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觀建設在英語師範專業教學法課程中實施模式研究論文

才智咖 人氣:2.15W

本文分析了中學生道德觀現狀,英語教師在課堂中如何進行道德觀教育的實踐及存在的問題,英語教師在中學生道德觀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從師範院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法課程入手,道德教育是英語教師應該放在首位的問題,高校英語教師應該把學生的德育教育深刻植根於未來的英語教師的內心。作為道德觀教育主體的英語教師應以價值觀道德為己任,成為學生道德觀教育的榜樣、開拓者、實踐者。這種教育精神的培養源頭應該來自培養英語教師的師範院校,因此對高校師範英語專業教師教學模式和方法提出了要求。

道德觀建設在英語師範專業教學法課程中實施模式研究論文

一、研究背景

教育任重道遠,課堂中的德行滲透會促進學生品格的健全。我們應當把課堂教學作為德育教育的切入點,這是新形勢下教學思路開放上的一種重要體現。作為師範院校的未來的英語教師,其要從思想觀念上了解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未來工作中儘可能幫學生不斷完善自己的性格和提高德行。但是由於學科定位,一些英語教師往往注重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培養,忽略道德觀培養,實際上這種道德的培養才是全人發展的根本。

道德觀教育應該區分不同的層次。北京市京源學校副校長孫清亞在畢業致辭中提到“教育測不準原理”,值得我們每個人反思和回味。如果孩子不敢追求自己的夢想,不懂得保護自己安全,無法和別人共情,自私自利,即使門門功課第一,又能怎樣麼呢?所以評價制度是很重要的。我們當前的評價體系還存在一些問題,對我們教育者來說,評判學生的標準應該相應多元化,德育觀教育的方式應該再靈活些。因此,教師要樹立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意識,有針對性地加強對學生的價值觀的培養,特別是英語課堂,由於長時間重視語言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了英語課上可以進行的德育教育。

二、學生道德觀如何培養

民族的較量是年輕母親的較量,民族的較量也是中國小教師的較量。我們師範專業英語教師應該有使命感、責任感,因為我們擔負的是下一代甚至幾代人的價值觀道德觀的形成。在文化衝突與價值多元的背景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不同程度地處於困惑之中。英語教師應該首先形成穩定的正確的價值觀,進而以對話的態度和自身的行動去引導學生。作為教育者,英語教師應協調好各種角色的關係,履行好角色的職能,成為價值觀教育現代化的開拓者。作為價值觀教育改革主體的教師,應當以價值觀教育現代化為己任,成為實踐者和開拓者。要增強價值觀教育改革意識,批判、改革陳舊的傳統教育內容和方法,積極探索實施價值觀教育的有效途徑。注重內化的道德教育往往會成就孩子的一生。

因此,學生樂學又學有所獲的授課方式,同時能夠於細微處見精神的道德觀價值觀英語課堂教育模式,應該成為英語教師和所有學科教師所關注的焦點。這會促進英語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學生道德觀的培養、價值觀的穩定和民族的精神的健康發展。追根溯源,這要從英語教師的道德標準和情感入手。英語師範專業是培養英語教師的搖籃,語言學習、語言技能及道德培養都是教師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即將成為英語教師的大三學生來講,如何在價值觀道德觀上給他們賦能要比僅僅教給他們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授課模式更加重要。

三、師範院校英語專業教學法課程如何進行教師道德觀價值觀的滲透

首先要讓師範院校英語專業學生了解教師職業的本質和優秀教師的特點。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更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楷模,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教師熱愛自己的職業和學生永遠是第一位的。那麼優秀教師和較高效能的教師具備什麼特點呢?哈佛大學釋出的一篇名為《挑一個好老師比培訓一個更容易》的

學術論文

相關資訊

學術語言文言化的復古傾向--一個值得關注的語言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淺析“教學學術”視角下大學教師教學責任意識剖析傳播學術中的“歐洲中心主義”——亞洲中從Ontology的譯名之爭看哲學術語的翻譯原則試論新聞學學術規範研究的依據與路徑論析大學教師教學與科研的學術責任中學的學術:一個亟待關注的話題試論學術嬗變中的教育創新環境法學的學術特色與貢獻

,用資料告訴我們“老師經驗越豐富教學越成功”並不是一條客觀真理。研究最後給出的結論是:識別好的教學方法要比通過培訓系統增加教師資質要容易得多。這種識別恰恰是對教師職業體驗,自己人生經驗積累的一個重要方面。根據該論文,高效能教師具有以下特點,這是和優秀教師很多品質重合的,分別是備課充分、態度積極樂觀、對學生期望值高、富有創造力、特徵五:公平對待每位學生、平易近人,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個人關係、創造歸屬感、富有同情心,關心學生、有幽默感、尊重學生、心胸寬廣和勇於承認錯誤。這些特徵恰好解釋了為什麼教師“能效性”和“經驗”並無關聯。

