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醫防治老年病的學術思想探析

才智咖 人氣:3.25W

隨著老齡化問題的加劇,臨床診治老年病患的壓力亦將增大,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名老中醫防治老年病學術思想的論文範文,歡迎閱讀檢視

名老中醫防治老年病的學術思想探析

北京醫院長期承擔高幹保健醫療任務並從事老年病的研究和診療工作,中醫科成立近60年以來,諸多國醫名宿在此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儘管他們師承門派不同,臨床優勢特色不一,但在治療老年病及高幹保健領域卻有很多共性之處,具有豐富的臨證經驗,為後人留下了大量寶貴的原始醫案。章次公(1903年-1959年)名成之,號之庵,江蘇鎮江人。17歲入上海中醫專門學校學習,受業於醫學大家丁甘仁,後又從學於經方大師曹穎甫先生及國學大師章太炎。龔志賢(1906年-1984年),四川巴縣人。師承巴縣名醫李壽昌習醫,3年後辦三友醫社,後又創辦國學醫院,並任院長。建國後,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醫司科長,北京醫院中醫科主任兼中央首長保健醫生,中華全國中醫學會理事等職。魏龍驤(1912年-1992年),原名文玉,河北省東光縣人,北京"四小名醫"之一。師承醫界名宿楊淑澄,精研中醫經典,博覽歷代各家,而後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從事醫務行政工作,兼行醫療保健。本研究通過總結分析章次公、龔志賢、魏龍驤3位名老中醫治療老年病的醫案,旨在分析其處方用藥特點並以此探討傳承其防治老年病的學術思想和臨證思路。

資料與方法

1.研究物件章次公、龔志賢、魏龍驤3位已故名老中醫精於內科、善治雜病,於老年病更是頗有心得[1].收集3位老中醫治療老年病患者的病案資料。

2.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共採集1958年至1983年的保健醫案182診次。患者平均年齡為71.3歲。採用照相機將相關醫案拍成電子照片,然後將其醫案文字進行文件化。在此過程中主張不易一字一句,以儘量保持醫案本來面貌。

3.納入標準章次公、龔志賢、魏龍驤3位名老中醫診治的60歲以上患者涉及處方用藥的醫案。

4.排除標準①醫案中飲片處方採集不完整者;②醫案中因書寫或原始資料儲存等原因無法辨識的處方。

5.資料規範化所有藥物的名稱、主要功效的`分類、四性及歸經,均以《中藥學》[2]為標準,未收入或收入不完整之藥物,參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中醫學》。

6.建立資料庫並進行統計學分析應用MicrosoftExcel2003錄入資料,建立規範的藥物資料庫。對資料庫中的用藥資料進行頻次、藥物類別、藥性、歸經頻數等的描述性分析。

結果

1.用藥的基本情況在本治療老年病的方藥資料庫中,共涉及用藥225味。根據統計學原則,藥物使用頻率累積達到前50%的藥物為高頻用藥。主要使用藥物有33味,其中補虛藥有甘草、白朮、茯苓、麥冬、白芍、生地黃、山藥、枸杞子、酸棗仁、黃芪、茯神、遠志、何首烏、附子、沙蔘、五味子、巴戟天、玄蔘、石斛、西洋參、人蔘、柏子仁;理氣藥有陳皮、砂仁、橘紅、厚朴、木香、石菖蒲、姜半夏、山楂、豆蔻。

2.用藥分類情況見表1.在整個資料庫中,補虛藥的用藥比例要遠遠大於其餘諸藥。而其中清熱、理氣依次下降,分列第2與第3,提示氣滯與邪熱也是老年人的常見病機。其餘安神、化溼、解表藥則緊隨其後,提示痰溼與表邪也是老年人的常見病機,而精神不寧在老年人也數常見。將表1中的補虛藥進行進一步拆分成補氣、補陰、補血、補陽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見表2.在諸補虛藥中以補氣藥為最常用,約佔總用藥頻次的一半,為49.47%,其次是補血藥,約1/4,為26.60%,而補陰和補陽藥合佔約1/4,其中補血藥佔14.71%,最後是補陽藥,佔9.22%.

