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的教育理論及方法論文

才智咖 人氣:2.49W

大學教育系統已經經歷了從經典的赫爾巴特時代向杜維的實用教育體系轉變的過程,大學教育理論從19世紀至今,已經通過前人的不斷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論實踐體系。大學遵循的也是系統講解知識,強調鞏固,學以致用的總原則。

當代大學的教育理論及方法論文

在社會發展至今日,學以致用一直是大學教育中的核心思想,初級教育為基礎,中級教育為技能,高等教育為紐帶,是知識體系與社會體系的連線。教育從現在的社會發展狀況來看,更偏向於社會學的範疇,而非傳統的哲學類範疇,在學生的認知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學生更多的開始關注學習的社會屬性。

如何在教育上面正確地引導學生的方向,樹立學生的三觀,系統的優化配置技能以及協調學生對接社會責任的能力,是目前我們在教學中必須直面的問題。理論與實際如何結合,方法與效率如何平衡,是本論文打算簡要分析的兩個方面。

一、大學教育理論淺析

在和學生的交流中,很多學生表示擔憂,自己畢業後不能適應社會,考研已經成為了逃避社會的一種手段,對即將進入的職場生涯充滿了恐懼。這些言論我認為是對我們為師者的一個警告,單純的理論體系是否就是符合學生生存心理的實際操作性理論,它們的缺陷在哪裡?

理論論述之前,我想客觀地分析一下中國現階段的教育理論延伸。中國正式的大學教育理論體系的建立我認為可以追溯到五四時期的北京大學。以蔡元培先生最早提倡的學術分離、文理通科的實利教育體系。拋開階級屬性,1916—1927年間的北京大學,既能容納辜鴻銘、劉師培、黃侃這種守舊派的國學大師,又能吸納陳獨秀、胡適、李大釗、周樹人等激進派的思想領袖。這種“相容幷包、思想自由”的教育理論,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學生根據自己的性格特點及興趣愛好選擇不同的發展道路,由愛入道,成果斐然。那個時期的北京大學的學生,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面,大多數都成為了不同領域中出類拔萃的學者、專家。蔡元培先生所提倡的:“我們教書,是要引起學生的讀書興趣,做教員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講給學生聽,最好使學生自己去研究,教員不講也可以,等到學生實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課時,才去幫助他。”這個正好符合了《論語》中孔子說的:“民可使,由之,民不可使,知之”的教育理念。

中國古代君子六藝,詩書禮樂御射,詩為《詩經》,拓寬見聞;書為四書,樹立世界觀;禮為禮儀,建設道德觀;樂為禮樂,待人接物;御為騎邐,健身強體;射為射術,強役護國。簡單來說,就是一種貫穿各等級教育理論中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思路,科學性與思想性結合,知識積累與能力發展結合,理論聯絡實際,教學與科研相結合。而社會化程序加快,社會經濟效能增強的今天,高等教育的理論將更加強調學生在專職技能培育的基礎上社會技能的增強。

由此可見,中國其實自己並不缺乏成熟的教育理論,並且這種理論由於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數代傳承,已經成為中國民眾骨子裡最能夠接受並認可的一種教育理論。這種理念是結合了中國的文化情況及基礎教育情況歸納而出,是針對中國特定的社會環境制定的一種參考性很強的理論基礎。我個人認為,如何吸納這種傳統的高等教育理論精髓,結合科學現代的教育理論體系來考慮教育手段和方法,可能會是針對目前高等教育體系的一個有利補充。

二、大學教育方法淺析

方法是理論的延伸,是理論實踐的基礎。

大學生不同於進行基礎教育的學生,他們從生理年齡上面已經是成年人,開始具備獨立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每個人由於生長環境不一樣,家庭教育不一樣,社會經歷不一樣,衍生出完全不一樣的學習態度及模式。若想用一種方式方法來進行教育,哪怕這種方式再科學,再完美,也不一定適用於每個人。

韓愈在《師說》中強調,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是本,授業是態,解惑是式。大學生因為開始逐步的形成了對自己人生道路的.一個規劃雛形,技能對於他們來說,只是一種謀求通往終點的技能,這種技能在學校的教育中,只是很小的一個部分,更多的要真正步入社會後,在實踐中才能完善。他們缺乏的,是社會的閱歷以及對風險的評估,而這些東西恰恰是課本中沒辦法學習到,或者能完全領悟到的東西。所以,韓愈才會強調,傳道,即引導。

從一個老師的角度來說,技能的傳授終歸有個上限,這個和領悟能力有關,照本宣科和風趣幽默雖然形式上對學生來講貌似差別很大,但是從實際效用上講,它並非是一個教育方式的本質。為師者只有身體力行的言傳身教,讓學生從自我的層面認知到一種正確向上的發展觀,才是大學教育中的重點。回到前面論述到的,北洋時期的北大,無論是辜鴻銘的狂傲,還是劉師培的嚴謹,無論是胡適的激情,還是錢鍾書的幽默,無論是李大釗的恣意,還是周樹人的嘲諷,無論是保皇還是革命,無論是守舊還是創新,無論是國學還是西學,他們都身體力行地告訴學生,他們的共同點是愛過,是積極的人生觀,是巨集達的世界觀,是嚴謹的治學觀。故而,無論師從何人,當年的五四學子在後來的革命洪潮中,都堅定地站在了歷史的風口浪尖上,擔負起了中國初次覺醒的歷史重擔。這一切,都是精神層面上,師長給予學生的引導與教育。

以上淺談了我對大學教育方式的認知,即套用一句俗語,功夫在詩外。除了在課堂上的技能教育外,更多的,需要在課後,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寓教於樂,對症下藥,以身作則來鼓勵學生,激發學生。用平等的心態來溝通,來梳理,來交流,來對莘莘學子的人生做真正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