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住宅與安居的哲學理念

才智咖 人氣:8.6K

可以說人類在瞭解自然的過程中營造了建築,並通過自己營造的建築更好的去洞悉自然世界,明白了自己所處的環境,四季更替,日起日落都在這棟建築裡面呈現了。以下是小編J.L為大家分享的關於住宅與安居的哲學理念之論文範文。

淺談住宅與安居的哲學理念

摘要:世界萬物都有自己的一個原點,這個原點是退無可退的原點,是一切事物發生的最初始的那一刻。道家把它形象的概括為了“道”。“道”是世界萬物的原點,是一切事物發生的基礎。

關鍵詞:住宅 安居 哲學理念

1、 住宅與安居

1.1住宅建築的起源

道家的哲學理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世界萬物都有自己的一個原點,這個原點是退無可退的原點,是一切事物發生的最初始的那一刻。道家把它形象的概括為了“道”。“道”是世界萬物的原點,是一切事物發生的基礎。在西方也有一句格言:“你回顧的越深,你的前瞻性就越遠。”哲學具有一種還鄉的特質,也一直存在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我們是誰”?那麼我們就要問住宅建築的原點是什麼?

1.1.1功能的需求

在建築起源的問題上,很多哲學家都把自然界看成是蠻荒的世界,環境惡劣,不適合人類居住。中國也不例外,如《韓非子。五蠡》中記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多,人們不勝鳥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式’。”《淮南子,汜論訓》:“古者民澤處複穴,冬日則不勝霜雪霧露,夏日則不勝署蟄蚊。聖人乃作,為之構木為室,以為宮室,上棟下字,以避風雨,以避寒暑,而百姓安之。由此可見建築起源於原始社會環境的惡劣,無論是原始人的”穴而處“的穴居還是”構木為巢“的巢居,都是原始人類對於自然的一種征服。房屋從一開始就具有一種功能呢個性的要求,那就是用來居住,是原始人物質生活的手段。從這種層面上來看,建築和衣服是一樣,也是一種功能的需求。建築對於人類。正如衣服對於身體的意義是一樣的。

每一個人從他出生開始就開始向在自然中要求圍合出一個屬於人類自己的世界,從這個人類自發營造的封閉的世界中去逃避自然災害的侵襲。這就像每一個人出生之後都會給自己穿上一層衣服,不管這衣服是樹葉,獸皮,還是桑麻做的。這就像不管這房屋是石頭做的還是木材做一樣的,人總是一定要修建一個房屋,把自己隔離開來,而不是赤裸裸地暴露在自然的環境之中

我國學者揚新民在闡述原始建築的起源的與本質的時候就指出,原始建築最開是就是滿足人類自身的物理和生理需要。這正如馬斯落的五重需要體系一樣,第一層需要和第二曾需要都是最基本的心理和生理的需求。

1.1.2審美的需要

最開始的時候建築的設計或許僅僅只有遮蓋和保暖的需要,在寒冷的自然環境中,人需要衣服來保證最基本的需求,也需要建築來獲得一個遮蔽的場所。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第三層歸屬的需求開始出現了,在這種需求的影響下,建築開始具有了一種社會的倫理功能。

人們開始對建築進行設計,根據人體各種不同的尺寸作出了各種大小的建築,根據不同的需要做出了各種不同的建築,有官員的建築,平民百姓的建築,有祭祀的建築,有平時的建築。為了追求美觀也同時在建築上採用一些特定的顏色,或者在建築上開始做一些裝飾,使得建築看起來富麗堂皇。從各個民族的不同的建築形式,可以看出各自歸屬於那個群體。從這個群體中所修建的各種不同的建築可以看出他是屬於那個階層,總之建築具有了社會的功能。

從上述的`層面上去說,衣服和建築在本性上是一樣的。人類會在自己的身體上穿上衣服,會在自然的環境中圍合出建築這一人造的世界,都是基於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方面是為了實際生存的需要,在原始的自然環境中,自然對於人類來說是不可知的,生存條件的惡劣迫使人類為了保暖,所以把人和自然隔離開來。另一方面服裝和建築的設計也是為了一定的審美需要,人總是喜歡美麗的事物。因而從事物的本質上來說,建築設計師和服裝設計師是兩兄弟。

1.1.3精神的需求

在“最優秀的小說隨筆”一文中,華萊士。史蒂文斯對詩歌的起源做了這樣的描述:

詩歌是這樣誕生的:我們居住在

不屬於自己的地方,

除了揚名於世的那幾天,

生活是多麼的艱辛。

“我們被拋棄到了這個冷漠的世界裡,我們想要追尋自己的家園而不能,苦悶之中詩歌誕生了。這表明正是飄泊無依的感覺激發了人類寫詩的願望。同樣的動機也產生了神話——究竟是為了什麼,人們開始創作神話,重新演繹這個世界,使它不再漠視我們的需求,不再主觀武斷,不再充滿了偶然性,我們可以把它當作自己真正的家園?建築的產生也驗證了這樣一個事實:生活在“不是自己故國家園”是多麼地痛苦。”[5]

在這段文字中,卡斯騰認為是人類的漂泊無依的感覺使得人類產生了寫詩的願望。在房屋起源的傳說中人們把大自然描繪成一個蠻荒之地,對於不斷流失的時間和無限寬廣的自然空間的恐懼使得我們開始想到選定一個地方建築房屋,來結束自己漂泊無依的生活狀態。希望通過建早的這種行為來將不穩定的,時刻變化的自然環境轉變成我們自己所熟悉的穩定的人造場所,並在這種場所中安居下來。古羅馬的建築學家維特魯緯就曾經試圖從火與原始的關係出發去探討建築的起源,他說:

“發現火之後,原始人先是聚集在它的周圍,接著組成了議事機構,然後開始了社交活動。人們越聚越多,漸漸發現自己比動物優越了:他們不必四肢著地行走 ,而是直立行走。他們可以凝望美麗的星空。他們的雙手可以和手指自如地去做想做的事情。他們在第一次議事時,提出了 建造窩棚的想法。有人用寬大的綠葉來藏身,有人在山的斜坡處鑿洞,有人仿照燕子壘窩的方法,用泥和樹枝搭起了類似的小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