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舞蹈教育的論文範文

才智咖 人氣:2.45W

舞蹈教育在培養健康心理,良好的協作精神,激發創新、審美能力、想象力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以下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提供到的舞蹈教育的論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參考學習!

關於舞蹈教育的論文範文

關於舞蹈教育的論文範文1

舞蹈教育中的舞蹈文化探討

摘要:民間舞蹈是一種文化現象,是通過人類的肢體動作和情感表現出來的,其反映的是歷史,傳達的是情誼,抒發的是時人們的情懷。在原始社會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舞蹈,只是那個時候還沒有的舞蹈這個專屬名詞,那個時候,人們在狩獵的過程中、征戰及類似的祭祀活動中就已經有所體現。在奴隸社會才真正形成舞蹈,奴隸社會時期是分化時期,其中的一部分人成為隸主,另一部分人成為奴隸。在這種情況下,專門為奴隸主表演的舞蹈逐漸演變成宮廷舞蹈,而奴隸用於生產生活自娛的舞蹈成為了民間舞蹈。在歷史的演變中,相當一部分民族因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未能將舞蹈文化記錄下來,但是民族舞蹈在人們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中卻得以保留。在新中國時期,還有一些比較落後地區仍保留著原始形態舞蹈。我國是由多民族國家組成的,由於民族歷史、宗教信仰方式、風土人情等的不同,使我國的舞蹈文化更具多樣性,現在這些多樣性的舞蹈,仍然影響當代舞蹈教育,為舞蹈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遺產。

舞蹈文化是在民族舞蹈發展中形成的,其生存發展空間不僅包括自然環境,還包括社會文化環境。隨著時代的發展,舞蹈文化的生存空間,呈現出多元化、交叉的立體形態。大部分舞蹈在傳承發展中,仍保留著原來的原始形態,雖然一些舞蹈已經異化,但是還是有一些原始形態存在著的。不管歷史如何發展,舞蹈都會保持其最具民族特色的一面。隨著旅遊文化及商貿活動的發展,為舞蹈文化提供更廣闊的空間。雖然在這些領域傳播使一些舞蹈失去了原始狀態,但是卻增談論表演性與觀賞性,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舞蹈文化結構是複雜的,是由一些思想觀念形成的。這裡的思想觀念不僅包括宗教觀念、價值觀念、婚姻觀念、生死觀念,還包括審美取向。從中可以看出,舞蹈文化與社會主體文化和傳統文化是有一定關係。舞蹈文化結構是受年齡、職業及受教育程度影響的。但是舞蹈文化概念的核心確始終是以價值觀念為核心的。如原生態的祭祀舞蹈始終以萬物有靈觀念為核心,特別是拜祖先的舞蹈是有一定的功利性及實用性的。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拜祖先的舞蹈都是一種具有宗教性質的祭祀活動,那時的祭祀活動是為讓祖先更好的保護自己,免除災難,才進行祭祀的。現代的舞蹈教師在講相關民族舞課程的時候,還會將相應的民族舞文化知識,以故事的形式傳授給學生,引發學生思考,使學生形成一種審美意識,並將文化中的精神實質以舞蹈動作展現出來。

舞蹈教師在教學生舞蹈動作的同時,也應該向學生滲透舞蹈方面的知識。教師在講每一個單元的時候,都講相應的文化融入其中,使學生對舞蹈有更深入的瞭解。要想使舞蹈文化與舞蹈教育更好的融合起來,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可以帶領學生一起查閱資料、看錄影,並將其與音樂、節奏及相關文學課聯絡在一起,使學生能夠整體掌握舞蹈文化。將舞蹈文化融進舞蹈教育中,不僅能使學生在舞蹈學習中展示出自己的動作,還能將舞蹈中的文化內涵以動作形式表現出來,使舞蹈教學更加有意義。具體意義如下:

舞蹈教學中融入舞蹈文化能完善學生舞蹈動作。現在的舞蹈教學中,有很大一部分動作是從傳統的舞蹈動作中轉變而來的。可以先對舞蹈文化中的動作、體態、姿態進行分析,並將其用在舞蹈教學中。如,教師教學生學習民族舞的時候,可以就東北秧歌進行分析,東北秧歌的體態是上身前傾、略含胸、西部屈膝、中心在前,這個動作穿於整個秧歌舞。形成這種秧歌舞,是與東北傳統文化有一定關係的。東北地處東北平原,地勢平坦、寒暑分明,那裡曾是一片荒蕪的土地,後來經過人們開礦、墾荒、搬運,形成了新的居住區。受大自然和勞動生活的陶冶,形成了東北人那種樸實、堅韌、直率的性格以及喜歡那種粗獷的審美情趣,東北秧歌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形成的。