一個教師有職業操守和熱愛工作的態度才能使得他不斷進步,其中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情是驅使無數好老師前進的最大動力。在網際網路的大資料時代,社會的變革飛速發展,為了更好地帶領學生跟上時代步伐,老師們需要持續學習,讀書滋養底氣。尤其是語言學習,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當社會文化在不斷變化時,學生也渴望能夠在課堂上學到最“地道”的表達和最“純正”的思維方式,為將來更好融入異域文化打好基礎。

“好老師”很難被訓練出來,“人格魅力”是衡量好老師的指標之一,而“人格魅力”卻不是靠“學”就可以學會的。所謂的“人格魅力”並非僅僅形成於課堂,而是教師人生體驗的一個縮影。樂觀積極的態度,強大的內心,這些都來源於教師作為“人”的自我修為。這些修為,與教師的成長經歷、文化背景和人生心得密不可分。教師的成長不應被限制在課堂內、講桌前,而是應該被放到更大的人生舞臺上。優秀教師自覺地將自身職業發展的需求與教學相結合,優秀的教師的課堂往往是他們優秀品質的體現。

四、教學角色的發展方向

英語專業師範生應該知道自己未來的角色發展方向。對不同的教學目的進行定義的一種有效方法是將它們分為三種類型:普通角色定位、職業和道德典範。普通角色公僕定位:我就是個教師。這說明其缺乏權力,僅僅把教師看成一種工作,被動完成任務。有人進行職業定位:我是一名教師。注意力集中在教學技巧的掌握上,意識到自己教學中的故事。道德典範定位:我正在努力為學生建立更好的學習方法,給學生搭建一個新的平臺提供新視角去學習、發展。這說明教師被賦能,對教授的課程有信心,把改善教學當做是終生計劃,學生的需求是第一位的,能夠進行自我反思,並把自己的人生經驗融入課堂中,成為道德的引領者,學生的精神指引者。

艾爾斯說,成為傑出教師取決於三個因素:第一,關注學生和他們的活動,教師必須虛心學習,教學相長。教師對學生保持一定的信任和有一定的期望,挖掘每個學生的潛力,讓每個學生覺得自己都有能力學好。教師要想盡各種辦法鼓勵、引導、教育學生,堅定認為自己能夠改變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品行。教師要找到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而不是做學生的差評師。第二,創造能夠培養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老師應該竭盡全力思考如何讓自己的課保證教學知識的傳授基礎上,能夠讓孩子樂學,這是教師一直應該思考的問題。第三,好的教師知道如何聯絡理論聯絡實際,如何給學生做道德楷模,如何擴大和豐富學生和自身的學習,在知識與更深刻、更廣泛意義的學習之間搭建橋樑。最好的教師也是求知慾最強的學習者。

五、解決方案

師範院校英語專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德育的教育,讓這些未來的英語教師認識到德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語言課上進行德育的滲透。比如英語教學法課程第六章節詞彙的教學,進行教學活動設計的時候,滲透德育。教學活動設計為燙手山芋,音樂響起,學生傳手中的土豆玩偶,音樂停止,玩偶在哪位同學手中,這位同學回答問題。如果是國小二年級的孩子,這個活動的規則要陳述清楚,讓學生一定要遵守瞭解遊戲規則,課堂規則,遵守規則。規則本身就是德行的一種教育。很多國小一年級的孩子沒有形成道德觀是非觀,做遊戲活動的時候會故意給別的學生誤導,導致非常在意輸贏的同學的不滿。教師要進行正確引導,讓學生做正確的事情。還有一些學生輸不起,讓他們遵守規則,告訴他們成功失敗乃人生常態,不可能每次你都贏得。老師的態度要溫柔而且堅定,並非挖苦諷刺。

綜上,英語課堂上中不應該只是知識的傳授,更要有道德觀價值觀於細小處的滲透。各種活動中應該隨處可見學生拉著教師的手臂親密無間的情景;學生對國旗的熱愛,學生對他人的關愛。這些真正的師生平等,學生個性的健全,這難道不是教育科研的最大收益嗎?教師可以影響學生的幾年甚至一生。我們今後重新審視一下定義好老師的標準,行業經驗只是教師對教育事業執著度的一個表象特徵,究其本源,我們需要的是熱愛教育,不懈進步,充滿故事充滿熱情的這樣一群人,啟蒙、引導和激勵世界未來的建造者們。而培養英語教師的師範專業課程可以給這些未來的教師們賦能。對比中西方教育差異,並非美國教師個個都聖母附體,而是他們接收到了正確的教育。道德觀建設應納入英語師範專業教學法課程中最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