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思想政治課迴歸生活的雋永之美

才智咖 人氣:2.1W

羅素說:“教育要使兒童過上美好生活。”迴歸生活,體現生活性,是新課程教學的一大基本特徵,也是我們政治課教材名稱的題中應有之義。只有根植於生活世界併為生活世界服務的教學實踐,才能具有深厚的生命力。一堂好課也絕不應孤立於生活之外,而應“源於生活,寓於生活,高於生活。”筆者和其他兩位年輕教師一起執教人教版《經濟生活》第四單元第九課第一框《市場配置資源》,我們三人都選取了生活化的素材,創設了生活化的情境,設定了生活化的探究,達到雖異曲但同工、雖殊途卻同歸的良好效果。下面筆者將結合本次同課異構的教學實踐活動具體闡述如何讓思想政治課更好地迴歸生活、體現生活的雋永之美。

讓思想政治課迴歸生活的雋永之美

一、挖掘生活資源,化解重組教材中的難題

教材是教師組織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但葉聖陶先生說過:“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老師善於利用。”為了更好地實施教學,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可以依據課程標準和教學指導意見,根據教學需要,對現有教材進行重組,打破現有教材內容的編寫順序和邏輯組織教學,科學取捨,補充其他的課程資源整合成有效的課堂教學內容。知識本身產生於現實生活,可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興趣的故事、例項、新聞等入手,吸收並引進與現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關的具有時代性、地方性的資訊資料進行充實、重組來處理教材。這樣,不僅可使原來十分枯燥而抽象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學生感興趣,而且使學生真切體會到知識就在自己身邊,知識與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絡,從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學習。

如《市場配置資源》一框,內容偏多且又相對重要,既有課堂教學中的疑難點也有學生理解上的易混點。平常上課,教師大多分兩課時完成,一課時學習市場調節的執行機制和優缺點,一課時學習市場秩序的規範。筆者等三人以這一框內容開設公開課時,為了體現課堂的完整性,參考教學指導意見,將原先的兩課時調整為一課時。按照教材的編排順序和內容,一節課時間既要突出重點又要突破難點,還要上出新意,落實三維目標尤其是實現情感態度價值感的昇華,難度偏大。所以,要對教材進行重組整合,科學取捨,適當補充。筆者等三人先將第三目“市場配置的侷限性”提到第一目市場調節的優點之後,第二目市場秩序的規範放在最後。這樣重組後既符合人的一般性邏輯思維,又能從侷限性中的自發性這一弊端順利過渡到要規範市場秩序,學生容易理解接受,還節省了不少時間。重組教材後,補充什麼樣的課程資源教學效果更好呢。筆者三人又不約而同的選取了生活化且富有地方特色的教學資源——本地的草莓、桔子、蘋果等水果種植業的發展,通過市場對水果種植的調節來說明市場對資源的配置。總體感覺教學效果良好,由於引用了生活化資源,學生既熟悉又感興趣,使得整堂課中學生都有話可說、有話願說,實現師生間充分的.互動。

二、分析生活實際,糾正學情定位中的偏差

如果說準確解讀教材是有效組織教學的前提和基礎,那麼科學研究學情是有效實施教學的關鍵。新課程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在準確把握教材的前提下,只有科學分析學情,課堂教學才能順利進行、有效完成。學情分析包括對學生現有知識儲備、認知水平以及相關能力等方面的分析。只有將教學目標定位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瞭解青春期學生心理特點及生活經歷,把握學生個性特點、行為習慣及認知基礎、能力水平等,才能有效確定教學起點。[ 董敏.依標施教:從教材內容到教學內容的一條途徑[J].教學月刊,2013(1):8.]同一個課程標準、同一框教學內容,同樣的教材重組整合,基本相同的情景對話,不一樣的學情分析研究,教學效果截然不同。筆者在分析借班上課這所學校學生學情的基礎上,選取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素材,設定了“現場拍賣”、角色模擬等情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師生互動良好,實現了有效的課堂教學。

不過,同樣是選取了生活化的素材、創設了生活化的情境,但由於對班級學情瞭解不明和估計不足,其中一位教師(姓俞)的“現場競拍”的活動非但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課堂氣氛沉悶,影響了後一教學環節的順利展開。教學效果因為競拍的“意外”而打折不少,師生互動不理想,教學預期未實現。假如俞老師在設定競拍情景時,能充分了解學生情況,分析學生生活,把“拍賣起價5元,每叫價一次加一元,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競拍規則設計得更合理合情, 比如,低價1元,每次叫價0.5元。相信學生會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效果還是不錯的。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一方面,俞老師的競拍低價定得過高,一個蘋果也就兩三元的價錢,即使包裝再精美也不需要五元錢這麼貴;另一方面,該學校的學生樸實勤儉、家境一般、住校居多,平時消費用校園卡,身上可能沒帶多少錢甚至是不帶錢的,要“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實在拿不出,況且樸實的學生連“假裝叫價”都不敢,更不要說還擔心著真的會“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此時,如果面對競拍不成,俞老師能靈活應變,轉而追問“同學們為什麼不叫價競拍?”根據學生的回答,重新調整競拍規則,通過這樣的設計對比反而能更好的說明市場調節的執行機制和優點。可見,教師如果事先能分析生活實際,無疑會讓自己糾正學情定位中的偏差。

三、依託生活話題,實現生活學科化的境界

華師大周彬教授提出“別讓課堂止於‘學科生活化’”,而要追求生活學科化。何為學科生活化和生活學科化?當你擁有知識時,你就希望用知識來解釋生活,猶如你掌握了事物的本質,就期待著用它來解釋生活現象一樣,這個過程就是學科生活化。當你沒有擁有知識時,你就希望從生活中發現知識,猶如你面對紛繁複雜的生活現象時,最需要的就是儘快地掌握支撐這些生活現象的事物本質,這就是我們所講的生活學科化。[ 周彬.課堂密碼[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38.

]課堂教學中,教師是有知者的代表,學生是無知者的代表,所以教學過程首先是教師生活學科化的課堂。當學生學習了相關知識後,就應該是學生學科生活化的課堂,兩者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是有機統一的,課堂教學應該從生活學科化——學科生活化——生活學科化的迴圈運動,這種運動過程應該是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而不是圓圈式的迴圈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