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音樂欣賞問題與對策論文

才智咖 人氣:7.83K

問題一:過分注重音樂的外在因素,而忽視了音樂本身

國小音樂欣賞問題與對策論文

音樂教育是人文科學的重要領域,是實施素質教育和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它具有喚醒、聯絡和整合人格的力量”。音樂之所以具有如此強大的力量,是在於音樂本身,而與音樂的形式、體裁、作者、國界等種種外在因素無關。這也正是當前音樂教師們常常走進的誤區。就以欣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為例,許多教師就像講述一堂歷史課一樣,把《義勇軍進行曲》從創作到最終成為國歌的全過程介紹給學生,這本末倒置的教學方法只讓學生學到了音樂作品以外的東西。我的做法是力求讓學生從歌曲的旋律及歌詞中尋找答案———國歌的歌詞是一首激昂奮進的散文式自由體新詩,鼓舞著中國人民爭取自由解放,並不斷激勵著我們為振興中華而奮勇前進;國歌的曲作者聶耳用分解的大調主三和絃音(domisol)和三連音節奏構成號角式音調,並在這一基礎上環環相扣,層層推進,在三次層層向上的“起來”呼喊之後,號角式的音調再現,結尾時再三強調“前進”二字,音樂上富有動力,象徵著中國人民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偉大精神。這樣一來,學生首先從音樂的角度出發,瞭解了作品在詞曲創作中的獨到之處,然後,再將這首作品如何從最初的創作———到作品的完成———到廣大群眾的積極傳唱———到最終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這一艱辛、複雜的過程講述給學生。使學生明白這首作品之所以能從近千份國歌侯選作品中脫穎而出,並被廣大人民群眾而接受的真正原因。通過以上的教學例項,充分說明了,在欣賞音樂作品時,音樂的體裁、形式、風格、流派等因素固然重要,但音樂教師要時刻謹記以音樂為本,從音響出發,讓學生從音樂中得到審美體驗。

問題二:生搬硬套地使用教科書,不注重教學資源的整合與重組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明確的告訴我們,在教學中要“擇優選擇,綜合利用,優化組合,完善補充”,創造性、綜合性、靈活性的使用教科書。在低年級的教材中,有多數欣賞曲目是以不同的單元主題來劃分的,如:“長鼻子”單元中有《大象》與《小象》、“大海的歌”單元中有《海上風暴》與《大海搖籃》、“時間的歌”單元中有《在鐘錶店裡》與《調皮的小鬧鐘》等等。這種劃分方式既形象,又容易被學生接受。然而,廣大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也不要只侷限於這種劃分方式,應該注重教學資源的整合與重組,這樣會大大的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在教學中還可以從以下多個不同的角度去劃分教材,進行教學。例如:從同一部作品的角度進行組合———聖桑的管絃樂組曲《動物狂歡節》中的《大象》、《公雞與母雞》、《袋鼠》、《獅王進行曲》;從作品的體裁角度去重新組合———《小狗圓舞曲》、《星光圓舞曲》、《加伏特舞曲》、《霍拉舞曲》;從不同國家、地區、民族的角度進行組合———《阿細跳月》、《在北京的金山上》、《我是人民小騎兵》;從中西樂器以及樂器的不同演奏形式等角度進行組合———《百鳥朝鳳》、《單簧管波爾卡》、《老虎磨牙》、《鴨子拌嘴》等。通過以上這些多種多樣的'組合方式,使欣賞作品的針對性得以加強,學生不但可以從欣賞中得到審美體驗,更可以學到音樂知識與社會知識,加深了學習的印象,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大大的增強了欣賞課堂的實效性。

問題三:只重欣賞音樂,而忽視音樂表現與音樂實踐

學生從最初的“聆聽”音樂,逐步提升到“欣賞”音樂”,是不是就完成了欣賞教學的全過程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國小低年級的欣賞課,並不等同於專業院校的欣賞課。國小音樂課的基本任務是在音樂教學中提供給學生享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的機會和時空,讓學生在主動參與音樂實踐活動中,獲得審美的愉悅,積累審美的經驗,體驗成功的自信。如此看來,學生如何將自己從欣賞中得到的感受與體驗加以表現,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我在《我是人民小騎兵》一課中,將結合樂曲中小騎兵騎著馬由遠至近,又由近到遠的兩個段落設計音樂實踐活動,學生先模仿馬蹄聲,再探究如何表現由遠至近、又由近到遠的過程,最手進行漸強與漸弱的二次創作。通過這一系列的音樂實踐活動,完成了學生從體驗———到模仿———到探究———到創作的全過程。以上就是筆者對國小音樂欣賞教學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希望廣大音樂教師能夠重視音樂欣賞課的教學,並能教之有法,和孩子們一起在美妙的音樂世界中自由遨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