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電影的力量源藝術論文

才智咖 人氣:1.22W

從《甲方乙方》開始,馮小剛憑藉一系列富有特色的電影作品《沒完沒了》、《不見不散》、《一聲嘆息》、《大腕》、《手機》、《天下無賊》、《夜宴》、《集結號》、《非誠勿擾》等,開創了中國電影所謂“賀歲片”的輝煌時代。馮氏電影以其特有的藝術匠心,表現了對當代中國日常生活戲劇性的全面關注,成為歲末年尾人們喜聞樂見的一道娛樂大餐,也成了消費社會一道少見的藝術景觀。

馮小剛電影的力量源藝術論文

談及馮小剛電影這一“喜劇現象”,人們習慣性地將它歸結為馮氏幽默的特殊魅力以及幾位超級明星的精彩表演,其實這只是表面現象。馮小剛電影之所以為人們津津樂道、品頭論足,主要是因為在那些熱熱鬧鬧的題材背後,有一個輕易不為人們覺察、但自始至終左右著人們神經和視線的潛在命題——道德主題,它成為馮小剛電影裡最意味深長的部分。這使得他的每一部電影都不是一個簡單的視覺符號,而是另有深意存焉;也正因為如此,馮氏電影特別地多了一點令人回味無窮的東西。馮小剛用他的電影敏銳地收集了各種不同的問題與觀念,以道德的眼光,審視和打量形形色色的人性與倫理背離現象,探究、思索道德維新的價值與意義。這是貫穿馮小剛電影的一根隱形紅線,也是他獲得觀眾高度認可的關鍵所在,同時也是他的電影獲得源源不斷動力的理論源泉。

一、道德堅守:從傳統中尋找力量

《甲方乙方》是馮小剛電影的開篇之作。僅看劇名就有一股子強烈的合同味道,而圍繞合同雙方而展開的一系列故事,巧妙地揭示了現代社會人們的執信與操守問題。

《甲方乙方》看似一個很娛樂、很遊戲的“故事會”,而在“甲方乙方”雙方一系列近乎遊戲的故事背後,我們領略了一個個並不輕鬆的道德話題。幾乎所有的“乙方”——接受承諾測試的那一方,都以失敗而告終。扮演革命黨的,本想“打死我也不說”,演繹一下革命者堅貞不屈的光輝形象,卻早早地交待了;想測試自己吃苦耐勞能力的,最終忍受不了別人的“奴役”和折磨,暴發了雷霆之怒;“想過幾天苦日子”的富豪,也忍受不住山裡的貧困與清苦,連老鼠都吃光了……

尤其是在“打死我也不說”這個故事裡,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趣的道德悖論:“打死我也不說”——看似矢志不渝的堅守,實則是一種無奈的招供。這類貌似堅貞不屈、恰恰不打自招的戲劇性背後,揭示的正是一種荒謬的道德悖論。這種戲虐局面的發生凸現的正是當下社會道德操守的脆弱,道德支點的“晃動”,人們在自己的道德堅守面前,呈現的是鎩羽而歸、無能為力的尷尬景象。

道德命題的探究,並不是這部電影的主題,或者說一開始並沒有上升到馮小剛創作的意識日程,僅僅只是潛藏在喜劇性的題材之中忽隱忽現,卻使人們看過之後泛起一絲苦味,引發一些聯想,從而使得他的“賀歲片”特別地多了一股子馮氏味道。

但此後的《不見不散》、《非誠勿擾》等影片,道德話題的嵌入,道德問題的倫理性探究,逐漸成為馮小剛電影的一種創作傾向。特別是《不見不散》裡,那種異國他鄉、萍水相逢的.好感最後發展為不見不散的長相廝守,這是一次次心靈流浪與情感放逐之後,恍然大悟式的醒悟,是在現代化的背景下對一種傳統道德情感的召喚與迴歸,是一種絢麗歸於沉寂之後的返樸歸真。《不見不散》是馮小剛的心血之作,他有意“置換了人物的生存背景,讓一對飄洋過海、追求西化生活的人,最後在傳統道德情感的迴歸中結出了愛情之果。”

