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妮社會文化神經症中的家庭教育啟示論文

才智咖 人氣:2.89W

摘要]從美國精神分析學家霍妮的社會文化神經症理論入手,根據目前中國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以及兒童成長過程產生的問題,制定出有利於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形成良好人格特徵的有效的對策,為早期兒童的心理萌芽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霍妮社會文化神經症中的家庭教育啟示論文

關鍵詞]霍妮;社會文化神經症;家庭教育

精神分析學家霍妮的社會文化神經症理論認為,社會文化環境對個人人格的形成和發展有重要的影響。與弗洛伊德的先天本能決定論不同,霍妮把文化環境的作用提升到第一位,尤其考慮到家庭環境對於個人特別是兒童成長的決定性作用。

一、霍妮的社會文化神經症概述

霍妮用文化決定論取代了弗洛伊德的生物決定論,這是她對正統精神分析學的修正。她認為,在人類產生神經症的過程中,即便不排除性壓抑、遺傳天賦、童年經驗等個人因素所帶來的影響,但是最實質的要素則是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對個人產生的影響。

(一)神經症的文化觀

在《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一書中,霍妮對神經症作這樣一種描述:神經症乃是一種由恐懼,由對抗這些恐懼的防禦措施,由為了緩和內在衝突而尋求妥協解決的種種努力所導致的心理紊亂。從實際的角度考慮,只有當這種心理紊亂偏離了特定文化中共同的模式,我們才應該將它叫作神經症。特別強調的是,形成神經症的必要前提是恐懼和防禦滿足在質和量上都脫離了同一文化中固定模式化了的恐懼和防禦措施。同時,神經症病人僅僅是對衝突傾向的存在進行自發的企圖來尋求妥協和解決的方法,他並不能自覺地意識到衝突的全部內容,這種解決方法的代價則是經常性地以損害完整的人格。這就說明神經症患者脫離了大多數人對整個社會文化的認同,從而產生了對正常行為模式的偏離和畸變。

(二)“基本敵意”和“基本焦慮”

在人剛出生時就產生了兩種本能的需求,即滿足和安全。在童年期的大部分時間內,兒童都必須倚靠周圍環境,尋求對於父母的依賴以滿足自身的諸多需要,從父母身上感受到安全感。由於體質不夠強壯、經驗不夠充足,再加上兒童不能從父母那裡獲取真正的愛和溫暖,就會產生兒童的不安全感。同時,兒童也會對父母的許多行為和態度產生敵意,霍妮稱之為“基本敵意”。孩子內心的敵意可能由多種方式引起:父母不尊重他,對其他子女的偏愛,不公正的責備;破壞他自己的興趣愛好等等,這些緣由都在以不同的程度,經過不同的排列組合發揮著作用。兒童的無力感往往被看做是一種生物學事實,孩子越是表現得無能為力,越是不敢表現出任何對抗,起因無非是“因為我需要你,所以我必須壓制對你的敵意”;恐懼可以產生於威脅、禁止、處罰,或者是間接的恐嚇,“因為我懼怕你,所以必須壓抑對你的敵意”;當子女無法感受到父母對他真摯的愛時,也會產生一種壓抑,“因為害怕失去父母的愛,所以必須壓抑對你的敵意”;父母給子女設定了一份嚴格的行為規範守則,當孩子的行為逾越了這份守則,內心往往會激發出一種罪惡感,這種情況同樣也會產生一種壓抑,“假如我感到自己有敵對心理,我就是一個壞孩子,所以我必須壓制敵意。”這些壓制敵意的情緒必定會帶來焦慮,霍妮稱這種焦慮為“基本焦慮”。基本焦慮在人對自身和他人的態度中,有其特定的內涵,這就意味著情感的'疏離和孤立。保護手段的徹底性是受焦慮的難以忍受性所決定的。通常有四種保護形式可以用來對抗焦慮:首先,對抗焦慮的一種強有力的手段就是獲得任何形式的愛;其次,放棄自己內心心最真實的感受,順從和迎合別人的潛在願望,避免所有可能招來的敵視;第三種方式是獲得充足的安全感,這種安全感通常需要依靠權力、成就、佔有、來自別人的崇拜來獲得;第四種方式則是脫離他人,躲避風險,不讓他人對自己的需求產生影響,力求獲得對他人的獨立,從中逃離出來。

