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痘免疫球蛋白的臨床應用

才智咖 人氣:1.67W
水痘免疫球蛋白的臨床應用
【關鍵詞】 水痘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在分娩期婦女、新生兒及器官移植手術、惡性血液病、惡性腫瘤、腎病綜合徵等接受免疫抑制劑、細胞毒性藥物或放射治療的特殊人群可發生致死性感染,臨床上使用特異性水痘免疫球蛋白會比使用普通免疫球蛋白收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1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

  水痘―帶狀皰疹是由同一種DNA病毒即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感染引起 [1] ,該病毒1952年由Weller等首先通過細胞培養獲得 [2] ,具有高度的種屬特異性,其自然感染僅發生於人與大猩猩 [3] 。患者原發性感染始於黏膜,在10~21天的潛伏期間,病毒表現為嗜淋巴性,可播散到區域性淋巴結,產生第一次病毒血症,繼之在網狀內皮組織中複製,導致第二次病毒血症,將病毒傳送到上皮細胞。臨床可表現為發熱、區域性淋巴結腫大,成批出現向心性分佈的成簇、針尖、粟粒至綠豆大丘疹,皰液清亮透明、張力較高、周圍繞以紅暈、觸痛明顯、可自行潰破的水皰,臨床上稱為水痘(varicella)。病情好轉時水皰萎癟、乾燥結痂、疼痛及發熱減輕、皮損區域性遺留不同程度色素沉著。痊癒後,嗜神經性病毒進入周圍神經系統,可持久潛伏在脊髓感覺神經節 [2] ,當免疫力低下時復發,臨床表現為沿神經成簇、排列成帶狀分佈,以神經劇烈疼痛為特徵的帶狀皰疹(herpes zoster)。VZV造成的皮損可繼發侵襲性A群鏈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條件致病菌的感染。

  VZV感染是兒童期常見的疾病,可通過呼吸道分泌物傳播,傳染性強。健康兒童感染多症狀輕微,但在某些特殊人群,如免疫功能不全者,會導致皮損異常大的播散性感染及肺、腦、肝、腎、心、眼等臟器損傷 [4,5] ,甚至死亡。
  2 流行病學資料

  水痘在我國尚未被列入法定傳報的傳染病,難以獲知詳細的流行病學資料 [6] ,在國內,臨床上VZV的'感染主要根據典型的水皰性面板損害來診斷,在國外,有通過斑點雜交、Southern印跡和PCR直接檢測病毒DNA的病原學診斷報道 [7] 。VZV抗體檢測有采用膜抗原免疫熒光抗體檢測試驗(FAMA) [8] 、ELISA [9] 和蝕斑減少中和試驗 [10] 的報道。

  該病以冬、春季多見,在引入疫苗前,美國每年約有400萬兒童遭受侵襲,1~4歲年齡段有0.5%的住院率和0.7/10萬的病死率 [2] 。在一般人群,廣州2003年水痘報道病例為1883例/年,發病率位居丙類首位 [11] 。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2001年水痘發病率為80/10萬,3~13歲組發病比例高達85%~95% [8] 。6個月內嬰兒也有水痘發病25例的報道 [12] 。

  在特殊人群,VZV感染佔白血病等惡性病患者感染併發症的15.2%~50% [13] ,病死率達6%~17.2% [14] 。妊娠期水痘發生率為0.1‰~0.7‰,若妊娠前6個月發生初次感染,宮內感染率約為25%。胎兒畸形,又稱胎兒性或先天性水痘綜合徵的發生率約為感染胎兒的12%。妊娠期患水痘性肺炎的婦女不使用阿昔洛韋治療時其死亡率接近40% [7] 。301例腎移植患者術後31例感染VZV,發病率為10.3% [15] 。4例原位肝移植術後1例24天發生VZV感染 [16]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維持緩解中合併暴發水痘2例 [4] 。腎病綜合徵合併VZV感染18例 [17] 。惡性血液病化療後併發VZV感染22例 [9] 等文獻報道。

  健康人群VZV血清抗體陽性率為61.7%,從年齡組分析,1~2歲14.1%,3~6歲24.3%,其後隨著年齡的增加抗體陽性率水平增高,40~50歲組抗體陽性率達到100% [11] 。由衛生部組織的4城市VZV抗體陽性率調查,平均陽性率為68.76%,成人陽性率近92%,與國外報道的結果相符[5] 。

  3 水痘免疫球蛋白

  易感人群接種水痘疫苗是預防和控制VZV感染的有效方法,有報道水痘疫苗免疫前陰性人群免疫後陽轉率為92.5%、GMP為11.42,免疫前陽性人群免疫後GMP由8.65升至27.57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