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的生態課堂教學模式

才智咖 人氣:1.02W

摘要:對教育真諦的深度追尋,教學價值觀念的嬗變,迫使人們重新審視既有的教學模式,重構具有新課程理念的課堂教學模式。生本教育觀念指導下的課堂教學模式是教師、知識、學生生命在生態課堂環境中的共振共生,整體提升。其基本流程必須經歷“領受──領悟──提升”三個階段。生本教育的生態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預示著課堂教學效益與生命質量整體提升的美好前景。

生本教育的生態課堂教學模式

關鍵詞:生態課堂;教學模式;基本流程

課堂教學模式體現新的課程思想與教學價值觀和教學的前沿思維,是教學思想、教學觀念體系與教學實踐契合的生長點。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應用意味著教學效益的確定,良好模式的推廣即是效益的放大。隨著人們對教育真諦認識的不斷追尋和探究的深層化,教學思想、教學理論也隨之從傳統走向現代。教學價值觀念的嬗變使人們重新審視既有教學模式的利弊,重構適應現代教育教學理念的新模式。我國基礎教育改革歷經曲折道路,終於確定以課程改革作為突破口。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要求中國小教師確立新的課程思想和新觀念,改變傳統的課堂專業生活方式,重構具有新課程理念的課堂教學模式,這是實現新課程改革目標的必然要求。缺失了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新課程的順利實施、課堂教學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及可持續發展,是難以達到的。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課堂教學不再是教師忠實執行教學計劃,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活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要求,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因此,可以這樣認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模式應是以生為本的生態模式。華南師範大學郭思樂教授提出了生本教育概念,[1]並在他主持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生本教育的觀念和實踐模式研究”中對此作了深刻的理論探索,取得了顯著的實踐成效。 本文試圖結合自己參與該課題部分研究的實踐和思考,對課堂的生態模式進行探討。

一、生本教育的生態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內涵

“生”是指可以發育的物體在一定的條件下發展長大;“生”是活著的,有生命的;“生”又是“學生”。“態”是指形狀、樣子。那麼,“生態”也可理解為“可以發育的物體在一定的條件下發展成長的樣子。”現代課堂教學的一般模式追求的就是這樣一種課堂教學環境,即讓生命實體在良好的條件下自然地和諧自由地生長髮展。正如詩人特奧多爾·馮塔內所描述的那樣,教育“旨在努力為毫無依靠的幼樹提供一根柺杖,從而使其能在純淨的空氣中自由自在地、無憂無慮地成長,那麼,我們則接受了非常不錯的教育。”[2](23)傳統教學倫理觀關注的核心問題是“社會關係:人──人”,把人當作社會工具來看待,把課堂作為培養“社會工具人”的“教堂”,而忽視了課堂教學中的生態實體──教師與學生。郭思樂教授在《經典科學對教育的影響及其與教育生命機制的衝突》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精神生命活動的過程。”“教育中生命活動的最大特點就是存在這種可能性,使生命調動起自身的一切,去不斷地創造自我,改善和發展生命,生命會從中受到鼓舞,從而收穫豐富和充實的人生。”我們的教育必須創造這樣一種人的整體生命投入的生態。”[3]生本教育觀念指導下的生態課堂教學模式就是把課堂教學看作面向人的生活世界,在課堂教學中創造一種人的生命存在,成長和促進人的生命完善發展,生命質量整體提升的生態模式。

生態課堂教學的根本目標是生態課堂主體──學生學習生態的建立。在課堂教學生活過程中要樹立全面依靠學生的觀念,要相信學生具有學習的天性和無限的潛能,學生學習是有個性和獨立性的。要一切從學生的好學出發,把全部的教育價值歸結到學生身上,這是現代人本教學倫理價值的根本體現,也是生態課堂教學模式的根本目標。根據這一目標,生態課堂教學要求把學生學習的外部壓力和內部壓力,人的意識和機體活動,情感與認識活動,社會規範的要求和學生的天性統一起來,創設一個和諧的充滿關愛的課堂人際氛圍,讓學生富有個性地獨立自主地自由開放地合作與探究學習的良好生態課堂環境。

生態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必須重視知識的“精選”。這是由生態課堂教學的根本目標所決定的。由於生態課堂教學的倫理價值的核心是指向生態課堂的主體──學生,因而教學的內容選擇既要適合社會規範的要求,更必須尊重知識生成規律和兒童學習的特點。呂達先生曾形象地把制約課程的三大因素知識、兒童和社會喻為“一尊鼎的三隻腳”,“只有‘三足’都兼顧了,才能做到‘鼎立’。”同時強調在承認社會對課程的制約作用的同時必須尊重知識和兒童自己的特點。[4]沃爾夫岡·佈列欽卡認為,“教育是人們嘗試在任何一方面提升他人人格的行動。”[2](75)社會對兒童的期望值過高,其教學效果卻可能是負面的。所謂“嘗試”即意味著“適合”,兒童只有穿上“合腳”的鞋,才能走得更快。基礎教育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對課程本源和本質認識上的誤區,過分強調裝飾,使“整體課程膨脹,學非所用,遠離人的生活,嚴重壓抑人的學習積極性,阻滯了教育質量與效益的提高。”[5]因此,生態課堂教學必須把教材當作範例,精選“知識”,使知識能真正進入兒童視界,只有兒童喜歡的知識,樂於接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