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終關懷的倫理現狀及發展對策

才智咖 人氣:2W

傳統醫學人道主義觀點認為救死扶傷是醫護人員的責任,以下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臨終關懷倫理現狀的論文範文,供大家閱讀檢視。

臨終關懷的倫理現狀及發展對策

臨終關懷是指為現代醫學治癒無望的患者緩解極端痛苦,維護死亡尊嚴,並增加人們對臨終生理、心理的積極適應能力,幫助臨終者安寧地走完生命的最後旅程以及對臨終者家屬提供包括居喪期在內的生理、心理關懷。一方面,關懷物件既包括臨終患者也包括患者家屬;另一方面,關懷內容既包括醫療護理、心理、倫理和社會等方面,也包括對臨終患者及其家屬提供姑息性、支援性的醫護措施。臨終關懷尊重死亡的自然過程,但其發展受到我國傳統觀念及醫療現狀的影響,使臨終關懷的發展受到一定的影響。

 1、臨終關懷的現狀

1.1傳統的孝道觀對臨終關懷的影響

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中,孝道觀念在中華民族文化中一直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自漢代以來,“孝”被提到與天等同的高度,“百善孝為先”,“孝”是人行為的最高準則。臨終患者的家屬為了盡孝,有的是不惜一切代價要求醫生、護士為患者進行治療,如長期使用呼吸機等,甚至違背患者意願接受無效的臨床處置;有的擔心別人說閒話,不願意把已是植物人的親人送到臨終關懷病房,這些無疑都造成了患者的身心痛苦,而且造成家屬經濟負擔加重、醫療資源的浪費等。實際上,臨終關懷的原則是不以延長生命為唯一目的,而以減輕臨終患者的身心痛苦和提高生活質量為宗旨。不同的患者作為獨立的個體,必然有各自的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說,尊重、滿足臨終患者的個體需求才是真正的孝道。但這種方式在傳統孝道倫理的影響下,往往被大眾忽視。

1.2傳統死亡觀對臨終關懷的影響

因為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核心建構起來的倫理型文化,儒家文化是一種講究在現世進取的文化,以“立功、立言、立德”為不朽,所以非常看重“生”的價值,而輕視“死亡”的價值,甚至把死亡看作“惡”的事情。在這種文化理念的薰陶下,中國人的心理趨同是重生忌死,忌諱談論死亡,不願意去考慮死亡的內涵。所以臨終患者在某種程度上會對死亡產生恐懼,不願接受現實、坦然面對事實。

1.3隱瞞病情對臨終關懷的影響

當患者病情嚴重、預期壽命不長時,是隱瞞還是告知病情,這是醫務人員難以抉擇的一個問題,沒有明確的標準作為依據。一般來說,對於心理承受力較差,告知實情可能會引發悲觀、絕望心理的患者,此時應實行保護性醫療制度。但自主原則強調,患者對病情有知情權。面對不同的情況要權衡各種倫理原則,並分析行動結果可能帶來的危險和利益,正確處理好這方面的倫理問題非常不易。許多醫護人員也認為,如實告知患者病情會加重其心理負擔,加速病情惡化,因此選擇將實情告知患者家屬,而用善意的謊言來面對患者。即使患者瞭解自己的病情,想找人傾訴,周圍的人也刻意迴避,以至於患者心中的鬱悶得不到排解。實踐證明,隱瞞病情真相不利於對患者進行正確死亡觀的教育,不利於提升患者臨終階段的生存質量。

1.4傳統醫學人道主義對臨終關懷的影響

傳統醫學人道主義觀點認為,救死扶傷是醫護人員的責任,對於臨終患者,醫護人員應竭盡全力積極救治,放棄一些治療是對患者不負責任,從而過分期望和過度給予根治性治療,卻忽略了患者生存質量。對護士來說,懷著一顆熱愛生命的心來救死扶傷是一種職業操守,但並不完全等同於尊重生命。完整的生命過程應包括死亡過程,這是不容置疑的客觀事實。因此,完整意義上的尊重生命應該包括尊重死亡。臨終關懷對傳統的護理思維定式有著不小的衝擊,急需護士更新觀念,自覺地進行死亡觀教育。

1.5臨終關懷知識缺乏對臨終關懷的影響

臨終關懷重點強調護理而非治療,護理的重點也從生理上轉移到心理、精神、社會等方面,對護士的理論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護理人員加深對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等方面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並能獨立有效地運用於臨終患者的身心護理。目前,在我國的護理教育中,無論是醫學院校的醫學教育,還是醫院醫務人員的繼續教育,普遍存在著臨終關懷教育沒有設定專門的課程、無專門的師資、知識容量和課時不夠等問題,使得醫護人員對開展臨終關懷的認識不足,往往偏重治療和搶救,忽視臨終患者的心理需求、精神需求等。