舞蹈教學中融入舞蹈文化能提高學生審美意識。在舞蹈教學中,教師可以收集與舞蹈教育相關的音樂及錄影資料,將其以多媒體的形式展現出來,並給學生留相應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舞蹈欣賞,使學生對舞蹈文化有一個整體認識,不僅能夠了解舞蹈文化中的風土人情、勞動方式,還能在此基礎上感受到舞蹈文化的魅力,能夠更好的掌握舞蹈中的因素,以便更好的進行舞蹈學習,並形成一種審美意識。要想使學生對舞蹈文化能有更深刻的認識,就應該以例項進行講解。使學生在例項中更好的掌握相應的知識,並使自己的舞蹈審美意識得到進一步提高。

舞蹈教學中融入舞蹈文化能使舞蹈更具活力。教師在舞蹈教學中,先對舞蹈進行分析,並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分析,結合以前學過的動作進行相應的練習,在情感的帶動下,使學生全身心的體味舞蹈中蘊含的情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將舞蹈發揮的淋漓盡致,能在陶醉中尋找一份成功的喜悅。對舞蹈文化進行分析、感悟,並理解其中的內涵是感受生命過程,不僅能以形體動作將舞蹈中蘊含的情感表現出來,還能將質神韻之美、節律之美和肉體的美感與快感表現出來,使學生達到身心合一、內外交融的目的。舞蹈文化不僅能使學生的形體和外部運動達到和諧的地步,還能使舞蹈文化中的潛在的思想品質和學生的思想、情感融匯在一起。

舞蹈教學中的舞蹈文化能夠使學生獲得更多資訊。隨著網路化的發展,給舞蹈教學帶來了方便,可以通過網路的方式獲得獲取各種資料。教師在舞蹈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通過網路蒐集一些最新的舞蹈文化資料,使學生能夠了解舞蹈最新狀態,並對舞蹈文化知識有一個全面、多樣化的認識,使學生能形成一種時時關注舞蹈動態的習慣。

我國的舞蹈形式多樣、種類繁多,幾經歷史的變遷卻沒有影響其功能的發揮。至今為止,在舞蹈教育中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在現代的舞蹈教育中,涉及到民族舞的部分,教師會將相關的民族舞資料找出來,並在課堂上以分析的形式將其講出來,使學生在理解的程度上,再進行舞蹈動作學習。這種舞蹈文化不僅可以完善學生的舞蹈動作、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增添學生舞蹈活力,還可以使學生獲得多元化資訊,以便學生更好的進行舞蹈學習。

【參考文獻】

[1]曹景.增強高校舞蹈教育實效性的策略研究[J].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10,(3).

[2]李通英.高校舞蹈教育現狀及其對策分析[J].教師.2011,(2).

[3]馬蓮.高校舞蹈教育推動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11,(2).

[4]廖雲麗.淺析高校舞蹈教育的優化[J].魅力中國.2010,(12).

[5]宋麗莎.論舞蹈教育在社會實踐中的創新[J].成功(教育),2011,(10).

[6]孫姍姍.我國高校舞蹈教育改革創新的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10,(11).

關於舞蹈教育的論文範文2

《舞蹈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摘 要】舞蹈是通過肢體語言向人們傳遞美、傳遞情感的,本文從三個方面闡述了舞蹈教育對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強調了舞蹈美不單是肢體語言的美,而是內在和外在相結合的美、藝術修養與文學修養融合的美,能給人們帶來深深的遐想、感悟和享受。

【關鍵詞】樂感 節奏感 藝術修養 文學修養 實踐

在素質教育極其重要的今天,舞蹈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聲樂演唱、器樂演奏都是通過聲音來表達情感、表現美的,而舞蹈則是通過肢體語言來向人們傳遞美、傳遞情感的藝術。目前我國的舞蹈教育還處在改革探索時期。

