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幾點思考

才智咖 人氣:2.97W
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幾點思考
1
提高教師認識,是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或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質量、水平等提法報刊雜誌上出現的頻率很高。這一方面說明這些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們的關心、重視;另一方面說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對於全面提高教學、教育質量,提高學生素質確確實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評價教學質量,不僅要看教學效果,還應看教學效率。例如,第一冊教學認識0這個知識點,所需時間如果是15分,結果一位教師花15分達到教學目標,學生認識了0;另一位教師花20分,學生也認識了0。顯然這兩位教師的教學效果相同,學生都認識了0這個知識點,但從教學效率這個角度看,前者好於後者。所以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不但要注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還應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以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全面提高教學、教育質量。

2

深入鑽研教材,是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礎。筆者曾在本刊1994年第1期談了深入鑽研教材主要應把握新知的生長點;把握教材的重、難點;把握教材的深、廣度和把握教材的關鍵處。同年第12期談了鑽研教材,要鑽研教材的一字一句、前後順序、每幅插圖和例題習題。近幾年,筆者有幸參加省義務教育國小數學教材的編寫工作,通過學編教材更體會到編者對教材編寫的認真程度和研究深度。例如,討論小數乘法中的“當乘數比1小時,積比被乘數小;當乘數比1大時,積比被乘數大”時,起先有同志認為最好要加上“被乘數不為0”,後來認為這還不夠,要加上“被乘數大於0”,但經反覆討論、研究,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學的階段性和知識的可接受性,決定教材結合例項講,不加這幾個字,有關內容放在教參裡說為妥。又如,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有的教材用這樣一段話:長方體的6個面都是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的面積相等,相對的稜的長度相等。有的教材用這樣一段話:長方體是由6個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在一個長方體中,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稜長度相等。省教編組的同志參照上述教材,經反覆認真討論研究,認為後者的表述比前者好,但是根據長方體(形)和正方體(形)的關係:正方體(形)是特殊的長方體(形),從邏輯角度講,括號中的一句話可以去掉,否則還可以加上“也可能有六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當然這樣就顯得不必要了。從鑽研教材的角度講,這裡可以看出:有條件的教師還應從教材的變動中深刻理解編者的意圖,正確把握教材的精神實質,這無疑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3

優化教學過程,是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國小數學教學過程的幾個基本要素是確定教學目標,確定和組織教學內容,選擇課堂教學的結構和組織形式,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優化了這些基本要素和具體操作時的一些細節,如教態、語言、板書、環境等,課堂教學的效率必將提高。這裡不說別的,僅從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這兩個方面舉兩個例項來說明優化教學過程對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何等的重要。

一位教師講義務教育人教版教材第五冊第30、31頁口算除法時,選用學生操作、教師引導、學生髮現規律的方法進行教學。講解例1:60÷3=20時,先讓學生分一分小棒,從中領悟到:60根小棒每10根1捆,共6捆,把6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捆,就是20根。根據上述操作過程理解60除以3,可以把60看作6個十,除以3,等於2個十,就是20。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概括:整十數除以一位數,可以把被除數看成幾個十,計算出結果就是多少個十。教學例2:69÷3時,讓學生擺出6捆(每捆10根)、9根小棒,把它平均分成3份,邊分教師邊提示:先把什麼平均分成3份,再把什麼平均分成3份,合起來是多少?分完後讓學生說說分的過程,教師示範。在此基礎上教師小結:剛才計算60÷3時先把60根小棒看作6捆,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捆,就是20根。現在計算69÷3,有6捆零9根,也先分整捆的,每份有2捆,再分單根的,每份有3根,這樣每一份裡都有2捆和3根,就是23根。最後說明69÷3的口算過程,先把69分成6個十和9個一,6個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十,9個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3個一,把2個十和3個一合起來是23,就是所求的商。這樣教學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通過操作給兒童建立表象和激發學生思考,促進他們對法則的理解。學生包括中差生掌握口算方法的效果相當好。另一位教師怕麻煩,沒有讓學生操作,僅通過講解說明口算方法,絕大部分學生當堂雖也知道了口算方法,但大多不理解算理,學生學習的興趣沒有激發出來,課堂教學效率明顯不高。

優化教學手段也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一位教師上簡單的統計中的資料的收集和整理(義務教材第十冊第1、2頁)例1:小華統計一個路口在10分鐘內各種機動車通過的.數量,並製成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時,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把課本上的插圖變成實景,電視螢幕上有聲有圖地出現一輛輛摩托車、小汽車、大客車、載重車通過一個路口,學生處在安全的實景中,用畫正字的方法收集資料,解決了課本難以解決的問題,學生注意力集中,學習興趣很濃,充分體會到實地收集資料的快感,教學效率高,得到了聽課老師的一致好評。

4

形成教學模式,是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保證。教學模式簡言之,就是為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而建構的(或選擇的)在教學過程中相對穩定的由一整套教學策略與之相適應的結構方式。它具有科學規範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師素質等功能,它是教師的教學工具庫。要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探索和構建科學規範的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是保證。正如有些專家所言,如果一個教師能夠掌握七、八個教學模式,那對實施素質教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無疑是大有益處的。如果一個國小數學教師能夠掌握國小數學分課型、分內容、分年段等課堂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效率必將大大提高。

江陰市實驗國小徐健湖同志在建構國小數學概念教學模式的研討活動中,運用幾何概念教學的模式:定向→觀察→概括→迴歸,教學面積的意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定向,就是要增強目標意識,激發學習興趣。教師先出示長方形鏡框,問:求鏡框一週的長是求什麼?單位用什麼?在此基礎上,教師設問:要給鏡框配多大的玻璃是求什麼?你們知道嗎?由此揭示課題,使學生目標明確,躍躍欲試,急待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觀察,就是為概念的形成提供足夠的表象支援。教師通過讓學生摸一摸、畫一畫等方法認識物體、物體表面、平面圖形,感知面積的空間意義,再比較物體表面、平面圖形的大小,為學生提供全面的感性例證,形成豐富的表象,接著擴大“物件”與“背景”的差異,突出概念的本質屬性。

概括,就是揭示概念的共同因素,並用語言確定下來。教師問:書本表面的大小就是書本表面的面積,那麼課桌表面的大小可以說成什麼?物體表面的大小可以說成什麼?平面圖形的大小可以說成什麼?這樣做使具體事物的個別特點逐漸消去,留下事物的共性特點,再讓學生用比較科學規範的語言描述出面積的概念,再解釋關鍵詞義,增強概念的清晰度。迴歸,就是深化概念的內涵。先把概念回到具體事物中使概念具體化,如讓學生指出所配鏡框玻璃的面積,用彩筆塗出三角形的面積,觀察實物模型,憑藉板書引導學生區別長度單位和麵積單位,使學生對概念的理解達到更為清晰的程度。

課後大家認為:儘管建構教學模式尚在探索中,但它能促進教學方法的改革,克服教學過程的隨意性。徐老師的一節課探索了形成幾何概念的一般模式,注意了概念形成的科學性,體現了學生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尚待研究的方方面面很多很多,本文僅從幾個側面談了幾點不成熟的看法,敬請讀者指正。
 

作者:凌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