(三)兒童早期經驗論

霍妮指出,在所有的神經症現象中,我們在根源上發現患者與他人的人際關係存在障礙,這種障礙在童年時期形成。而在童年時期,對兒童人格塑造影響最深的是家庭環境因素,尤其是親子關係的優劣。後期患有神經症的人可能與父母有密切關係,因為很多情感或態度在每一對親子關係中都存在,這一原因同存在於人際關係中的障礙相類似。對一個人的人格形成和發展產生決定性的影響的因素是童年期間的經驗。首先,一個人行為方式的軌跡可以溯源到他的早期經歷。如果一個人早期經歷過不公平的待遇,那麼他後期就會感到對己不公的傾向。這類不利的經歷,會使兒童較早產生不能自然信任他人仁慈和公正的傾向,他也將會失去或永遠也得不到被人需要的真實的確信感。其次,童年的整個經驗會產生某種性格結構,並在一定程度上開始了它的發展,這是其中一個更為重要的影響。我們不能從後期特徵中劃出明顯的界限,這是由於每個人的性格發展的停止時間不一樣。這就說明童年期所有能夠產生重要影響的因素需要產生綜合作用後,才會對性格發展的狀況產生影響。其中最主要的要素是家庭環境,兒童大多數時間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環境的優劣與兒童的身心是否能夠健康發展有直接的關聯。需要強調的是,霍妮認為,關於神經症的形成,童年焦慮是一種必要因素,但並不是其充分條件。及早地改善周圍的不利環境或使用各種方法使不利因素的影響相互抵消以此來創造有利的環境,都能夠預防某種特定神經症的產生。

二、現代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家庭是塑造孩子良好性格的重要場所,也是兒童教育啟蒙的場所。由於教育觀念、知識結構、自身經歷和文化環境等原因,我國的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教養方式依然存在著一些誤區。雖然這些誤區很容易被人們發現,但是卻始終找不到科學的根據去解釋並解決這些問題。依照霍妮的理論能將這類問題分為兩類:一是父母所具有的愛的能力缺少理性,稱作非理性之愛;二是父母由於本身存在的問題而無法更好地愛孩子,稱作虛假之愛。(一)非理性之愛非理性的教育會使孩子“非常自我,又失去自我”,不能夠正確看待自身存在的意義。“非常自我”是希望所有人都來關注我,以我為核心,滿足我的心願。“失去自我”是沒有追求,沒有志向,不知道自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非理性的愛能夠分為兩種:一種是自私的愛,一種是有害的愛。“自私的愛”就是依照父母的意願去愛孩子。他們不把孩子看作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而且完全看作是自己的私有物,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去雕刻孩子。不論孩子需要不需要、願意不願意接受,家長都一味地、帶有功利主義進行物質投入、金錢投入、情感投入,以自己的權威力量為基礎,強迫孩子必須順從,這些情況都會妨礙孩子的正常健康發展,等等。“有害的愛”是完全依照孩子的想法去愛孩子,父母無條件、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各種各樣的需要,就會使孩子變成為所欲為的人。兒童尚未形成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而此時父母無法正確引導孩子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識,周而復始必然出現父母有滿足不了的時候,不能滿足就會因愛生恨,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溺愛。(二)虛假之愛虛假的愛包括兩層含義:例如在很多時候,父母親的給予,是他們自身的心理願望,並不是孩子成長的需求。有些家長給孩子報名各種興趣班,表面上是為了讓孩子獲得技能的提升,實質上是為了滿足父母的虛榮心,由於兒童沒有獨立判斷自身需要的認知能力,漸漸學會了壓制自己的內心去迎合家長的虛榮心,可能會使孩子在成年後成為虛榮心旺盛的人。霍妮稱這種虛假的愛為“有條件的愛”,這裡所表現出來的條件就是滿足父母的個人意志。“過分依賴”是虛假的愛的另一種表現,這種依賴實質上是父母離不開孩子,但是在表面上往往被人們看成是孩子離不開父母。依據霍妮的理論,對焦慮的一種基本防禦也包括渴望佔有。父母把孩子完全佔為己有,不能使孩子的個性自由發展,讓孩子完全成長在父母的庇護之下,在面對問題時不能自如處理和應對。父母會感到自己在孩子身上已經投入全身心的愛,但是往往得到的結果卻不能讓他們滿意。

