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才智咖 人氣:2.34W

隨著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新課標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學的有效性直接指向課堂教學的效益,只有教學是有效的,教師的教學、教師的付出才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相關內容的論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如何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摘要:當前,隨著新課改的逐漸深入,也使得人們開始更加重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也要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採取更加科學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努力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其數學素養,培養其綜合能力。本文探討了提升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希望能夠為各位教育同仁提供一點借鑑與參考。

關鍵詞:國小數學;新課改;課堂教學;有效性

所謂的教學有效性,即為教師在課堂時間內通過合理地利用一些教學方法,有效地達到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提升教學效率與教學效果,並且有效提升學生綜合素養[1]。為了能夠充分順應新課改的發展要求,積極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理念,那麼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數學教師也要採取有效措施努力增強教學的有效性。下面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針對提升國小數學課堂有效性的方法與策略展開探討,僅供參考。

一、確立教學目標,提升教學的針對性

明確的教學目標能夠使得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與高效性。國小數學教師要結合學生的成長規律與發展特點,根據教學大綱與教學內容,科學地設定教學目標。並且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對原有的教學目標進行不斷地完善與調整,進而使得教學目標更加科學,更加具有針對性。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認識鐘錶》這一章節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交流與調查的方式對學生的情況進行了解,進而發現學生已經對鐘錶時間存在一定的感性認識,然而卻對一些細節不夠清晰。因此,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教師就要從原來的邏輯辨識引導轉變為鼓勵學生對時鐘的分針與時針進行定位,然後識別鐘錶的時間,這樣能幫助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更加準確地認識時間。而且教師也要藉機為學生講解時間的寶貴,使得學生樹立較強的時間觀念,珍惜時間,合理地利用時間。

二、科學提問,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

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向學生進行合理提問,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其主動、深入地對數學問題展開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找到問題的答案,並且能夠有效培養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與解決能力。在具體提問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進行有針對性的提問,要做到因材施教,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難度的問題[2]。

例如,在為學生講解《圓的認識》這一章節內容時,教師可向學生進行提問:“請同學們思考生活中哪些東西是圓形的呢?”同學們就會回答:“籃球、井蓋以及車輪等。”之後,教師再進行提問:“很好,那麼請同學們繼續思考這些東西為何是圓形的呢?”如此的提問就可以使得同學展開深入的思考,並且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討論,進而幫助學生對圓的.基本性質給予初步的認識。然後教師再對學生的答案進行歸納、總結,帶領學生系統、全面地學習圓的相關知識。如此一來,就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圓形的基本性質與特點,且可以指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

三、合理預設情境,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與其他學科相比,數學知識相對比較抽象而且枯燥,因此學生在學習一些數學概念與定律時就會感覺比較吃力,難以理解與掌握[3]。對此,教師就可以選擇使用情境教學法,為學生創造出一些教學情境,這樣就會使得數學知識變得更加生動、形象,拉近其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距離,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例如,在為學生講解《角的度量》這一章節內容時,教師可為學生展示三張圖片,分別為30°、45°以及60°滑梯圖片。然後教師再引導學生通過自身實踐與喜好選擇想要的滑梯。在學生經過思考並且做出選擇之後,教師再引出《角的度量》的相關概念,如此的課堂設計可以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其更好地瞭解數學知識,比較容易地掌握數學知識。

四、開展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4.1在以往的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是一味地為學生灌輸數學知識,然而卻忽視了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這樣不但會導致教學效率較低,而且也會影響到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導致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與探究能力不高[4]。所以,為了有效提升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那麼教師就要帶領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學習,使其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學習知識,提升能力。

4.2例如,在為學生講解《圓的周長》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在上課以前先為學生布置作業,即要求學生準備一個圓形物體。然後將全部同學劃分成若干小組,由學生採用自己的方式對圓形物體的直徑及周長進行測量,在此基礎上再計算出二者間的比值。如此一來就能有效活躍課堂氛圍,使得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地與其他組員進行實踐與探討。有的學生採用捲尺對圓的周長進行測量,有的同學採用繩子對圓的周長進行測量,有的學生將圓形物體放在直尺上進行滾動,最終獲得周長,並且學生也採用相應的方法測量出直徑的長度。

4.3然後再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研究與討論,進而獲得圓的周長以及直徑的比值。之後,教師再帶領學生開展集體討論,由各個小組的組長將小組計算結果公佈出來,並且總結出周長與直徑之間的關係。學生經過探討與實踐後發現,圓的周長始終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點。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通過動手實踐與小組討論探索到新的知識,根據測量結果推匯出圓的計算公式,而且此過程也有效地培養出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與他人協作的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等。總而言之,為了能夠有效地促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幫助學生又快又好地學習數學知識,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那麼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也要實現對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優化與改革,進而全面提升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升國小數學教學質量,推動新課程改革的順利開展,為社會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魏忠海.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4(17):212-212.

[2]李慧.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踐與探索[J].學週刊b版,2014(5):61-61.

[3]黃正福.淺談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J].新課程學習上旬,2015(4):51-51.

[4]陳國相.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思考[J].新課程學習下旬,2014(2):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