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敗德行為約束與企業行為倫理化趨勢探析

才智咖 人氣:1.97W
企業敗德行為約束與企業行為倫理化趨勢探析
摘  要:行為依據經營活動是否合乎道德標尺可區分為敗德行為和道德行為兩種型別。敗德行為是屬於行為主體在經過層面、心理層面及戰略層面等三維成本和收益核算之後所作出的理性選擇,只不過敗德行為對及消費者、競爭對手等產生著外部不經濟效應。敗德行為的萌生和實施,依賴著資訊不對稱性、素質不全面性和市場不完善性三維約束,也正因為有著多維約束,敗德行為將在相當長時期內依然存在但又不可能全面走向現實化。在外在導控和內在修養方面不斷加以強化的約束下,敗德行為將最終走向弱化甚至退隱,企業行為倫理化趨勢必將明晰地得以展示。

關鍵詞:敗德行為;心理成本;倫理化;隱性激勵。




企業經營是為了獲取最大抑或滿意利潤,這本身並沒有錯,是,在市場經濟社會中,企業單向的扭曲的唯利是圖、有意識地實施敗德行為的現象屢有發生。如此,我們就不得不關注:敗德行為何以發生?如何弱化?企業行為能否以及怎樣倫理化?

所謂敗德行為就是指行為主體在發動和介入經營活動時有意識地違悖道德原則,以求達到自我利潤或效用極大化目的。敗德行為程度不同地體現在對社會責任、消費者利益以及競爭對手權益等等方面的侵害,並在侵害他方權益的同時獲取期望效用。在此,有必要明晰的是,敗德主體實施敗德行為並不是無成本的行為,敗德行為作為一種盈利手段,同樣既具成本也具收益。

第一,從經濟層面,體現為敗德主體成本及收益與社會成本及收益,前者是指敗德主體在實際操作敗德行為過程之前所分析得出的預期投入的成本及由此引致的預期收益;後者是指因敗德主體實施敗德行為而有可能引致的社會總成本(包括敗德主體個體成本及敗德行為對社會引致的額外成本,如對環境的汙染及由此而引致的整治成本、對顧客造成的傷害成本和其他成本等)和社會總收益(包括敗德主體個體收益在內的對社會的總效用)。敗德主體在實施敗德行為前,一般都要有意或無意地進行預期分析,只有當預期的敗德主體成本小於社會成本、敗德主體收益大於社會收益時,即預期自我純收益大於社會純收益時,敗德行為才有可能發生。換言之,敗德行為必然具有“非帕累託改變”性質(即一方受益必然引致他方受損)。

第二,從心理層面分析。其一是人角度。任何人從事敗德行為,都會附生一定強度的心理成本,這種心理成本本質上歸因為道德尺度的內控作用。心理成本是一種無形成本,它不表現為顯在的貨幣量度,但也是人的效用函式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變數。與心理成本對應的是心理收益,如果說心理成本體現為一種負疚感、羞恥感,那麼心理收益就體現為一種滿足感、榮譽感。心理成本及收益與行為人所處人文環境密切相關,並有可能隨著人文環境的變遷或強化或弱化。抽象掉其約束,單從道德約束來看,心理成本不同於有形成本的邊際遞增而是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邊際遞減,即邊際心理成本將隨著敗德行為次數的增加而逐漸減小。這個結論有助於解釋罪犯多為慣犯的現象,也有助於解釋敗德行為一般初期表現為膽顫心驚、中期表現為不動聲色、後期則表現為鎮定自若等現象。其二是法人(組織)角度。人們普遍注意到一種現象:因法人(組織)實施敗德行為而給個體帶來的心理成本在大多情況下體現得不是很明顯。這是因為,法人(組織)不同於自然人,法人(組織)敗德行為也有別於自然人。(1)法人(組織)心理成本與個體心理成本。就法人(組織)本身而言是沒有或曰不能體現心理成本,法人(組織)心理成本只有通過法人(組織)中的自然人個體才能體現出來。自然人心理成本是通過自身直接體現,法人(組織)心理成本則只有通過自然人作為中介才有得以間接體現。法人(組織)心理成本是眾多個體的公共心理成本,儘管有可能產生公共心理成本的個體增強效應(即公共心理成本對個體作用的力度等較自然人要強),但大概率事件是發生個體弱化效應(即公共心理成本對個體作用的力度等較自然人要弱)。(2)決策者心理成本與操作者心理成本。決策者與操作者對企業敗德行為承擔的責任不同,其心理成本也有別。許多事實上的敗德行為,只有決策者知曉而操作者則有可能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就決策者而言,決策者較操作者心理成本與收益體現得更為強烈,具有與自然人個體大致同等的心理成本,只不過決策者經常可以借“為企業利益著想”等等之名來為自己開脫責任以降低心理成本;就操作者而言,操作者則大都沒有或僅有較為微弱的心理成本感覺,法人(組織)敗德行為的心理成本在操作者身上更多的是體現在經濟層面而非心理層面,也即只要能給操作者帶來實實在在的貨幣收益或非貨幣收益,一般都會選擇執行法人(組織)制定的敗德行為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