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新課標下中學語文學科的人文特性與人文精神內化

才智咖 人氣:2.18W

【論文關鍵詞】語科 人文特性 內化 實施策略

【論文摘要】新課標下,語文學科的人文特性受到技術理性和標準的挑戰,為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正名迫在眉睫。本文以此為切入點,探討語文學科的人文精神內化的實施策略。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和《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明確規定,“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徵。並指出語文課應該重視提高學生的情趣,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但是在“新課標”下,在新教材使用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將語文工具化,用技術理性和標準來肢解文字之非審美現象又起沉渣。因此,語文學科的人文精神和審美功能被嚴重扼殺,文字所及之人文世界的審美功能乃至人的“生命世界”微妙、豐富和活力大打折扣。
  基於傳統教學觀念與模式、方法的長期積澱、現行考試評價與導向機制的種種“泥淖”對語文學科審美功能的衝擊與扼殺;基於我們所提倡的“素質教育”培養“完人”,讓語文學科擔負起“成人”的教育目標,為語文學科 的“人文教化功能”正名已迫在眉睫。
  教育的目的在於塑造“完人”。而語文學科在我國階段,除了發揮工具作用外,更重要的還要擔負起“潤德”、“啟智”、“成人”、“教化”的審美功能。
  具體言之,語文學科正是憑藉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文字以其獨特的人文魅力和審美空間結構昭示著其審美特性,並實現著其人文價值。
  
  一、語文學科的人文特性
  
  1.真切的主體審美體驗性。語文學科是的,同時也應該是抒情的藝術。《課標》和《大綱》對於語文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有明確規定,即“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並“與文字展開對話”。如此說來,語文學科的學習即與文字展開的對話仰仗於品味、感受語言,這就使得語文文字閱讀成為一種體驗式的閱讀,或者就是在語言品味基礎上主體心志的“入乎其內”。
  文字是情感符號的結晶。從文字的創作來說,情感易使作者產生創作的衝動,是聯結藝術形象和主體情思的紅線。從文字的接受來說,只有以情動人,使閱讀主體產生情感的共鳴和心靈的震動,才能收到良好的審美體驗效應。例如,在詩歌文字閱讀中,我們應該懂得,詩人追求對應於時代詩情的主體建構,“我”既是時代的代言人又作為主體心態外投的獨特情感範型在文字中得到凸顯。這是一種以主體來洞察萬物和傳遞詩情的方式,主體精神在重建著世界秩序,“自我”的`意志和力量浸染著物象,客體為主體所強烈地干預、征服和主宰。因此,郭沫若的《天狗》就是“自我”即主體的理想建構;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表現的內容就是在平靜祥和與祝福表言下主體的矛盾與分裂。
  2.豐富的主體審美想象性。語文學科的特點之一就是“言有盡而意無窮”。有限的語言往往承載著無限的閱讀情思,這種審美情思對於文字而言,實際是一種閱讀空白,仰仗於主體審美想象的認同性或求異性參與與填補。在這個意義上,大膽豐富的審美想象就是繆斯展翅高飛的羽翼。主體場強烈充沛的情感體驗易於激發思想,引發想象的縱情馳騁;大膽豐富的想象,又有助於開啟情感的閘門,並使之得到形象貼切的表現。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情感體驗是觸發審美想象的原動力,審美想象則是情感體驗的強化劑。
  優秀的文字都是真實獨特的審美情感與大膽豐富的審美想象的自然融合體。父親在爬過月臺為兒子買橘子的富有生活氣息的“背影”需要主體認同性的審美想象參與,並進行富於人本特性的空白填補,明確這就是愛子情深(朱自清《背影》);八九歲的小女孩在漆黑的夜晚挑著小桔燈在山路上伴“我”行走的情景,同樣需要主體的審美想象參與方可領悟出這是成人都難以做到的鎮定、勇敢和樂觀(冰心《小桔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