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農村電商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

才智咖 人氣:1.1W

農村電子商務,即利用網際網路等手段,為農民在網上提供相關的諮詢、銷售、購買等服務的過程。那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提供重慶農村電商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重慶農村電商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

一、發展現狀

據2015年年底重慶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市社科院與市商委聯合釋出了《重慶農村電商產業發展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83.3%的調查物件嘗試或者具有網購生鮮農產品的穩定習慣。各區縣都建設農產品觸網,如榮昌區農產品佔出售的65%以上;武隆縣有9個品牌48個農特產品;巫溪縣銷售農產品品種300個以上等。截至15年底,重慶觸網銷售有500多類農產品;淘寶等10家全國性平臺在售的重慶農產品達33000多件,本地48家電商在售的近3000件;在淘寶平臺銷售重慶農產品的店鋪有4576家,註冊地在重慶的1848家。現有農村電商平臺已超過100個,包括淘寶、蘇寧、京東、億農加、香滿園、天農八部等平臺,市內市外並存、綜合專業互補、民營國有共生、大中小並存的多元格局。初步構建起了“主城區一級分撥中心-區縣電商物流配送中心-末端公共取送點”的三級物流區域佈局體系,在全市各區(縣)街道鄉鎮布點建設了300多個“快遞下鄉”網點,並形成冷鏈物流四級節點,擁有冷藏車619輛,冷庫166座,培育冷鏈物流企業176家。

二、面臨困境

1.總量小,品類少等問題。《報告》顯示,全市農村電商交易量佔全市農產品交易總額的比重不到1%;農村電商交易額僅佔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0.5%左右。

2.質量標準欠缺和規模小。在各區縣,一些名特農產品線上下本身就供不應求,根本不用線上賣。如淘寶因一次需求量太大,酉陽縣無法提供,只能放棄。很多產品由於缺乏產品標準,生產、包裝和質量等“參差不一”,即使賣出,也糾紛不斷。

3.除農產品本身影響力有限外,本地電商企業知名度偏低、訪問量偏低以致盈利水平偏低。《報告》抽取的相關網站近三月日均訪問量顯示,本地涉農電商平臺僅有世紀購和太極養身館兩家電商的日均訪問量達到萬次,商小妹購、奇易網重慶站等六家平臺的日均訪問量為千次,很多平臺幾乎無人光顧。《報告》顯示僅有3家企業盈利,1家企業微盈利,2家企業持平,有5家企業虧損,虧損企業多於盈利企業。

三、原因剖析

1.農業經營規模不斷擴張,對電子商務認識欠差。近年來,重慶市加強農業經營機制創新,培育了一大批新型農業主體,切實提高了農業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商品化生產經營水平,有效改變了傳統農業“低、小、散”的問題,極大地便利於電子商務的發展。但從實際成效看,重慶市農業企業電商化程序遲緩,企業對發展電商認識不足,仍遵循傳統銷售模式,時常出現“滯銷”現象, “電商意識”亟需強化。

2.農產品豐富,但產業標準化水平距離電商要求有差距。“觸網”農產品主要有區域地方名特農產品,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總體來看,重慶市農產品標準化水平較低,高品質、高附加值的種類偏少,這與高標準、高品質的電商經營趨勢尚有差距,國家級龍頭企業產品依舊過少。

3.服務體系建設、功能性配套不完善。重慶市農村電子商務體系依然單薄,表現在:A、服務體系不健全,平臺的構建資金來源主要依靠財政投入,單一、有限。B、配送體系不健全,物流觸角延伸不夠,冷鏈配送尤其欠缺,保鮮、儲存、配送等能力不足,生鮮農產品電商物流成本與損耗成本過高。C、本地知名領軍農村電商缺乏,帶動本地農特產品開展全國網營銷,提升地方農特產品在網路品牌影響力的電商領軍企業偏少。

4.專業人才缺乏。重慶市農村電子商務專業人才依舊極度缺乏。做電子商務不僅要有貨真價實的產品,還要有營銷手段,如網店美工、農產品攝影、農產品介紹、供需資訊採集、線上客服、促銷活動策劃等,都需要有計算機和網路知識實際操作技能人才,當前此類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四、應對策略

1.完善發展規劃,加大政府宣傳和支援力度。進一步完善農村電商發展規劃和扶持政策,科學佈局農村電商發展區域,建立行業管理和服務機制,規範經營行為,強化誠信監管。加大宣傳力度,對農業特色產業、農村青年創業、企業成功經驗、基地運營模式等進行大力宣傳推廣。支援農村電商公共服務平臺、電商產業基地、村、社級電子商務服務點及農村資訊通訊基礎設施建設。支援農村電商創業園、倉儲物流、資訊基礎設施等建設用地。 充分發揮創業園的孵化功能,對有發展潛力的農村電商進行重點孵化,培育一批紮根農村的本地龍頭電子商務企業。

2.加快農村電商網路體系建設。通過財政資金引導,鼓勵大型電商企業與農產品、工業品生產企業聯盟銷售。在中心場鎮及經濟較發達、交通便利、人口集聚村社建設電商平臺服務點,提供電商末端服務;推動鼓勵知名電商在鄉鎮、村建立電商平臺服務點,開展農村服務網點建設,與商業企業利用現有網路體系優勢,增加電商服務功能;支援鄉鎮超市和涉農經紀人建設村級電商服務點,實現代購、代賣、農產品資訊採集、取送貨等服務功能。

3.完善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建設區、縣、鄉鎮、村社級物流配送體系,在產業區設立分類中心,引入大中型物流企業入駐,優化傳統物流體系;重新整合郵政、快遞、供銷社以及各類物流企業和農產品經銷商,在區縣級層面建立物流資源統籌排程平臺,在鄉鎮建設二級物流中心,完善到村到社物流的集體配送模式;培育第三方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到產地,鼓勵大型超市零售企業建設生鮮食品配送中心,支援農業經營主體建設物流倉儲設施。

4.積極開展農網對接活動。積極引導農業園區、特色農產品生產企業開展網上“直銷”和“時令農產品”預訂, 舉辦網商採購大會等對接活動,推動農產品生產基地和農村專業合作社向電子商務化轉型升級。促進農副產品網上銷售,利用現代資訊為企業和農戶進行分析指導,幫助他們實現農產品按需定製化生產。同時,整合各類涉農資訊,建立大資料概括農業生產、流通、消費的公共服務平臺,形成統一、規範、共享的網路資訊體系,促進整個資訊共享。

5.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管。建設地方性電商農產品質量標準化體系,建立責任追溯和賠付制度,培育農村電商協會,探索“農戶+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質量檢測認定部門+網商”的質量控制體系,實行協會對供貨方的統一標準、採購、倉儲、配送、物流、包裝等服務,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

6.培養農村電商人才。支援各類院校開設電商專業,把電子商務列入新型職業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和農村陽光培訓內容,動員和組織農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農場主、種養大戶、農業經紀人等利用電商推銷產品;創辦農村青年電商創業孵化基地,通過政府資金、政策激勵等措施,引導返鄉青年、大學生“村官”、轉業轉崗農民開展電商創業,實施大學生村官“農村火種計劃”, 提高他們的電子商務應用能力和推廣能力。開展針對知識農民的電子商務知識培訓,為農村電商發展提供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