一 樂感、節奏感與身體協調的美

舞蹈的美首先是協和的美,任何一種藝術如果不協調或不協和都不會產生美,舞蹈教育不僅是基本功和技術的訓練,應該說是對一個人意志的考驗、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和整體協調能力的培養。舞蹈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並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在舞蹈教育中,樂感和節奏就是命令、是音樂的脊樑,它在指揮舞蹈者的心。那麼如果肢體語言沒有節奏感、強弱不分,結果可想而知。舞蹈也是時間的藝術,它不僅需要掌握基本功,更需要與音樂的配合,有的'人從幼兒時期就開始基本功的練習,身體練得很柔軟、基本功也很到位,但樂感和節奏感都不好,節拍總是能點到反拍上自己還毫無察覺,而舞蹈者本人卻感到很美,這樣的舞蹈者即使功夫再高也只能說是把式打得好,而不能稱為舞蹈跳得好。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培根曾說:“舞蹈是有節拍的步調,就像詩歌是有韻律的文體一樣。”在2005年央視春晚中,21位聾啞人演員表演的《千手觀音》,她們整齊劃一的舞蹈動作以及與音樂天衣無縫的配合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1位舞者中平均年齡17歲最小的只有13歲,這也是殘疾人藝術家第一次登上春節聯歡晚會的舞臺,並多次出國演出。這21位舞蹈演員都聽不到音樂,而音樂又是聽覺藝術,可想而知他們除了具備自身的天賦外,她們的身體與節奏是極其協調的,她們靠自己的視覺和節奏感,表現得美輪美奐。節奏運動往往同人的生理、心理活動相對應,它具有強烈的情感效應和獨特的表現功能。所以,舞蹈教學時必須重視對樂感和節奏感的培養、對音樂感受力的培養。

二 文學修養與藝術修養融合的美

培根的散文《論說文集》主要論述了:“至上之美是由內在美和外在美結合而成的――把美的形象和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美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可見,真正的美是內在與外在結合起來的。如果說音樂藝術是聽覺藝術,那麼舞蹈藝術則是視覺和聽覺融合的完美藝術,在舞蹈藝術中除了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還要對作品本身含義的理解,這就需要舞蹈者不僅具有較高的藝術修養,還要有一定的文學修養。如我國舞蹈家楊麗萍的《兩棵樹》,這個舞蹈創意來自她對自然物象的捕捉與生活情境的深化,作品通過兩個互相纏繞,枝杆相依的樹,影射人類攜手同進、友愛互助的共同情感,暗喻兩個熱戀中的青年男女,相親相愛、耳鬢廝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呼吸共風雨的情境,同時借樹喻人、以物言情,展示人性的美好,謳歌自然的美麗、愛情的偉大。美國教育家斯坦利蒙爾認為:“要使情感得到訓練,意志得到加強,使感情、理智與支援她們的身體和諧一致,那麼復活舞蹈則是迫切需要的。”《禮記》中記載:“觀其舞、知其德。”不言而喻:看到舞蹈者表演的舞蹈就能看到她的文學修養和藝術修養有多深,基本功有多麼紮實。藝術需要技藝,技藝水平的提高確實能反映藝術教育的結果。但是它不僅僅是技藝的傳授,目前對於大學舞蹈教育來說,是一種普通的教育,舞蹈教育面對的不一定是有良好形體條件的學生,而是那些對舞蹈感興趣,善於用肢體來表達情感的學生都應接受舞蹈美育教育。所以在進行舞蹈美育教育時要突出舞蹈動作的協調性、韻味和作品的內涵、空間感和質感。通過技藝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進而達到提高學生的美感、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想象力和創造力。由此可見,在舞蹈教育中,文學修養和藝術修養的融合至關重要。

三 在實踐中體驗美

舞蹈教育不同於其他藝術教育,舞蹈藝術的美是需要看得見的,學生感受舞蹈美的方式很多,如觀看演出、實踐交流,還可組織演出活動,最直接的體驗美的方式是自己參加演出。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的舞蹈都有著不同的特點和藝術形式,當舞蹈者在演繹不同民族的舞蹈藝術的同時,也是在學習、是一次心靈的淨化,從中體驗美、得到美的享受。蒙古族是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從事畜牧狩獵生產。由於長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下,自古以來崇拜山川和雄鷹圖騰,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渾厚、含蓄、舒展、豪邁的特點。其中“筷子舞”是具有民族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因用筷子伴舞而得名,多在喜慶宴會上由男子單人表演。舞蹈節奏鮮明、敲打聲清脆、情緒熱烈,後來演繹成今天的舞臺節目。在實踐中表演這段舞蹈,首先要了解筷子舞凝結著蒙古族人民熱愛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也是蒙古族人民的精神生活組成部分。要有充分的想象:草原、豪放的性格、賓士的駿馬等,舞蹈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蒙古族熱情、開朗、剽悍、豪邁的民族個性。這時表演者已不單是在跳舞、表現作品內涵,而是在詮釋一種觀念、信仰,是思想情感的表現,也是對美的感受,在舞蹈的啟迪下提高專業的能力,可終生受益。每一次實踐表演都是一次審美教育,都是一次高尚道德情感的體驗,是一種真正的美育教育。

在提倡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今天,在藝術教育蓬勃發展的今天,舞蹈教育對於培養學生的正確審美觀點以及感受美、鑑賞美和創造美是何等的重要,在提倡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更要重視舞蹈教育,這種至上的美會給人們帶來和諧,使人們更加熱愛生活、熱愛周圍的環境,融洽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從而產生美。這就是舞蹈帶給我們的美好、思索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