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迴歸自由教育對我國專業教育的反思

才智咖 人氣:7.63K

 論文關鍵詞:專業;自由教育;教育本質 
  論文摘要:
教育培養人以及如何培養人的問題,一直是古今中外人們探討的重點。工業革命以後,面向一般民眾的教育形成了現代意義的。這一時期,由於工業革命造就了大量的貧民,資產階級根據需要對貧民及其子女進行職業教育,主要形式是舉辦慈善學校、學徒學校、改造普通學校等,也就是說現代職業教育是伴隨著工業革命的產生而產生的。而職業化教育演變到今天,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更接近於“器”而非獨立精神意義上的“人”,職業教育的弊病越來越凸顯。
  
   教育培養人以及如何培養人的問題,一直是古今中外人們探討的重點。要想更好地回答這一問題,我們不得不從教育觀的源頭說起。古希臘家亞里士多德提出了“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觀點,西方經典人文主義教育研究者們正是在這一教育理念下對教育本質提出了精闢的見解。而教育演變到今天,特別是大學教育階段,對人的培養越來越偏離了其本源,現在的教育更像一個個了無生氣的工廠,而我們所培養出來的人也像工廠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無精神核心的、統一模式的“器具”。以下從羅伯特·M·赫欽斯和莫蒂默·阿德勒對教育本質的探討,來揭示教育應該如何培養人的問題。
  一、關於自由教育的淵源
  自由教育最早的提出者是亞里士多德,塗豔國對自由教育的解釋是“自由教育就是自由人的教育,是適應自由人的自由的教育”。[1]在亞里士多德那個時代,整個是由自由人和奴隸兩大部分人組成的。奴隸承擔著整個社會全部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任務,使得作為自由民的奴隸主階級可以不參加體力勞動而不必為衣食擔憂,從而可以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於滿足精神方面的需要——學習知識、發展智慧。他們學習知識、發展智慧的目的既不是為了個人生存的需要,也不是為了社會的和發展的需要,而是為了滿足他們個人精神生活的需要,或者像哲學家所說的是處於人作為理性的存在物對知識和理智生活的天然嚮往和愛好。可見,亞里士多德所指的“自由人”,是那些“不為衣食所困,無需參加體力勞動,有大量時間學習知識、發展智慧以滿足他們個人精神生活需要的人”。
  在亞里士多德看來,良好的教育既要使公民具有上的美德,也應使其具有智慧上的美德;既要使其具有勤勞和作戰的能力,更要使其善於過閒暇與和平的生活;既要使其能夠完成各種政治的、軍事的以及日常必需的事務,更要使其擅長於追求真理、研究事物的原因和原理。[2]
  自由教育應該是非常廣泛的普通教育,而不是狹隘的專門教育。自由教育的理想意味著個體的身體、道德和智慧的和諧發展。由此我們不難推斷,自由教育強調的是人們不出於功利目的,對精神的追求,對自我的提高和完善。
  二、羅伯特·M·赫欽斯對教育目的和自由教育的探討
  羅伯特·M·赫欽斯對教育的探討主要涉及教育基礎和自由教育兩方面。
  1.教育的基礎
  羅伯特·M·赫欽斯將教育的探討納入社會這一框架內,強調教育培養真正的人,“教育系統的目的始終一致地存在於任何社會任何年齡階段:提高人作為真正的人”。[3]而社會的提高,是通過教育培養的人來達成“社會要提高,不是靠提出社會改革的方案,也不是靠學校或其他,而是依靠個體的提高來改善”。[3]羅伯特·M·赫欽斯同時指出:“人天生是自由的,天生具有社會屬性。要想享受自由,人需要遵循一些規則。人要在社會生存需要道德品質。充分地發展人的自然屬性需要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理智習慣”。[3]這裡就涉及到了培養人的精神核心,“人的提高,意味著他們理智、道德和精神力量的充分發展”。[3]
  以上教育目標應如何實現呢?赫欽斯接下來作了回答,即通過自由教育來培養。
  2.自由教育
