去那裡開荒種地。工業革命興起時,許多人冒著風險,在鋼鐵、石油、汽車等行業大量投資,品嚐激烈競爭中的甜酸苦辣。因為機會多,且少有傳統和先例制約,美國人樂意向新事物進行挑戰。他們厭惡因襲守舊的觀念,不喜歡老一套的東西,而總愛翻新花樣,去試幹別人未曾做過的事情。因為愛搞實驗,且精神執著,大膽開放,美國人不想念專家權威,對條條框框等束縛性戒律較少理會,而更樂意想念自己――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好運氣。美國人的發明專利佔世界首位,這與他們文化習俗中不畏權威、大膽實驗的精神是有密切聯絡的。

從深層意義上講,美國人愛搞實驗的秉性和由之衍生的開拓精神都源於美國人的樂觀主義思想。綜觀整個世界歷史,沒有一個國家像美國那樣發展得順利。她的優越自然條件,她的穩定政治秩序,她的源源不斷的人才來源,以及她的順應事物發展規律的一系列政策,使許許多多富有進取心、勤奮肯幹的美國人在這“機遇之地”受益獲利,而這個國家也因此不斷變得富有和強大。

於是,美國人從這些簡單而又實在的事實中悟出了這麼個道理:既然荒野可以變成良田,村莊可以變成城市,那麼,在這個世界上,只要人們堅持不懈地奮鬥,就沒有什麼事情不可以辦到,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樂觀主義精神。樂觀主義的精髓是事在人為,對將來充滿信心,而愛搞實驗的要旨是努力創新,追求勝利。可見,兩者在成功信念和積極奮鬥上是一脈相承、互為轉換的。

TAGS:習俗 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