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調適與重構-淺談迪斯尼影片《木蘭》的跨文化傳播

才智咖 人氣:2.14W

【論文關鍵詞】跨傳播 電影 文化 《木蘭》

論調適與重構-淺談迪斯尼影片《木蘭》的跨文化傳播

    【論文摘要】本文從文化學的角度分析了美國迪斯尼影片《木蘭》跨文化傳播的成功之道,以及值得中國電影跨文化傳播從業者借鑑的一些經驗。

    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使得國與國之間、與民族之間的交流日益加深,這便使得跨文化傳播成為了可能。我國有著悠久的,是文化大國,如何向世界各國展示我們悠久的歷史與文化,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也一直是業界人士孜孜以求的嚮往。10年前美國迪斯尼公司拍的動畫版《木蘭》紅遍全球,利潤達3億美元,十幾年後,中國人根據自己的民間故事拍成了電影版《花木蘭》,在國內引起觀影熱潮的同時,在國際上卻無人問津,《花木蘭》的國際失利體現了我們跨文化傳播的軟肋。

一、迪斯尼版《木蘭》跨文化傳播的成功之道

    《木蘭辭》本是宋代《樂府詩集》中一篇300餘字的北朝民歌。這篇首尾照應的詩歌可以分為三個情節:一是木蘭在家裡代父出征的前情,二是寫她曉勇的戰場表現,第三個情節是她凱旋歸來、榮歸故里。在迪斯尼的演繹中,《木蘭》的故事主題被修正,以滿足全球觀眾的要求。這是一個編解碼的過程亦即“去本質化”、“去情境化”與“再本質化”、‘再情景化’,的過程。

    1、與中國版的《花木蘭》相比,動畫片《木蘭》將單向度的“孝”變成了雙向度的“愛”。在動畫片《木蘭》中,孝道的觀念變成次要,孝道的觀念不受重視,服從的美德不受重視。電影版的《花木蘭》裡的情節是木蘭從軍時與父親有一段對白,得到允許後,才從軍征戰。而動畫版《木蘭》則是木蘭悄悄留下一封信,沒有得到父親的許可,便悄然離家。木蘭從軍的動機被迪斯尼改成了一個更容易為不同文化接受的觀念—為家族爭光,僅僅把孝道作為木蘭從軍的原因,是不能勾起西方觀眾參與影片資訊解碼的熱情的,因為人們習慣用自己的文化與生活對所接觸到的資訊進行解碼,西方崇尚個人、家庭至上,他們不可能想象為了孝道就去做要獻出自己生命的事情。

    2、木蘭形象由淑女向牛仔的'轉變。花木蘭在中國人眼裡是一個上得了戰場、著得了紅妝的一個傳統女子,但在以“牛仔文化”為主導的美國中,人們會更傾向於用自己的文化將她解讀為一位開放活潑、挑戰規則的西部牛仔形象。在動畫的開場,木蘭以一個失意人的形象出現,對於一般女子奉為行為規範的“女德”,她只能抄在手臂上以應付媒婆的考核。她雖然渴望為家族帶來榮耀,但卻不願以喪失自我為條件,她視遵守某種規定為對她的侮辱與挑戰,為了塑造木蘭這一“牛仔”形象,迪斯尼不惜筆墨對《木蘭辭》中僅用“萬里赴戎機”到“壯士十年歸”30個字一筆帶過的木蘭12年征戰場面進行了擴充,這樣迪斯尼就完成了另一次的調換,弱化了原著首尾強調的花木蘭的“女兒”形象,強化了能單打獨鬥、獨擋一面的牛仔形象,借中國傳統故事的殼,向世界傳播的卻是美國的牛仔精神。

    3、新增女性主義的“佐料”。迪斯尼編劇為了迎合現代人群的胃口,在中國傳統的故事中,又加人了現代的元素—比如女性主義。對女性、尤其是對女性個體的強調,在中國的封建歷史中是絕無僅有的。而在動畫電影中,當花木蘭的性別曝光後,她甚至承認自己這樣做並非僅僅為了父親,更是為了實現自我,因為希望有朝一日拿起鏡子時看到的是一個“有用的人”。木蘭憑毅力和聰明在訓練中贏得尊敬,靠個人機智製造雪崩,在被遣返回家的路上又救了皇帝,一個逐步發現自我的女英雄形象便應運而生。這部動畫被看成了一個女子尋找、實現自我的傳奇。動畫電影中的花木蘭大有“誰說女子不如男”的氣概,對於女性價值的充分肯定,與中國傳統的溫良恭儉讓大有不同,其極度張揚的個性讓觀眾看到的是一個美國“熔爐文化”中的花木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