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文化生活中群眾舞蹈的作用論文

才智咖 人氣:2.98W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大家都寫過論文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的科學研究能力。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群眾文化生活中群眾舞蹈的作用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群眾文化生活中群眾舞蹈的作用論文

摘要:群眾舞蹈產生於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實踐活動之中,同時具有獨特的藝術審美價值,更能夠增強群眾的整體身體素質水平,是能夠滿足群眾文化生活和健康生活需求的有效途徑。社會經濟與科技水平的高度發展,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同時人民群眾的精神文明需求也隨之增強。現有的各類文化產品,雖然能滿足群眾的娛樂需求,但普遍存在著群眾參與性較低、興趣度逐年下降等問題。群眾舞蹈是面向廣大群眾、以自我娛樂為目的的舞蹈形式,能夠更好地滿足人們的文化、健康需求。文章通過對群眾舞蹈及其特徵的研究,闡述了當前群眾舞蹈的發展現狀,並針對性闡述了群眾舞蹈在群眾文化生活中的作用,以期推動群眾舞蹈的傳播推廣。

關鍵詞:群眾舞蹈;群眾文化;文化生活;

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升級,人民群眾的主要社會需求以及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成為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不能夠得到更好的滿足,可以說,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我國社會發展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群眾舞蹈具有歷史悠久的發展歷程,而且取材自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之中,形式內容豐富多彩,在生活之中廣泛的推廣能夠使得群眾舞蹈能夠在視覺體驗和文化心理兩個層面契合群眾的需求。與電影、電視劇、音樂等現代、單向輸出為主的文化產品相比,群眾舞蹈具有參與性、互動性強等特點。另外,因為舞蹈的外部限制因素較少,因而其具有的娛樂性和隨意性的特點能夠成為群眾提供情感表達的有效渠道,能夠有效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訴求,可以說,群眾舞蹈對群眾文化生活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

一、群眾舞蹈的概述

群眾舞蹈是以非職業舞者的普通群眾為主體,以娛樂為目的而編排並表演的舞蹈形式。群眾舞蹈的“群體”性特點,使其大多以群體舞的形式呈現,且以滿足群眾精神生活需求為目的的群眾舞蹈,主要源自群眾的生產生活實踐。群眾舞蹈的面向群體主要是普通大眾,具有構圖層次簡單,抽象理念少等優點,內容和形式更加豐富,能夠真實地反映出群眾的情感和審美需求。群眾舞蹈的特徵大致表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具有源於生活的動態性。人們在觀看群眾舞蹈作品時,往往都能夠產生共鳴,主要是因為舞蹈的元素來自生活中的動態元素。如《擔鮮藕》表現了農家少女採摘鮮藕的喜悅之情,其中最精妙的舞蹈動作莫過於少女擔筐邁步和上步掖腿的姿態,《踩鹹菜》中則以扭擺踩擠的姿態最為吸引人。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這種源於生活的動態性是群眾舞蹈的基準點,它使得群眾舞蹈作品能夠反映出人民群眾的生活動態。優秀的群眾舞蹈作品,往往體現在舞蹈對於普通的生產生活片段的美化和情感的物化,讓更多的人能夠感同身受,置身其中。[1]

第二,遵循“三步加”的行為模式。群眾舞蹈是一種舞姿動作和作品構成十分單純的舞蹈型別,這種單純的形態特點既能夠反饋出群眾的心理狀態,也使得群眾舞蹈的主題更加鮮明。縱觀各個優秀的群眾舞蹈作品,大多采取了“三步加”的展示技法,即在表演者的雙腿行進過程中,將舞蹈所要表現出的主題動機重複三次,再進行稍做變化的動態,如《擔鮮藕》中就是連續三次擔筐邁步強化“採摘鮮藕的喜悅之情”這一主題,再通過一次上步掖腿進行變化使得主題更加的生動。需要注意的是,“三步加”並非群眾舞蹈所獨有,而是繼承自民族民間舞蹈,如維吾爾族的多郎、土家族的擺手等,都採用了類似的動態展開原則。