《不見不散》好評如潮,使馮小剛獲得了道德上的勝利。道德堅守,此後成為他創作中揮之不去的一道心結。在新片《非誠勿擾》裡,他繼續演繹這種堅守的痛和美,他甚至使用自殺殉情的極端方式,來成就這個古老的道德童話,給那些在道德迷失中游離彷徨的人樹立一個美好樣板。

二、道德迷失:在紊亂中游離

馮小剛並不是傳統道德“麥田裡的守望者”,他很清楚歲月嬗變人心不古,傳統道德就像一個風雨飄搖的稻草人,它可以有也可以似有若無。在現代社會裡,道德在極富張力和彈性的人心、慾望及新事物面前,開始變得礙手礙腳、縮手縮腳。人們的各種不適感、錯位感、迷茫感隨之而來——《大腕》、《手機》最先傳達了這種迷茫和顫音;而《一聲嘆息》則不經意間流露了道德迷失後的一絲苦澀和無奈;《夜宴》則用悲劇強調了道德淪喪的危機自古以來就從不少見……

《夜宴》是馮小剛唯一的一部古裝片,也是一部製作精良卻頗受非議的經典大片。倒不是這部古裝片打破了馮小剛一向得心應手的輕喜劇“賀歲片”慣例,讓大部分觀眾頗感意外而不爽;而是《夜宴》的故事構架直接來自莎士比亞的經典名著《哈姆雷特》,給了人們非議的口實。其實人們不理解的是,《夜宴》在馮小剛系列道德主題影片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夜宴》尖銳的倫理衝突、紊亂的道德信守、淒涼的悲劇結局,完整地體現了馮小剛電影的道德主題,所以他用這樣的故事框架說事並不是一種偶然行為,而是因為當今現實生活中難得見到這種整體性悲劇,為了突顯道德迷失、倫理背棄的悲劇效果,他寧願借用他人的典故也在所不惜。

《夜宴》是一部極度絢麗華美的詩篇,它難得一見地表現了馮小剛另類的古典情懷,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大師級作品。而《手機》則是一種純粹的日常生活的敘述,探討了馮小剛在《一聲嘆息》中就關注過的婚外戀話題,這本是一個無解之局,再加上手機這一新生事物“鬧騰”,一切就變得遊離與迷茫了。

在《手機》裡,高科技通訊工具,越來越多地扮演著人們生活中至關重要的角色,它看似帶來了許多自由與方便,卻又不經意間成了危險的導火索。馮小剛對此進行了道德層面的探討:不光是情感與道德,還有科技、人性與道德的多方面衝突。科技進步帶來了溝通與交流的便捷,也導致了人與人距離感的缺失,使個人生存空間不斷萎縮,使生活中的言行習慣經常地偏離道德軌道。科技加劇了人性與德性的背離,一部小小的手機打破了生活的寧靜,使我們的世界變得荒誕不經。

開放的時代,打開了一個時代的私心和慾望,也打開了人們的靈魂掙扎之門。如果是《一聲嘆息》裡單純的情感迷失,是非判斷不難確立;而高科技對生活的滲入,使人性離經叛道,又巧妙地掩蓋了道德迷失,才是更復雜的現實人生。這裡馮小剛知趣地保持了冷眼旁觀的態度,他呈現問題與危機(如《大腕》),展示混亂與迷惑(如《手機》),卻不輕易妄下結論。他深知社會的進步與開放,終究繞不開道德這塊沉重的石頭。道德通常是最先被用來拋棄、最後被用來挽救的一種力量。他讓情感與慾望在道德之海里自我迷失、自在沉浮,這是轉型期社會必經的痛楚,也是一個時代的迷茫。他要讓這種痛在觀眾的心中自動呈現出來,併產生一種強烈認知,這樣他的目的就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