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文學下的國小語文審美教育

才智咖 人氣:1.2W

在國小階段,孩子們的普遍年齡在7—12歲之間,是天真活潑的少年兒童。在我國現階段的國小語文教材中,兒童文學作品占課文總數的80%以上。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相關內容的論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兒童文學下的國小語文審美教育

 摘要:利用國小語文教材中的兒童文學作品開展審美教育,是塑造學生人格美、心靈美、語言美等內在和外在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教材入手,提出了從愛心教育、意境創設和寬鬆環境構建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審美想象和審美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國小語文;兒童文學;審美教育;愛心;情境;環境

一、國小語文審美教育的構建基礎

據統計,國小語文教材中有80%以上的課文屬於兒童文學(從文學的角度劃分和統計),其中包括童話、寓言、詩歌、戲劇等8種文學體裁,它們共同構成了語文課堂審美教育的教材基礎。兒童文學是美的文學,蘊含著思想美、情感美、語言美。以美養善,寓教於美,能促進學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和道德品質的昇華;以美冶情,可淨化心靈,平復情緒,疏導情感,增強心身健康。兒童文學作品的特點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貼近學生的生活,能夠聯絡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奉獻精神等有重要影響。國小語文作為國小教育的重要課程,承擔著構建學生初步審美觀和激發學生表現美、創造美、實踐美的重要功能,而兒童文學所包含的價值觀與國小語文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兒童文學與國小語文關係密切,要開展審美教育,就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兒童文學作品。

二、憑藉愛心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教育的.出發點是愛———愛祖國,愛親人,愛學校,愛老師,愛同學。因為有愛,教育才顯示出其強大的人文底蘊。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愛的教育應是整個教育的主旋律。”一篇情深意切的文章,若能加上教師動情的講述,便能感染和打動學生。對此,教師可以通過“移情”來培養學生的愛心。從心理學上講,通過“移情”可以將學生置之於閱讀教材中,體驗人物所處環境及社會背景。例如,在講述《雷鋒叔叔和我們在一起》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扮演盲人過馬路,讓另一個同學扮演雷鋒扶盲人過馬路,使學生能真切感受到盲人的不便,同時感受到幫助別人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心。只有童年有一顆善良的心,成人之後才會有仁慈的品質,才會成為一個懂得感恩,懂得付出,懂得尊重生命的人。所以,激發學生的愛心是培育學生審美意識的核心策略。

三、通過創設意境培養學生的審美想象

國小生有好奇的心理特點和愛幻想的天性,所以國小階段是培養想象力的最佳時期。審美想象是審美活動所必須的心理特徵,沒有它就沒有審美表現,更沒有審美活動的開展。國小生在學校獲取的知識大部分都是間接經驗,只有通過豐富的想象,才能深入理解課文和教師所描繪的情境。所以,語文教師應要求學生誦讀課文,做到目視、口讀、耳聞、心通、意會,從字、詞、句到段、篇對文章進行潛在情味的全面感知,領悟作品的韻味意境。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應該對學生的頓歇、速度、節奏、重音等加以指導,不斷調動學生的興趣,並使其能更好地入境入情。例如,在兒童詩《童年的水墨畫》中,有人、溪水、蜻蜓、垂柳、垂釣等意象,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副色彩靚麗的意境畫。教師要從繽紛的色彩,聲音的變化以及動靜結合的構思,來引導學生想象一副美好的畫卷。

四、利用寬鬆環境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尊重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審美能力包括學生感受美、鑑賞美和表現美、創造美兩方面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多為學生營造寬鬆的學習環境,激勵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進行質疑,鼓勵學生漫無邊際地想象。“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貴有疑”,學生在學習中有自己的認識、有疑問,才能主動向未知領域做新的探索。因此,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教學中就應該建立一種寬鬆、平等、開放、民主的氛圍,切忌扼殺個性、排斥多樣性,禁止自由想象的環境。一個只會鼓勵統一、服從、規範的教師不會教出想象力豐富的學生。因此,教師不能一味地用成人的眼光評價學生的成果,使學生的想象受到羈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