第三,單純性的表現邏輯。群眾舞蹈的.表達重點並非情節而是情緒,因此群眾舞蹈不需要特別關注情節發展,而是要通過情緒的遞推來順次完成主題的敘述。群眾舞蹈在視覺上存在著線形流動的特點,無論是龍擺舞帶來的川流不息的視覺體驗,還是“安代舞”中表現出或柔和強的線條之美,都印證了群眾舞蹈的視覺效果與主題情緒具備一致性的特點,這些生動的舞蹈形式對於舞蹈主題的敘述產生了直接影響,這就使得群眾舞蹈本身具有單純性的表現邏輯。

二、群眾舞蹈的發展現狀

縱觀我國各個歷史階段可以發現,但凡國力昌盛,四海昇平的時期,群眾藝術也將會迎來百花齊放的發展機遇。與此同時,社會環境的發展影響了人們的審美偏好,如秧歌腰鼓等傳統民族民間舞蹈已經難以滿足人民群眾的舞蹈需求,因此,群眾舞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發展,成了人們展示生命韻律、提升生活情緒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群眾舞蹈表現出了當代的時代風貌

群眾舞蹈本質上是娛樂性質的舞蹈,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都有不同形態、各具特色的群眾舞蹈,具有強烈的時代性,能夠階段性地反映出當時的時代風貌。中國古代各民族、各地域的民族民間舞蹈,或者是西方社會的交誼舞、迪斯科等本質上均屬於群眾舞蹈,不同群眾舞蹈的興起往往能夠揭示當前的時代環境。如在解放初期,中國青年熱愛集體舞和交誼舞,這種舞蹈不僅能夠豐富其精神文明生活,還能促進人與人的交際。這種舞蹈的流行展現出人們當時陌生的社會關係之下,很多人希望通過舞蹈來拉近彼此之間距離的內心願望。而千禧年前後,迪斯科、霹靂舞等更具動感的舞蹈型別湧入,這種自我娛樂價值更強的舞蹈,極大程度地滿足了人們的娛樂需求,這也生動地反映出當時的人們的物質生活已經得到滿足,對精神文明生活的需求愈發迫切。

(二)群眾舞蹈作品具備群眾性特點

群眾舞蹈本身具有很強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其沿襲自民族民間舞蹈,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形式,如漁籃花鼓、海洋秧歌、花鼓燈等群眾舞蹈藝術將舞蹈和歌唱相結合,加上對道具的使用使得群眾舞蹈兼具視覺和聽覺的審美價值。群眾舞蹈來源於普通群眾的生產生活實踐,能夠表現出群眾作為勞動者的思想和情感,使得群眾舞蹈本身具有濃烈的鄉土氣息和質樸的情感核心,這種源於群眾生產生活、表現群眾所思所想、符合群眾審美偏好的舞蹈藝術才能真正為人民群眾所追捧,體現出群眾舞蹈的“群眾性”特點。[2]

(三)校園群眾舞蹈文化繁榮

早在20世紀80年代,大學校園中就已經出現瞭如交誼舞、集體舞等群眾舞蹈,很多大學紛紛成立學生舞蹈組織,開始編排並表演學生們的群眾舞蹈。很多學生都會在結束繁忙的學習生活後,通過自發組織的舞會進行放鬆。而在當代,各大院校都有舞蹈社等社團組織的存在,也承擔起了推廣群眾舞蹈的責任。

三、群眾舞蹈在群眾文化生活中的作用

(一)滿足人民群眾的娛樂性需求

社會經濟和科技水平的高速發展,不僅增加了人們的精神文明需求,還轉變了人民群眾的審美偏好。雖然物質生活水平的顯著提升,為人們帶來了如影視劇、流行音樂等多種型別的精神文化產品,但這些文化產品愈發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明需求。自古以來,人們就會通過舞蹈來表現出喜怒哀樂,在當前的時代環境下,人們同樣會選擇傾向於能夠主動參與的文化活動來抒發內心的感情。舞蹈自身的性質能夠輕易地調動群眾主動參與的意識,擁有其他娛樂活動所不具備的審美價值和娛樂體驗感,這使得人民群眾有更大的興趣參與群眾舞蹈。通過群眾舞蹈來陶冶情操、填補精神空虛,進而達到更好地享受美好生活的目的。[3]