三、對現代家庭教育的啟示

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單位,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情感的歸宿。因此,家庭教育對孩子的身心發展以及人生成長的過程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父母應進行自我調適以促進人格的完善

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所提供的環境對兒童身心發展和自我意識建立的作用具有明顯的影響。良好的家庭環境不是指經濟的富裕,而是指父母為子女所提供的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父母所營造的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是兒童心理髮展的重要條件。霍妮認為,父母不能給予兒童真正的溫暖和愛,主要原因就是父母患有神經症,而神經症的根源在於社會文化造成的窘境。很多父母很難意識到社會文化與自我人格的內在矛盾和衝突。這需要父母從自身出發,學會在社會文化壓力下進行自我調適。意識到衝突或面對衝突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有益的經歷,儘管這種經歷可能會使人感到不適。我們越是可以正面看待自己內心的衝突,就越能夠儘快找到解決衝突的有效辦法,從而取得更大的自主能力。從成人的年齡特徵和心理髮展程度看,他們已經具有獨立判斷和應對問題的能力,需要在生活中不斷對兒童進行相應的能力訓練,從細小的事情中發現孩子獨特的潛能。在現代家庭教育觀念看來,父母與子女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角色應該從施教者轉變為共同進步者,父母能和孩子形成互學互助的朋友關係。因此作為父母首先就應審視並調整自身,為孩子樹立榜樣的力量,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使孩子能夠感同身受,從父母身上學習到應對衝突或突發情境時的合理有效的解決方案,形成完善的獨立人格。

(二)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家庭氛圍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家庭氛圍的好壞對於家庭教育的成敗、是否能夠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及學業發展起積極作用有著直接的影響。良好家庭氛圍的保持,應遵循以下幾點要求:(1)和睦的家庭關係。家庭是否和睦是家庭教育能否順利展開的前提和基礎。和諧的家庭應該是家庭成員之間地位平等、相互尊重、和善待人、彼此團結、共同進取。研究表明:在和睦的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往往表現出情緒穩定、心思細膩、性格溫和的人格特徵。(2)家庭成員教育觀念的統一性。孩子成長在家庭觀念不一致的環境中,容易養成口是心非的性格,成年後與人來往過程中也會產生類似的傾向。在此基礎上,父母的教育觀念還要和學校教育、社會總體觀念保持一致性,兒童在作出行為選擇時才不至於出現兩難處境。所以,父母要學習與兒童和青少年家庭教育方面相關的知識,根據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實際情況來開展教育,討論教育方法,保持教育觀念的一致性,使孩子得到正確的行為和思想的引導,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3)理解和尊重孩子。被尊重、被關愛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作為父母,只有先學會理解和尊重孩子,儘量不要給孩子提出過高的要求,要通過對孩子的觀察去發現孩子的優勢和長處,發現孩子的獨特潛力,尊重孩子的個性和意志,定向培養孩子的興趣,找到適合兒童成長的有效方案。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感到家庭的安全溫暖,才願意主動與家長溝通。

(三)聯合學校和社會促成教育合力的形成

霍妮指出,多種社會文化因素共同作用能夠影響一個人的性格發展。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系統的基礎,學校教育處於主導地位,社會則起著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平臺的作用,三者之間要緊密聯絡、互相協調、理念一致、方法相通、形成合力,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時期是人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假如這一時期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產生不和諧因素,甚至產生相互衝突,則會對孩子的身心發展產生不利影響。這三者合一的最好的體現就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觀念以及創設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思想。三種教育力量合為一體的模式對於延長兒童教育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家庭教育的順利開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父母必須和學校、社會溝通聯絡,積極配合學校和社會的教育活動,確保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三者之間的統一性,進行優勢互補,形成教育合力,逐步形成“三位一體”的教育網路,更好地促進孩子的健康全面發展。綜上所述,霍妮的社會文化神經症理論對於指導和改進家庭教育,培養具有良好人格特徵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美]卡倫霍妮.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6.

[2][美]卡倫霍妮.精神分析的新方向[M].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08.

[3]楊青.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人格發展關係之探討內[J].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