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投資的先行者戰略

才智咖 人氣:1.95W
電子商務投資的先行者戰略
內容摘要:本文在對我國電子商務發展歷程做簡略回顧的基礎上,通過分析網路經濟兼具供給方規模經濟與需求方規模經濟雙重特點後指出,由於網路經濟強烈的正反饋效應使投資者在確定電子商務投資策略時,搶佔先機成為獲取競爭上風的一個強有力的工具。本文還對跟進者上風與實現先行者上風的策略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電子商務 先行者上風 安裝基礎
  
  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的歷程與現狀簡況
  
  基於網際網路的電子商務在我國的發展歷史並不長。從上世紀90年代初EDI的應用開始,到 1993-1997年開展的“三金(金卡、金橋、金關)工程”, 直至97年4月杭州市新華書店創辦了我國第一家網上書店和1998年5月北京一家公司第一次成功地在網上交易第一筆商品,我國的電子商務開始了它的發展征程。與歐美等已開發國家相比,我國的電子商務起步是晚,但發展勢頭相當強勁,各類電子商務網站如網上商店、商城、專賣店、拍賣店,以及各種電子商務資訊和交易站點等層出不窮,截止到 2000年,我國電子商務網站數目已達1100餘家,其中網上零售商600餘家,拍賣類網站 100家左右,遠端教育網站180家,遠端醫療網站20家;網上中文站點1.5萬個。電子商務交易額由1999年的1.8億元人民幣(其中B2C交易額為 1.44億元)猛增至2000年的4億元人民幣。網民數目由1999年的400萬銳升至2000年的1690萬。但是,電子商務在我國的發展並非坦途,隨著納斯達克股市的迭宕起伏,世界網路經濟在峰谷間徘徊,我國的電子商務亦面臨著競爭劇烈風險陡增的嚴重考驗,在 “做電子商務不必贏利”這種說法的誤導下,再加上對電子商務運作規律不甚瞭解,相當一批網站,最初盲目追逐“全國第一”,“中國最大”,搞“燒錢”大比拼,以致網站鮮有盈利,虧損比比皆是,有的難以為繼而關門。
  持續的虧損,眾多的失敗者,我國電子商務的現狀使已進進這一領域的先行者(在位者)或打算進進這一領域的跟進者(後來者)深感瞭解網路經濟成長規律對企業制定適宜的電子商務投資策略以降低風險獲得競爭上風的重要性。尤其在網路泡沫破裂之後,電子商務投資者實際上仍然面臨類似於進進一個新領域時的狀態:是採用先行者戰略,冒風險,搶先一步進進市場佔佔有利位置呢?還是採用跟進者戰略,等市場明朗了,風險降低了,在吸取先行者的經驗教訓後再進進市場?
  
  電子商務投資的先行者上風
  
  電子商務實際上就是以網路資訊技術為平臺的商務模式,因此,對電子商務投資先行者上風的理解有賴於對新技術擴散模型的理解。
  包括IT電子商務在內的新技術的擴散成長呈S形(見圖1),分為啟動、騰飛和飽和三個階段:一般地,新技術採用起初會有一個較長的引進期(啟動階段),在這個階段,由於對新技術瞭解不足,人們持觀看懷疑態度,接受並採用該技術的客戶增長較為緩慢,曲線顯示是較平緩的;之後,隨著採用該技術使用者(安裝基礎)的增多,越來越多的人發現採用該技術是值得的,於是,懷疑在消退,人們不再猶豫。當用戶數增至臨界容量時(騰飛階段),使用者數目會出現爆炸性的增長,也就是人們爭相採用該技術,曲線顯示在過一個“拐點”之後,曲線的斜率增大很多;最後,當盡大多數使用者採用該技術時,市場逼近飽和狀態,曲線顯示斜率變小,曲線再次趨於平緩;極端時,市場會出現單一技術單個企業統治市場的 “冒尖兒”型壟斷,即“贏家通吃”。當然,這是新技術成功推出時的情形。
  
  假如當新技術在擴散時無法達到引發爆炸性增長所需要的使用者臨界容量,則增長會止步於騰飛階段前,即新技術推廣失敗(見圖2)。
  
  在技術與技術競爭的過程中,先進技術在現實推廣過程中敗給落後技術的例子並不鮮見,關鍵的挑戰是儘快地達到使用者安裝基礎的臨界容量。尤其像電子商務這種具有很大的使“強者更強,弱者更弱” 的市場正反饋效應時,一個企業一旦擁有了一個足夠大的使用者安裝基礎,市場就會自己建立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