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企業會計職業判斷

才智咖 人氣:1.53W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各種財經法規的完善,會計職業判斷必定在會計工作中佔居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現代企業會計職業判斷

摘要:進入二十一世紀,經濟的發展使企業間競爭日趨激烈,企業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因素大大提高,會計環境和會計處理物件日趨複雜。企業會計制度的頒佈實施,增大了會計處理的選擇空間,在許多方面,需要會計人員運用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進行職業判斷以對企業發生的經濟活動進行恰當的處理,合理有效地反映企業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為企業投資者和經營者提供準確的會計資訊。本文在分析了我國會計職業判斷的內涵和影響因素的基礎上,闡述瞭如何提高我國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判斷水平,以強化會計職能的全面發揮,保證會計資訊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關鍵詞:會計職業判斷;影響因素;對策;財稅分離

一、會計職業判斷概述

會計職業判斷就是會計人員在現有法律、法規約束的範圍內,在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過程中,根據企業自身經營活動的特點,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職業經驗,對日常會計事項處理和財務會計報告編制應採取的原則、方法、程式等方面進行恰當的判斷與選擇的過程,即對企業應採用什麼樣的會計政策進行判斷與選擇。它是會計人員的專業學識、工作經驗、對某種特殊環境的認識能力和道德水準的綜合反映,也是保證會計資訊真實性的一個重要方面。目前會計法律、法規對某一經濟事項的會計處理都有多種備選的會計政策和會計處理方法,這就為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留下了一定的迴旋餘地和選擇空間,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也愈加顯現出其必要性。

二、會計職業判斷的具體體現

運用和提高會計職業判斷的能力,首先應該對於會計職業判斷在制度和準則中的體現有所認識,會計職業判斷貫穿於會計工作的始終,涉及到方方面面,下面重點對其在企業會計制度中的某些體現加以分析。(一)會計核算原則方面會計核算原則是會計假設基礎上對會計核算工作所作的一般規定,是會計核算工作中具有普遍意義和指導意義的規範和標準。因為經濟活動的複雜性和多樣性,使得在會計實務中對某一會計事項進行確認、計量、揭示時需要在多個會計原則之間作出選擇,所以其涉及到的具體環節仍需依賴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

1、實質重於形式原則。《企業會計制度》規定:“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核算,而不應當僅僅按照它們的法律形式作為會計核算的依據。”由於交易或事項的外在法律形式或人為形式並不總能真實地反映其實質內容,這就需要會計人員準確判斷和反映交易和事項,保證會計核算資訊與經濟實質相符,這是進行正確會計核算的前提條件。

2、劃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原則。《企業會計制度》規定:“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合理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的界限”。合理劃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是準確計算期間損益的重要前提之一。企業會計人員需要依據權責發生制原則判斷哪些費用支出應當在當期確認為費用,計入利潤,哪些費用支出將由以後期間獲得的收益補償,應在當期作遞延處理或計入資產價值。

3、重要性原則。《企業會計制度》規定:“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遵循重要性原則的要求,在會計核算過程中對交易或事項應當區別其重要程度,採用不同的'核算方式。”但《企業會計制度》並未對重要性做出明確的定義,某項經濟業務是否重要,是否影響資訊使用者的決策判斷,是否應單獨披露,應視具體情況而定,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

4、謹慎性原則。《企業會計制度》中規定企業進行會計核算時,“不得多計資產或收益,少計負債或費用,不得計提祕密準備”。謹慎性原則的突出表現是計提各種資產的減值準備、關注和反映或有負債、固定資產的加速折舊等。其目的是避免虛誇資產和收益,抑制由此給企業生產經營帶來的風險。

(二)會計政策選擇方面

會計政策是指企業在會計核算時所遵循的具體原則以及所採用的具體會計處理方法。由於客觀經濟的複雜性和各個企業的特殊性,會計人員可在允許的範圍內對同一經濟事項採用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以使會計資訊能更真實地反映企業經營狀況和經營業績。

1、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方法。《企業會計制度》規定:“企業的長期股權投資,應當根據不同情況,分別採用成本法或權益法核算…。”其既規定了持股比例,又明確了以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作為採用成本法或權益法的界限,而且後者是一個前提條件,投資比例只是其法律形式。因此,成本法與權益法的選用要遵循實質重於形式原則,而不是簡單地以是否佔有被投資企業有表決權資本總額的20%作為選用的標準。

2、收入確認原則。《企業會計制度》採用了與國際會計慣例相一致的收入確認標準,這一“標準”著眼於交易的實質,規定了四條標準來判斷收入是否可以確認。例如:企業的銷售並再購回業務(非新舊交換交易)在銷售商品的同時,銷售方同意日後重新購回這批商品。按“實質重於形式”原則,雖然形式上是銷售業務,但實質上是暫時解決資金緊張的手段,不能確認收入的實現。這就需要會計人員依據財務管理知識對經濟業務實質作出正確的分析,才能提高會計職業判斷準確性。

3、固定資產的折舊。《企業會計制度》規定:“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可以採用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數總和法、雙倍餘額遞減法等”。會計人員需要根據企業的性質、資產的種類以及財稅核准情況進行判斷,選擇適合本企業的折舊方法。如一般工業企業可以選用年限平均法,而高新技術企業則可以選用年數總和法等加速折舊方法。

4、所得稅的核算。《企業會計制度》規定3種所得稅計算方法,只要符合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和會計資訊使用者的資訊需求,所得稅核算方法的選擇完全依賴於會計人員對企業具體經營狀況的職業判斷。

(三)會計估計方面

會計估計是指企業對不確定的交易或事項以最近可利用的資訊為基礎所作的判斷。在會計工作實踐中,經常需要利用最新資訊對具有結果不確定性的交易或事項作出判斷,對未來事項是否發生及未來事項的發生時間及影響予以估計入賬。常見的需要估計的專案有:壞賬損失、固定資產折舊年限與淨殘值、資產減值準備、或有事項等等。這些專案確認、計量、揭示的合理準確與否很大程度取決於會計人員職業判斷能力的高低。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會計職業判斷已經貫穿於會計工作的方方面面,可以預見,它將在未來的經濟生活和會計實務操作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應該給予充分的認識和高度的重視。

三、影響我國會計職業判斷的因素

《企業會計制度》中所強調的會計職業判斷,將有利於發揮會計人員在會計業務處理、報表呈報、資訊披露中的主觀能動性,提高會計資訊質量。但在目前條件下,要使《企業會計制度》的精神得到全面貫徹,充分發揮會計職業判斷的作用,還存在許多困難。

(一)傳統觀念的制約

我國屬於大陸法系國家,習慣於遵循有關法典明文規定的法律制度。受傳統觀念的制約,我國會計人員長期習慣於參照操作規範和處理標準,對制度只需尋章摘句,照章執行即可,根本用不著進行職業判斷。而對於粗線條的制度和準則,會計人員還需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也就是說會計人員養成了“逆來順受”的被動式思維習慣,不善於獨立進行會計判斷。

(二)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存在衝突

《企業會計制度》中的會計職業判斷條款與其它相關法規制度存在衝突,使依據會計職業判斷處理經濟業務的結果常常遭到執行其它相關法律的執法部門的否定。《企業會計制度》與稅法之間存在明顯的衝突,其衝突的根源,除了財務會計準則、制度與稅法的差異之外,還因為會計制度與稅法對會計事項處理所依據的基本觀念不同。法規制度之間的衝突與矛盾影響了會計人員職業判斷的獨立性,也是影響會計資訊質量提高的困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