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來山西省耕地資源利用效益及原因分析

才智咖 人氣:7.98K

 摘要:本文建立了耕地資源利用效益指標體系,藉助主成分分析法、GIS對2000-2013年山西省11個地級市耕地資源利用效益變化及原因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 ①在13年間,山西耕地總面積逐漸減少,人地矛盾突出。②耕地利用總體效益有所增加,分佈特徵由南高北低變為東南高西北低的階梯式格局,耕地利用水平差距大。③耕地利用效益受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後者的影響逐漸加強。

2000年以來山西省耕地資源利用效益及原因分析

關鍵詞:耕地資源;效益;主成分分析;GIS;山西省

1引言

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成為中國面臨的最大問題,而我國相對短缺的資源尤其是耕地的不足,是我國生存和發展的制約因素

[1]。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的持續進步、人口的不斷增加和城鎮規模的迅速擴張,大量的`耕地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消失,人多地少的矛盾日趨突出[2]。耕地數量平衡與質量下降的錯位是當前我國耕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3]。探討影響山西省耕地資源利用效益驅動機制,以期對中原經濟區,黃土高原地區耕地資源合理利用和分析耕地利用空間分佈提供參考。

2耕地利用效益與原因分析

2.1指標體系構建與計算

本文經過篩選,選取9個指標構建山西省耕地利用效益的評價指標體系,其中X1人口密度,X2城鎮化率,X3複種指數,X4年降水量,X5每公頃耕地的化肥施用量,X6每公頃耕地的農機動力投入,X7單位耕地面積平均勞動量,X8灌溉指數,X9單位面積糧食產量,最後提取出3個主成分(表1)。

2.2原因分析

2000年城鎮化率對主成分1的荷載貢獻率最大,達到0920。因為2000年城鎮化剛起步的時候,城市擴建,加劇了對土地的開發利用,促進了耕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2005年每公頃耕地的農機動力投入對主成分1的荷載貢獻最大,達到0.860,說明在保持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對耕地進行大型的機械化的操作,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耕地的有效利用率。

2010年單位耕地面積平均農業勞動力是對主成分1的載荷貢獻率最大的,達到了0.863,農業生產進行規模化,不在需要更多的勞動力,但是可能需要更多的高素質農業技術勞動力。

2013年每公頃耕地的農機動力投入灌溉指數和單位耕地面積的平均勞動量對主成分1的荷載貢獻率都很大,分別達到0872,0.930和0.922,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業的機械化耕作廣泛應用,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都在提高,漸漸改變了傳統的粗放式耕作,提高了糧食和經濟作物的產量。

3 結論與討論

將2000、2005、2010和2013年的耕地綜合利用效益分為三類:高效益區[1,1.2),中等效益區[0.8,1),低效益區[0.6,0.8),最後採用ArcGIS對資料進行空間分析。

(1)山西耕地利用的綜合效益空間分佈呈東南高西北低階梯式分佈,高效益區增加了2個。

(2)從時空演變上看,耕地綜合利用效益向北推進,由運城盆地擴充套件到太行山區和太原盆地。

(3)耕地綜合利用效益是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共同作用的反映,後者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另外,隨著城鎮化程序的加快,人口趨於向城市遷移,農村土地大量合理流轉,便於大規模機械化操作。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的持續進步、人口的不斷增加和城鎮規模的迅速擴張,大量的耕地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消失,人多地少的矛盾日趨突出。由於資料是以地級城市為基本統計單元,分析基本單元過大是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參考文獻]

[1]張國平,劉紀元,張增祥.近十年來中國耕地資源的時空變化分析[J].地理學報,2003,58,(3):323-332.

[2]Brown L R. Who will Feed China Wake-Up Call for Small Planet[M] York: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1995.

[3]趙波.中國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的構建與完善[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l (1):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