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環境下國中歷史雙課堂教學模式初探

才智咖 人氣:2.45W

摘要:在網路環境下的國中歷史雙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探索。我們認為,在傳統的課堂外,教師還能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正是這些事情使傳統課堂更加豐富和更具有價值。在雙課堂的教學模式下,第一課堂是知識的傳授,第二課堂則是對學生探索未知世界能力的訓練。本文對在網路環境下國中歷史雙課堂教學模式的構思提出一些看法。

在網路環境下國中歷史雙課堂教學模式初探

關鍵詞:網路環境;雙課堂;教學模式;歷史

一、為什麼要構建網路環境下的歷史雙課堂教學模式

在我國傳統的國中歷史教學中,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於被動地位,學生沒有權利選擇自己想學的知識。這種教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禁錮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制約了學生攝取知識的廣度與深度。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之一就是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學生在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也就是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學習不是簡單的、被動接受書本或教師輸出的知識資訊,而是靠自己主動地建構知識。即學生根據自己原有的生活經驗或知識基礎,對外部資訊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皮亞傑說:“一切真理要由學生自己去獲得,或由他自己重新發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草率地傳遞給他。”傳統的課堂模式要完全做到學生自主學習,實施上有其侷限性,資訊化的快速發展則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資訊技術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創造出各種高水平、高效益的學習模式,如何儘快適應和駕馭這些新的學習環境與學習模式,值得教育者去深思。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對個體和社會學習行為的研究與創新不僅成為當前世界教育改革的重大突破口,而且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

事實上,面對知識領域的不斷拓展,學生面對的是一個需要不斷充實自己才能謀求生存的社會,這個不斷充實自己的過程需要學生通過持續的學習來支援。因此,在學校教育階段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善於學習和終生學習,在知識經濟時代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幾十年來的傳統教育教學模式,亟待一種新型的模式來優化、整合,利用網路技術來協助教學是教師思考的方向。

在我國利用網路進行課堂教學的實踐還僅處於起始階段,一般學校都採用鼓勵式的做法去讓學生自行探究,一方面沒有要求與現行課堂相聯絡,另一方面,學生使用網路資源也呈現出無序的狀態。網路資訊容量大、範圍廣、包羅永珍,學生要想結合網路進行課堂知識的學習並不容易。而在網路環境下歷史雙課堂教學模式則針對這些問題,致力於建立學校自己的學科教學網路,探索網路環境下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加強教學與網路技術的整合,建立網路環境下的新型教與學的關係,讓學生學會利用工具進行協商學習和創造性學習。

二、網路環境下國中歷史雙課堂教學模式應如何實施

在網路環境下的雙課堂教學模式由兩種課堂所組成,一是教師的傳統課堂,二是教師在網路環境下的第二課堂。具體操作步驟:提出學習目標;開放網路資料庫;網上演示;師生在網上交流;課堂師生研討;進入網路課堂,針對指定內容進行觀看、學習;師生交流;學生之間交流討論;完成檢查訓練。

任課教師每週一需要把本週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相關教學課件、微課錄影、文字資料、視訊資料)上傳到學科論壇供學生查閱,以便學生提前預習和自主學習。

第一課堂中,教師主要是回答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疑問,並引導學生學習本週的內容,最後提示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在第二課堂上,學生則是利用校園網中教師針對本課提供的教學資源進行自主學習,並利用網路平臺進行學習交流,教師主要是利用網路平臺對學生進行點對點的輔導工作。

學生在完成第一課堂的學習後,參加第二課堂的學習,主要就是利用教師所提供的學習資源自主地解決學習上的問題,完成作業。遇到困難後可與同伴交流解決,也可利用網路平臺與教師及時交流。教師利用資訊網路技術的自動生成系統,提供學生活動的舞臺,拓展學生思維的時間和空間,反映學生思維活動的軌跡,使學生始終保持能動活躍的探究狀態。在教師設計的專題學習網站中學生可以以發帖子的形式提出自己的疑問以及交流研究成果,也可以就其他同學提出的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在學生探究和交流互動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在於促進有效溝通,這時教師的輔助和支援作用是通過“點撥”的方式體現出來的,在學生“碰壁”之後,“指點迷津”,“點到為止”,只“撥正思路”,不扶著他走路,從而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以《百家爭鳴》一課為例,教師把蔡志忠相關題材的動畫片上傳到學科論壇以及ITtools3網路教學平臺上,讓學生觀看。同時,教師也上傳了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及相關的文字材料供學生閱讀預習,要求學生在看完資料後在BBS討論區上討論兩個問題。

(1)為什麼百家爭鳴會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假設有機會穿越到那個時代,你會給國君提供什麼建議呢?

(2)請觀看孔子、老子、韓非子的故事,請問從這些歷史故事中你得到什麼感悟呢?

其後,在課堂中,教師繼續組織學生圍繞著教學目標進行研討。由於學生之前觀看了相應的視訊及文字材料,對百家爭鳴這一問題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因此,對教師提出的話題也變得有話可說。當教師認為這一知識點學生已基本掌握後,可以組織一場知識競賽或辯論會作為檢查手段以檢測學生的知識積累情況。

在網路課堂開展初期時,建議使用的文字材料不宜太多,一般4-7篇足夠。最好的是使用影音資料,這樣學生的興趣更濃。設問不能太難,要讓學生有一些東西可以回答,也要考慮到學生輸入答案的速度比較慢,故要求學生一句起兩句止,減少回答難度。選取的材料應既有正式的材料,也可選擇網友發表的資料或意見,讓學生看別人的看法後,也能有自己的思路與見解,或許能提出比別人更好更新的答案。要注意讓材料發揮作用,讓學生能夠聯絡現實生活去解決問題,這樣讓學生對問題有更深刻的理解。例如:教師在提供了《漢朝與羅馬軍隊對比》的材料後,讓學生根據材料與自己的見解,假設漢朝與羅馬交戰,誰勝誰負?學生圍繞材料知識進行提煉,發表自己的想法,就有很強的`思辨過程。雖然受限於國中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生只能從材料中搜索資訊有什麼就說什麼,很難有說服力,但通過這樣的討論,讓學生更多地關注材料內容,從中看到漢朝經濟和科技、軍事的發展,這就達到教師的預期目的,即拓展學生的視野,吸納更多的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