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碩士論文:對我國城鎮化發展態勢的分析

才智咖 人氣:3.11W

城鎮化,是人口向城鎮集中並由此推動城鎮發展的過程。伴隨著這一過程的是國家的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和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轉變。城鎮化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城鎮化發展關係到我國現代化的全域性。城鎮化,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共同趨勢。但是,各國各地區的城鎮化的程序、特點、模式卻有明顯的不同。

經濟學碩士論文:對我國城鎮化發展態勢的分析

總體來說,社會經濟發展是城鎮化發展的內在動力;自然基礎和生態環境對於城鎮化發展具有重要的基礎作用;城鎮化格局是社會經濟空間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城鄉關係是國家和區域內最為重要的相互依賴關係。

關於我國大規模城鎮化發展的驅動力及其作用機制

近年來我國的高速經濟增長促進了大規模城鎮化。其中外向型經濟對沿海地區城鎮化的推動作用巨大,特別是對大城市、特大城市、超級大都市的發展作用突出。在很長時期內,由於實行的是“低端產品”生產的發展模式和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政策,導致城鎮化高速發展。但持續性會有問題。兩次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的實施帶來了日益嚴重的結構性問題。投資拉動,低端產品生產的“世界工廠”的發展模式等,保持了我國經濟的長期高速增長。近年來,國民經濟終於迎來了“穩增長、調結構”的新階段,但2011年~2013年上半年,我國城鎮化又面臨著更大躍進的風險。十八大及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作出了城鎮化戰略方針的重大調整,即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要穩中求進。

其深刻的背景體現了城鎮化發展的客觀規律。1996年以來的大規模城鎮化,取得了成就。城鎮化推動了我國經濟的國際化。綜合國力大幅度提升,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但同時,也出現一系列突出的問題。

第一,城鎮化速度過快,城鎮化率虛高。“九五”期間,有三年的城鎮化率每年增加1.7個百分點,“十五”期間年平均增長1.4%。“十一五”以來城鎮化速度仍然居高不下,年平均增長1.3個百分點,即每年城鎮新增人口在1800萬以上。2012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2.6%。但是,實際的人口城鎮化率只是 35%。全國2.6億農民工沒有市民化,他們的居住等生活條件很差,是謂“半城市化”。中小城市發展緩慢,部分中小城市衰落。農村空心化嚴重。

農民工大多居住在城市邊緣地區的“城中村”、簡易房或地下室等,居住環境簡陋惡劣。如南京、杭州,外來人口或農民工有45%的人住在城市郊區的邊緣地帶低矮陰暗的工棚或簡易房內。

第二,經濟增長和產業支撐與高速城鎮化不相適應。我國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和大規模的工業化推動了城鎮化的高速發展。但近年來,國民經濟增速放緩,工業結構調整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就業崗位的增加滿足不了城鎮化的需要。按照近年來的城鎮化速率,城鎮人口每年增加了約1800萬人,相應的需要增加1200萬以上的就業崗位。

城鎮就業人口的增加目前已越來越依賴於第三產業的發展。但是,由於人口基數巨大,第三產業的發展空間也很難持續提供所需要的就業崗位規模。近年來,各類城市的就業問題都非常嚴峻。雖然每年的就業崗位增加都在800萬以上,但是,其中一些就業崗位的穩定性很差。

大量事實清楚表明:城鎮化程序必須與經濟增長特別是與工業化發展之間相協調。規劃未來城鎮化的合理程序,最重要的是科學地評估產業支撐能力。要根據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和就業崗位的增加可能,引領城鎮化的程序。沒有產業支撐的城鎮化是不可持續的。缺乏強勁產業發展支撐的城鎮化發展也會趨緩。我國國民經濟經歷了長時期的高速增長,正在進入“穩增長、調結構”的發展階段。在結構調整中,能源重化工和傳統的製造業將很難有很大的規模擴張,新的具有競爭力的品牌和大型產業鏈需要一個形成過程。多種因素的作用將使經濟增長率有所下降。還有,結構調整和創新的發展還會使就業增加的彈性係數發生變化。所有這些,使就業崗位的增加將變得趨緩。

我國的城鎮化需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城鎮化發展水平應當與城鎮產業結構轉型和新增就業崗位的能力保持一致,與城鎮實際吸納農村人口的能力保持一致,與水土資源和環境承載力保持一致。要根據城鎮產業的吸納能力,基礎設施的支撐能力,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城鎮管理水平提高的程度等逐步提高我國城鎮化水平。因此,我國城鎮化速度不能過快。

 大規模高速發展的城鎮化已使自然資源支撐力面臨嚴重困難

持續不斷的大規模佔地和圈地使耕地資源消耗過多,在人口“半城鎮化”的同時,近十年來每年徵地失去耕地的農民平均有260萬人。近十年來,許多城市以大搞各種型別的“新區”而進行大規模圈地。

城市建設佔地迅速大規模擴張。城市人均佔地很快達到110~130平方米的高水平。這個佔地指標是大多數人均耕地資源比我國多幾倍乃至十多倍的已開發國家的水平。

大規模工業化和城鎮化使我國北方十五個省市區的水資源供應出現了全面的緊張,在南方地區的許多城鎮也常有嚴重的水質性供水問題。在區域性地區出現過水危機。

用水問題最為嚴重的是我國北方地區。北方地區15個省區市國土面積佔全國的60.4%,2011年人口和GDP分別佔全國的41.9%和42.8%。北方地區多年平均年水資源總量為5259億立方米,只佔全國的18.6%。2011年總用水量達到2434億立方米,約佔當年全國用水的40%。經過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大規模水資源開發,北方地區依賴“開源”解決缺水問題面臨著極限的挑戰。

鑑於此,要十分強調實行“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城鎮化。我國人均佔有的資源非常有限,尤其是耕地資源和淡水資源短缺。各類城市的規劃建設,要充分考慮到中國的這一基本國情。即使到了現代化之時,我國人民也要過著“節儉”的日子。城市人均佔地、人均生活能源消耗和淡水水源的消耗等不能仿效西方世界特別是美國人的人均指標。

城鎮人均佔地和人均生活耗能必須實行較低的指標。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城市的人均綜合佔地增加很快達到了110~130平方米。大部分小城鎮的人均綜合佔地指標高達200~300平方米。我國不能走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國那樣蔓延式城鎮化發展道路。建議以人均70~100平方米作為我國城鎮綜合用地的適宜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