1.6臨終關懷過程中對患者家屬關懷的缺失

醫護人員在護理臨終患者的過程中,只注重患者的護理,往往忽視患者家屬的心理反應。作為臨終患者的家屬,他們在親人患病期間,消耗了大量的體力和精力,精神上遭受著種種不良因素的刺激,表現出悲傷、恐懼、憂慮、易怒等各種消極的心理反應。這種悲痛心理過程大致分為震驚、否認、憤怒、悲傷、理智恢復這5個階段。這5個階段存在個體差異,有可能會交錯變化,因而程度也不同。當護士面對悲痛欲絕的患者家屬時,僅僅有同情心是不夠的,還應運用具體的知識、技能來對患者家屬施以關懷。

2、發展臨終關懷的對策

2.1加強死亡教育,樹立正確的死亡觀

全面開展臨終關懷事業,必須以開展死亡教育為前提。首先,需要加強對醫護人員的死亡教育,醫護人員對死亡具有正確的認識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是開展臨終關懷的基礎;其次,要對社會大眾開展死亡教育,使其認識到疾病的折磨是痛苦的,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也是痛苦的,但死亡是人生髮展的必然結果,任何人都不能倖免,因此不妨把死亡看作是對這些痛苦的自然解脫方式,順其自然。醫護人員要幫助瀕死患者克服對死亡的恐懼,從而“準備死亡,面對死亡,接受死亡”;幫助臨終患者家屬適應患者病情的.變化和死亡,縮短悲痛時間,減輕悲痛程度。

2.2加強臨終關懷教育

在開展臨終關懷時,應將宗教學、醫學、社會學、心理學以及倫理學等諸多學科理念引入臨終關懷中,以多學科知識完善臨終護理的理論體系。在醫學院校對醫學生實施專業性教育,在醫院加強對在職醫護人員的繼續教育,彌補其學校教育的不足,充分利用大眾媒體進行群眾性、普及性宣傳,對於臨終關懷的物件,我們不能僅侷限於老年患者尤其是老年癌症患者。在臨終護理關懷的主體上,應該打破傳統的狹隘的孝道觀,讓專業的醫護人員介入到臨終關懷的環節中。

2.3建立完善的臨終關懷體系

臨終關懷作為對瀕臨死亡患者的一種護理,在有條件的城市和地區,應該建立專門的臨終關懷醫院;在農村,應該建立社群臨終關懷站點。這樣,最終形成從農村到城市的臨終護理關懷區域網點,從而讓更多的臨終患者能夠接受到臨終關懷服務,如長春市的社會福利院等機構,就是地方臨終關懷的典型。同時,臨終關懷醫院和站點,無論是建築的地點,還是建築的風格、色調等,都應該進行專門設計和佈置,從而可以更好地照顧臨終患者。

2.4注重與患者家屬的溝通

與患者家屬的有效溝通是對臨終患者實施臨終關懷的主要影響因素,如果溝通不當會導致患者家屬對醫院的不信任,從而不利於對臨終患者的治療。患者家屬長久壓抑悲痛的感情,會導致身心疾病,因此應鼓勵患者家屬宣洩感情,醫護人員應認真傾聽,對患者家屬提供精神支援,安慰患者家屬面對現實,盡力對其提供生活指導與建議,幫助他們儘快從悲痛中解脫出來。可以讓患者家屬與臨終患者單獨相處;安排患者家屬和醫生見面,及時準確地瞭解患者病情進展和治療方案;與患者家屬共同制訂相應的護理計劃,並一起執行;給患者家屬教授一些基本的護理技能;傾聽患者家屬表達自己的情感;向患者家屬提供社會支援等,以解決其實際問題。

參考文獻:

[1]蘇一芳.臨終關懷本土化發展初探[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5(3):30.

[2]羅淑霞.實施臨終關懷的體會[J].當代護士:專科版,2010(2):102.

[3]陳保同,尤吾兵.臨終關懷倫理的中國本土化問題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誌,2011(31):2359-2360.

[4]趙佩英.臨終關懷護理中護士所面對的倫理衝突[J].現代臨床護理,2002,1(3):28-29.

[5]王雲嶺,鄭林娟,孫洪巖.從醫護人員的職責看死亡教育[J].中國醫學倫理,2004,17(5):36-38.

[6]陳英蘭,盧世蓮,張昌秀.淺談發展臨終關懷事業護士所面臨的倫理問題[J].中外健康文摘,2010,11(7):319-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