3.藥性頻數分佈情況見表3.偏溫熱性的藥佔大多數,為44.15%,偏寒涼的藥佔31.83%,而平性的藥佔24.02%.在溫藥中,熱藥並不多,只有2.13%,而溫藥與微溫之藥則佔42.02%,而在偏涼的藥中,寒性藥也不如微寒藥多。其中平性的藥佔據了相當大的比例。提示了在老年病中,總體的藥性是偏緩和的,大寒大熱的藥較少。

4.歸經頻數分佈情況見表4.總體上五臟所佔比例較大,約74.76%.而六腑所佔比例較少,約25.24%.而在諸髒中,以脾比例最高,為18.67%,肺的比例為18.26%,緊隨脾臟。而心、肝、腎分別佔據13.99%、12.53%、11.14%,均超過10%,而心包所佔比例不僅在臟器中,而且是在所有歸經中最少,僅為0.17%.在六腑中,以胃的歸經比例最高,為15.72%,遠超六腑其餘諸經,甚至大於六腑其餘諸經之和。

討論

1.以補為主

從藥物分類的分析結果可知,治療老年病的藥物分類最多的為補虛藥,佔35.43%,而補虛藥中,又以補血藥和補氣藥為主,提示了3位名老中醫均把正虛作為老年病的基本病機,且以氣陰虛為主。而從藥物的歸經分析結果上看,五臟的歸經較六腑為多。歸經頻率在10%以上的臟腑由高到低分別脾、肺、胃、心、肝、腎。五臟屬陰,藏精氣而不瀉,而六腑瀉濁氣而不藏,故歸經較少,獨胃為水穀之海,主化生氣血,故歸經也多,排第3位,故而在歸經的分析結果上體現出3位名老中醫在治療老年病中重視五臟的思想。

2.注重脾胃

中醫學非常重視脾胃,認為脾胃為倉廩之官,主化水谷,是氣血生化之源,為後天之本,長養五臟。《素問·平人氣象論》把胃氣提到了很高的高度,謂:"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宋代陳直的《養老奉親書》也指出:"脾胃者,五臟之宗也,四髒之氣,皆稟於脾,故四時皆以脾氣為本".金代的李杲發展了脾胃學說,鮮明的提出"究乎生死之際,所著《內經》悉言人以胃氣為本".因為"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不能充""人壽應百歲……其元氣消耗不得終其天年".把調理脾胃作為治療老年病,使人得終其天年的重要方法。朱丹溪謂"補腎不如補脾,脾得溫則易化而食味進,下雖暫虛,亦可少回"與李東垣之意相同。3位名老中醫治療老年病的用藥中體現了非常明顯的重視脾胃的特點。從歸經來看,脾胃歸經分別佔第1和第3位,而其總和為34.39%.也就是說,北京醫院3位名老中醫治療老年病中每用3味藥中就有1味切於脾胃[3].

3.注重安神

宋代陳直在《養老奉親書》提出子女應當:"凡喪葬凶禍不可令吊,疾病危困不可令驚,悲哀憂愁不可令人預報"、"闇昧室不可令孤,凶禍遠報不可令知,輕薄婢使不可令親"等,都是保護老年人的精神的措施。3位名老中醫的醫案,在生活調養精神上未見形容,但是用藥上在此方面也有體現,在老年病的臨床上十分注重安神藥的運用,其常用的藥物有龍齒、酸棗仁、茯神、遠志、柏子仁等,包括重鎮安神,養心安神之藥,在整個用藥中佔6.02%,為所有的分類之中的第4位。從歸經上看,入心經的藥佔13.99%,僅次於脾、肺、胃經,為第4位。3位名老中醫在老年病上注重運用安神之藥是對老年醫治法的豐富和擴充套件[4].

4.藥氣平和

老年病雖虛實夾雜,用藥上也是扶正祛邪並施。但是在總體上來說,對老人用藥忌偏,需以平和為要。3位名老中醫治療老年病的用藥也很好的體現了這點。另外,年老之人本就厭於藥,一些令人"望而生畏""聞之刺鼻""食後作嘔"之藥不宜使用,如蜈蚣、全蠍、地龍等動物類藥,氣味較為腥臭,患者依從性會降低,不利於治療。且這些刺激藥物對脾胃作用較大,服之不得法,反致病情生變。故而3位名老中醫在治療老年病時基本不用這類藥。

國務院第6次(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報告顯示:我國老年人口(60歲以上)佔13.26%,約1.78億,而至2020年,這個數字將達到2.48億,老齡化水平將達17%.隨著老齡化問題的加劇,臨床診治老年病患的壓力亦將增大,因此本著為老年病患提供更好服務的目的,總結傳承名老中醫診治老年病經驗的工作就顯得更具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方傳明,李怡.北京醫院國醫名宿的學術見解及治療老年病的臨證經驗淺述.北京中醫藥,2012,31(2):90-93.

[2]高學敏.中藥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3]李航.楊少山治療老年病經驗.中醫雜誌,2007,48(4):301-302.

[4]李怡,王寶.老年多系統病症中醫綜合論治的思考.中華中醫藥雜誌,2013,28(9):2551-2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