  羅伯特·M·赫欽斯通過對自由教育的解讀來揭示自由教育的內涵,以及自由教育理念在美國的實踐,得出自由教育的目的是幫助人學會作為人的自我思考;發展人作為人的最高能力;賦予人智慧,而文明的達成是需要全人類的充分自由的發展。
  三、莫蒂默·阿德勒對教育本質的重新認識
  莫蒂默·阿德勒提倡的是公平的,對教育本質的重新認識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基礎學校教育的基本目標
  在莫蒂默·阿德勒看來,“基礎教育的目標對整個受學校教育者都應該是統一的”。[3]具體而言包括三重目的:第一,我們的社會提供給所有的孩子充分的個人發展機會。第二,所有的孩子達到一定年齡後,將成為有充分資格的、選舉權和其他政治職責的公民。第三,當他們成年以後,所有或者絕大部分的孩子會從事某種職業以安身立命。[3]而以上目的的達成是通過基礎學校一般和自由教育實現的。根據以上的理念,莫蒂默·阿德勒將基礎學校的課程分為三部分:第一課程是知識教育;第二課程是心智技能培養;第三課程是使學生達成一種對價值觀的理解。以上課程是相互遞進和相互補充的,是一種一般性的和自由的教育。
  2.精華部分
  莫蒂默·阿德勒著重提到的是培養教師以實施自由教育,而教師的培養並非現行“師範”教育的培養模式,教師的培養靠的是自由教育,而不是師範教育。以至整個社會存在一種文化的病態——專門化的野蠻行徑。而能實施自由教育的教師是由從基礎學校就開始按照上述課程方案和理念培養的“真正受過教育的人”。[3]
  四、自由教育對我國當代教育的啟示
  某種教育形態的產生往往取決於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教育目的決定教育目標的狀態、內容和方向,而教育目的又是基於某種教育價值而選擇的,它必須體現一定的教育哲學觀。因此,以何種教育哲學為依據,制定何種教育目的,決定了教育目標以及課程與教育目標的內容、性質與方向。”[4]
  從教育目的的角度,我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理解自由教育。
  1.自由教育是後續學習的基礎性教育
  從以上羅伯特·M·赫欽斯和莫蒂默·阿德勒對自由教育的定義中,我們看出他們都強調非專業性的特徵,認為自由教育是一種基礎性教育,是為後續學習做準備的,並認為所有的更高深的、專業的知識都擁有一個共通的知識基礎,而這一共通的知識基礎就是自由教育。它是學生進行任何專業學習的準備,為學生提供所有知識分支的教學,這將使得學生在致力於學習一種特殊的、專門的知識之前對知識的總體狀況有一個綜合、全面的瞭解。
  2.自由教育是社會生活的預備性教育
  從以上羅伯特·M·赫欽斯和莫蒂默·阿德勒對自由教育的探討中,我們可以看到社會民主生活和教育的密切關係。美國在二戰後特別重視民主主義社會秩序的構建,強調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健全的公民,而這項任務的達成靠的是教育培養的“真正的人”——在生活中所應具備的知識、技能和態度來達成。因此自由教育是指非職業性和非專業性的教育,其目的在於培養健全的個人和自由社會中健全的公民。
  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性活動,其目的無法規避和漠視社會的需求。一定的教育目的作為人們關於教育物件應有教養的預想,植根於社會生活的需要。而現實中人們往往過於強調教育對生活的適應性,用功利性的眼光來看待教育,將學校教育變成職業訓練的場所,忽視學生內在的發展需求和學習的內在動機。
  3.自由教育是人格發展完善的教育
  自由教育的終極目的是人格的發展,推動人類自身不斷髮展,而非職業、社會生活等外在因素。自由教育是從人性論出發的,主張通過理性的培養,促使完整的人格形成,幫助學生成為精神和道德領域的“自由人”。這種教育目的論更加強調內在目的,“一般來講,內在目的具有兩個典型特徵:一是它與活動本身的性質密切相關,活動本身的性質由該活動區別於其他活動的‘特質’所決定 …… 二是由其支配的活動應具有內在價值,這種價值是自我補償性的,不需要求助於外在的獎賞與懲罰”。[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