(二)能夠促進社會和諧與穩定

城鎮化的高度發展,以及國家層面對於“三農”熱點的高度重視,城市和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居住環境都有明顯上升。但是城鎮化的高速發展背景之下,鄰里之間互動性強的鄉村文化氣息卻在逐漸的流逝和消亡,“遠親不如近鄰”這句俗語也面臨著新的壓力和考驗。在社群、廣場、街道等各類場所,由群眾自發組織的廣場舞、集體舞、秧歌等各類舞蹈活動,吸引了大量群眾參與,群眾舞蹈為鄰里之間的溝通互動搭建了新的橋樑。很多中老年人都熱衷在茶餘飯後走出家門,融入各類舞蹈活動中,這不僅有效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促進了鄰里間的溝通互動,有效增強了群眾的生活幸福感,為和諧社會的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

(三)有助於增強體質健康水平

舞蹈是人們有節奏的用肢體做出美化後的動作,並完成思想和情感傳達的藝術形式。舞蹈融合了音樂、服裝等多種藝術形式,能夠通過其娛樂價值和文化價值陶冶情操,同時也能夠讓人們在舞蹈過程中煥發精神,獲得新的生命體驗。舞蹈本身不受年齡、性別、器械等外部因素的影響,群眾舞蹈的學習成本明顯低於同類型活動,人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參與到技術動作簡單的群眾舞蹈中,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學習舞蹈動作。當前,社會物質生活水平顯著上升,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壓力明顯增加,加上飲食條件的提升使得人們攝入能量遠高於消耗能量水平,亞健康、肥胖症、心臟病等健康隱患或者疾病已經成為困擾人們幸福生活的關鍵因素。跳舞實際上是比無氧運動的學習成本更低、比有氧運動更具有娛樂價值的特殊運動形式。在跳舞過程中,人們不僅能通過運動增加能量消耗,還能夠有效改善心腦血管迴圈,增強肌肉力量和身體協調能力,能夠有效地改善健康問題。對於患病率較高的中老年群體來說,舞蹈一方面幫助中老年人群體保持年輕的心態,獲得心理的健康,另一方面能幫助老年人加強鍛鍊,追求健康、養生最佳生理狀態。

(四)能夠推動群眾舞蹈文化的傳播

舞蹈藝術主要由各地方的歌舞劇院、協會、學校和教育機構的舞蹈專業等主體所掌握,與人民群眾之間有著天然的距離,群眾必須付出足夠的學習成本才能掌握舞蹈藝術。而群眾舞蹈在廣場、街道、社群等公眾場合中進行,由居民自發組織和參與,具備廣場文化的基本特徵,對普通群眾具有天然的吸引力。與此同時,群眾舞蹈的學習成本很低,且面向廣大群眾,使得舞蹈藝術打破了雅俗的隔閡,讓普通群眾也能夠參與到舞蹈表演當中,能夠有效推動舞蹈文化的傳播,從而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結語

群眾舞蹈源於生活的動態性和沿襲自民俗民間舞蹈的三步加行為模式,使得群眾舞蹈在主題敘述上具有單純性特點,通過對細節的把控能夠極大程度上增強舞蹈本身的靈動感。在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背景下,當代群眾舞蹈能夠表現出了當前的時代風貌,各類作品具有很強的群眾性,不僅侷限於中老年人,還向青年大學生進行了延伸。在群眾文化生活中,群眾舞蹈有效滿足了人們的娛樂性需求,能夠通過強化鄰里溝通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增強居民整體的體質水平,並推動群眾舞蹈文化的社會化傳播。

五、參考文獻

[1]徐琴.解放政治與生活政治:中國群眾舞蹈變遷的深層邏輯[J].華中師範大學研究生學報,2018,25(04):36-40.

[2]呂行.回到廣場:新世紀以來群眾舞蹈發展的空間遷移[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7(02):40-44.

[3]顏曉雙.中國現代社群新文化景觀—群眾舞蹈-論群眾舞蹈在社群文化建設中的意義[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2):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