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音樂欣賞論文

才智咖 人氣:3.21W

音樂欣賞不僅能提高審美水平,還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下面就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國小音樂欣賞論文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國小音樂欣賞論文

國小音樂欣賞論文一

傳統的音樂欣賞教學比較單調,一味要求孩子們在掌握基礎的音樂知識和技能的靜態教學中進行,這無異於捆綁了學生的手足,束縛了學生的頭腦。怎樣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全方位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將各個器官都充分調動起來,主動地“參與”到音樂活動中去,真正投入到音樂的美好境界中呢?我認為,如果每一環節注意幫助學生理解音樂的情感,從初步感知到逐步深入,最後實現音樂審美情感的深化都圍繞著一個“情”字,那將是一個百鳥爭鳴、生機盎然的春天。

一、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情趣

欣賞課的匯入、設計恰當的情景還是非常必要的,恰當的情景設計可以營造與樂曲相適應的氣氛,使學生做好聽賞樂曲的心理準備,讓學生在感情接觸材料的同時,獲得教學材料的誘因化刺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如欣賞第七冊第三課《在鐘錶店裡》時,媒體出示一幅鐘錶商場,各種各樣的表,琳琅滿目,工人們在緊張地忙碌。音樂響起,讓學生有一個想象的空間,彷彿走進鐘錶的世界,完全沉浸在這一氣氛中,去產生遐想,去感受樂曲的意境,使學生從直觀的視覺形象中感受到樂曲所要表現的情緒,幫助他們理解音樂,激發學生欣賞音樂的慾望,並與樂曲產生共鳴。

二、利用畫畫寫寫使學生入情

學生在接觸教學材料的過程中,必然要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認知初步加工到深度加工。初聽一首樂曲,學生很難對它有深刻理解,但對樂曲情緒是喜、是憂、是優美還是悲傷等,大多數學生能準確判斷,這時,把學生分成小組集體討論,最後由學生代表分別用圖案來表示聽到的音樂段落。用色塊表示樂曲所表達的基本情緒及內容。第一部分表現了鐘錶工人愉快勞動的情景,情緒活潑,學生採用了鮮豔的色塊表示,線條是跳躍的;第二部分旋律柔美舒展動聽,學生用素雅的色塊表示,線條是平穩的 ;第三部分與第一部分相同,用鮮豔的色塊表示,跳躍的線條。隨後邊欣賞邊聯想,幫助學生進入所規定的音樂情境,提高學生認知的積極性,一步步進入情知互促的意境,使學生完全入情。

三、即興創作節奏表達情感

皮亞傑在《兒童的心理髮展》中說:“興趣實際上就是需要的延伸。”當學生對樂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併產生了初步的情感共鳴時,教師因勢利導地對樂曲的主題思想,樂曲的結構、速度等要素進行分析,運用講解法,對樂曲進行分段欣賞,進行討論。根據學生的特點確定分析的深度。為了讓學生了解樂曲風格特點,教師加入形體動作和麵部表情,幫助學生準確地感受樂曲,並讓學生運用已學過的音樂知識,表現對樂曲的情感體驗,用手勢表示樂曲的段落。同時每一段落用不同節奏型表示。學生隨著音樂動起來,流動的音樂調動了學生聽覺的動、思維的動、手動、腳動、全身動,在音樂中感受音樂,在動中發展想象,在動中即興創作。熟悉音樂風格及段落變化,在愉悅中獲得音樂記憶,激發學生的情感,課堂氣氛頓顯活躍。

國小音樂欣賞論文二

音樂欣賞活動,是敏銳感受音樂活動和理性認識音樂意義的心理歷程,國小音樂欣賞教學反思。而音樂欣賞教學,則是為實現這一歷程而提供適宜的環境,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聆聽和體悟音樂的過程。

在國小欣賞教學課堂,如果單純地讓學生聆聽音樂,學生的興趣不高,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只有採取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抓住他們的興趣點,方能吸引學生專注地聆聽音樂,從而提高審美能力。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明確國小音樂欣賞的目的,是吸引學生了解音樂,熟悉音樂,進而演繹音樂,創造音樂。下面是我在教學中感受較深的幾種教學方式:

一、故事形式教學,拉近與音樂的距離。

每個兒童都喜歡聽故事,利用他們這一特點,將音樂作品的作者生平和時代背景用講故事的形式進行教學,結合故事來欣賞音樂,結合音樂來編講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加深他們對作品的理解。鮮明的音樂形象、有趣的故事情節,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在欣賞音樂的同時陶冶了情操。

以《圖蘭朵》為例,在欣賞歌曲前先放一段歌劇片段,讓學生更加了解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再以故事的形式講述,使學生理解他的創作目的。在欣賞歌曲的時候,學生就能更全面地理解作品,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再如欣賞交響樂合奏《彼得與狼》,藉助於學生喜歡的動畫片形式,讓學生“看”、“聽”、“想”結合,在腦海裡形成故事的梗概,再由他們用語言來講述這個故事。這樣,既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的團結協作精神,教學反思《國小音樂欣賞教學反思》。

二、遊戲形式教學,加強對音樂作品的理解。

音樂遊戲具有愉悅性和互動性,是學生所喜愛的教學模式。尤其適用於低年級的音樂欣賞教學。但是,音樂欣賞教學畢竟不是唱遊課,這就要求教師掌握好尺度,不能喧賓奪主。教師在組織音樂遊戲教學時,還要注意將學生的活動面鋪開,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

三、表演形式教學,演繹音樂作品。

音樂表演是將作曲家的創作真正成為音樂,是將音樂作品從音樂符號變為音樂的過程,學生將在二度創作中提高審美能力和音樂表現能力。

表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器樂表演、舞蹈表演、歌唱表演、各種角色扮演……教師可以根據音樂欣賞的內容進行選擇,在組織學生進行音樂表演時,主要是要調動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和創造熱情。

在《動物狂歡節》的欣賞教學中,先由學生聆聽音樂,對作品較為熟悉後,可以由學生自由選擇扮演各種動物,如“獅王”、“大象”、“公雞”、“母雞”等等,或歌或舞,盡情發揮。學生在聆聽音樂,理解音樂後,進而學會演繹音樂。

四、圖譜結合教學,進行音樂的再創作。

曲式結構對音樂作品而言,就像是人身上的骨架一樣,瞭解了曲式結構就知道了音樂作品的構成。國小生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對音樂作品的曲式結構往往是一理半解,藉助影象可以將音樂理論淺顯化、直觀化,讓學生一目瞭然。學生掌握了曲式結構以後,再根據曲式結構進行音樂創作就會容易多了。

《軍隊進行曲》是很簡單帶反覆的三段體,ABA結構。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同時看歌譜,他們很容易就能總結出歌曲的曲式結構來,教師可以將曲式結構用圖形表示出來。然後,讓學生根據這種曲式結構進行旋律的再創作。學生從單純的音樂欣賞中走了出來,提升到了音樂創作上來了。

音樂欣賞教學的幾種形式,只是為了提高國小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兒童理解音樂,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不是音樂欣賞教學的最終目的。音樂欣賞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學會靜心聆聽,全神貫注地感受音樂,讓思維在時空中自由馳騁,超越自我,在欣賞中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因此,教師要把握好尺度,音樂需要的是聆聽和想象,尤其在完整欣賞音樂作品時要注意,不應在欣賞時干擾音樂,破壞了音樂美,不要只重視形式而忽略了音樂本身。

在國小的音樂欣賞教學中,從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認知的特點出發,採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會大大地激發學生審美主體的興趣,提高欣賞趣味性,發展想象力,讓音樂聽覺觸動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