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的創作特徵

才智咖 人氣:1.95W

摘要:拉赫瑪尼諾夫是俄羅斯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第二鋼琴協奏曲》是其最為成功的代表作。這部作品展示了濃郁的俄羅斯“民族性”與憂傷風格,並具有獨特的創作手法

論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的創作特徵

關鍵詞:拉赫瑪尼諾夫 《第二銅琴協奏曲》 風格 創作特徵


  拉赫瑪尼諾夫是俄羅斯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他一生創作了大量題材各異的音樂作品,其中鋼琴協奏曲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尤以《第二鋼琴協奏曲》最為成功,是拉赫瑪尼諾夫的代表作。這部作品明朗、真摯、完整而深刻,音樂中洋溢的熱情和力量,反映了當時新興的俄周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精神狀態,也顯示了拉赫瑪尼諾夫音樂創作中的浪漫主義風格.確立了他當時的影響和地位
  一、作品的創作背景
  《第二鋼琴協奏曲》的創作開始於1899年,這一年剛好是拉氏從英國回國之後,在英國期間.他被邀請演奏了自己的作品並親自指揮演奏了他的管絃樂幻想曲《懸崖》,在此之後的一段時間裡,拉氏開始構思並創作《第二鋼琴協奏曲》,在1899年到1901年這三年時間裡完成了這部巨集篇鉅著的寫作。十九世紀末期,沙皇殘酷的專制統治與人民之間的矛盾口益激化,而《第二鋼琴協奏曲》的創作正處在俄國曆史上著名的大革命爆發的前期.由此可見.此曲的創作是俄羅斯特定歷史時期下的產物,反映了拉赫瑪尼諾夫對現實生活狀況的不滿和希望尋求心靈上的依託。
  這部作品使得拉赫瑪尼諾夫確立了他在音樂界的影響和地位,於1905年獲得格林卡獎。ed'調《第二鋼琴協奏曲》可以說是拉赫瑪尼諾夫創作生涯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他是作曲家經過十多年意志消沉和創作危機後重新燃起的創作力量。
  二、作品展示了濃郁的俄羅斯“民族性”與憂傷風格
  拉赫瑪諾夫的創作通常是與傳統的俄羅斯音樂文化發展一脈相傳的,使得他的音樂具備了鮮明的“民族性”拉赫瑪尼諾夫屬於俄羅斯、屬於發展了幾百年的俄羅斯音樂文化,同時,拉氏將俄羅斯音樂的風範、俄羅斯音樂的精神引向了今天,並且,由於他和許多俄歲斯作曲家的共同努力.使俄羅斯音樂深入人心
  在第一樂章中,用於將主聲部莊重雄偉的主題同副聲部明亮義充滿幻想的慵懶進行對比,體現典型的“俄羅斯東方”風格(類似的旋律在博洛寧、裡姆斯基一科薩科夫和其他俄歲斯作曲家的音樂中經常能聽到),結尾副聲部的抒情短歌也符合這一旋律的東方色彩,這與奮進有力的主題形成了對照協奏曲的抒情中心點在第二樂章,這一樂章基本是作者真情流露出的非同一般的旋律,體現了旋律大師拉赫瑪尼諾夫無比的才能。也可以說,是俄羅斯民歌的風格特點決定了《第二鋼琴協奏曲》的音調發展型別和作曲形成原則
  從創作個性上來看,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常常引用來自中世紀格里高利聖詠中《末日經,最後的審判》的旋律。這個音調在西方音樂中通常被認為是象徵“死亡”的形象。雖然不少作曲家都曾使用此音調,但拉赫瑪尼諾夫要比其他作曲家更偏愛此旋律。即使在他晚期的一些作品,如《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第三交響曲》及《交響舞曲》中仍然可以看到。在《第二鋼琴協奏曲》的第二樂章的中部(第112小節)樂隊聲部中亦悄然奏出“死亡音調”。它向我們表明了拉赫瑪尼諾夫音樂創作中悲劇性因素的一個側面。
對於音樂歷史上不可忽視和不可遺忘的作曲家與作品,人們的評價也一直在持續。“拉赫瑪尼諾夫綜合了李斯特的強烈的鋼琴風格傳統以及格林卡以來的俄羅斯傳統音樂中具有廣泛詠唱性和質樸的情緒表現力……”,這段文字從音樂風格角度概括了這部協奏曲的總體風格特徵,並且從一定意義上反跌了拉氏在音樂上的“繼承性”特徵:又如“……此時正值俄國革命前夕.整個俄國正處於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之下,好似一座監獄,許多知識分子對現實深感不滿和苦悶。在《第二鋼琴協奏曲》中,拉赫瑪尼諾夫一方面以深沉的音調抒發他內心的憂鬱與悲傷,另一方面也通過氣勢磅礴的高潮來表達他滿腔的激憤”.這段文字從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拉氏在這一創作階段作品的主要風格和創作特徵上總結了“協奏曲”所暗含的精神氣質:另有一些文論中將全曲的風格定位於“浪漫俄羅斯經典憂傷風格”。我的理解是,除了上述對於此曲的概括之外。還可以認為這是作曲家一種心理上的苦悶、悲哀的宣洩,因為音樂畢竟有暗淡、有起伏、有高潮,同時,這些有關音樂表現力上的形容詞或者說用於音樂分析上的某些詞彙在這裡變為了一種對於音樂風格特徵、音樂情緒特徵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