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教育倫理學的發展趨向

才智咖 人氣:2.23W

論文關鍵詞:教育倫理學;倫理學;發展趨向

當代教育倫理學的發展趨向

論文摘要:在當代語境下,教育倫理學逐漸呈現出一些新的發展趨向:在研究問題上從“教以道德”走向“道德地教”,在研究動力上從“專業主義”走向“實踐主義”,在研究重心上從“道德規約”走向“實踐反思”,在研究路徑上從“倫理應用”走向“教育返觀”。

作為一種分析教育與道德關係的“知識體”,教育倫理學是在倫理學與教育學的相互激盪中逐漸形成的:倫理學在探討道德問題時,往往訴諸教育的力量,促進道德的進步;教育學在討論教育問題時,常常追究道德的前提,鞏固教育的基礎。特別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沿著杜威、納託普等人開創的路線,教育倫理學不斷豐富論域、拓寬視角、更新正規化,逐漸成為教育學(或倫理學)家族中的重要分支,甚至在大學裡形成了初步的學術建制。本文試圖立足當代的語境,勾勒教育倫理學的發展脈絡和總體趨向,以為反思和參酌。.

一、研究問題:從“教以道德”走向“道德地教”

單從淵源上說,教育倫理學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智者派,他們宣稱可以教人以道德;在中國也可以返回到先秦諸家,他們主張以道德人格為教育的目的。首先從理性的層面對道德的“可教性”(或者說教育完成道德目的的可能性)進行分析的,當推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但是,其後的許多思想家和教育家,從昆體良到誇美紐斯,從洛克、盧梭到康德,往往將這一前提問題“懸置”起來,直接將道德作為教育的目的或內容提出來。18世紀末19世紀初,隨著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初成,以往有關道德作為教育目的或內容的強調,逐漸使人們意識到倫理學作為教育學的理論基礎的必要性。例如,赫爾巴特從“目的一手段”結構出發,依據康德的先驗倫理學,不僅確立了道德之於教育的最高目的,而且奠定了教育學的倫理學基礎;新康德學派的納託普也按照康德的批判哲學,以教育為達成真、善、美目的的手段,建立了教育邏輯學、教育倫理學、教育美學的架構;此外,還有貝內克、施萊爾馬赫、羅森克蘭茨、拉伊等,都將倫理學作為教育學的知識來源。由此,教育與道德的關係,逐漸擺脫了純粹經驗的直覺或感悟,進而獲得了倫理理論的理性辯護。總體來說,這些思想家或哲學家集中關注的仍然是“教以道德”的問題,具體涉及“道德是否可以教”、“教育應該達到何種道德目的或傳遞何種道德內容”兩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