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庫茲涅茨模型的西部經濟發展階段測度分析

才智咖 人氣:8.78K
基於庫茲涅茨模型的西部經濟發展階段測度分析
【摘要】本文根據庫茲涅茨的統計分析模型,從人均收進水平、產業結構演變、勞動力就業結構和城市化水平四個方面,選取資料對照模型標準進行測度,分析了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階段特徵。研究得出,目前我國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已經處於庫茲涅茨統計意義上的“產業化的實現和經濟高速增長”的第二階段。
  【關鍵詞】庫茲涅茨統計分析模型 區域經濟 經濟發展階段
  受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和國家對西部建設投資力度加大的影響,出現了中東部產業西進、人才西流現象,這將促使西部區域經濟發展以及產業升級再次加速。西部地區開始借調控契機,利用其獨特的區位和資源上風,展現出區域經濟轉型發展的巨大潛力,經濟發展由此進進了一個全新的階段。理論界對經濟發展階段的理論和測度方法做出了大量研究,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庫茲涅茨的經濟增長統計模型以及錢納裡的“標準產業結構”模型。
  
   一、庫茲涅茨統計分析模型及錢納裡的標準產業結構理論概述
  
  1、庫茲涅茨統計分析模型
  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西蒙·庫茲涅茨(Simon kuznets)在其代表作《現代經濟增長理論》中,研究了現代經濟增長題目,根據對已開發國家經濟增長的全過程深進細緻的研究,分析了國民生產總值、生產效率、產業結構、人均收進水同等在經濟增長的不同階段的變化,總結出了現代經濟增長的.條件、方式、內容、趨勢和規律,見表1。
 
  
  2、錢納裡的標準產業結構理論
   20世紀60年代,一些經濟學家對經濟增長與結構演變進行了深進而廣泛的研究。其中,美國經濟學家霍利斯·錢納裡(Hollis Chenery)的“標準結構”最具影響。錢納裡利用101個國家1950—1970年間的統計資料進行回納分析,構造了“世界發展模型”,並以此模型求出一個經濟發展的“標準結構”,即經濟發展不同階段所具有的經濟結構的標準數值。從而為分析和評價不同國家或地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組合提供了參照規範,同時也為不同國家或地區根據經濟發展目標制定產業結構轉換政策提供了理論依據,見表2。
 
  
  二、研究區概況
  
  按照我國三大經濟地帶的劃分方法,西部地區包括內蒙古、四川、貴州、雲南、西躲、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廣西、重慶等共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面積686.7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 71.5%,人口36298.0 萬(2007年底),佔全國的27.9%(如圖1)。
 
  西部地區各省近年來經濟取得了較快的發展。2003年,實現地區國內生產總值22954.7 億元,佔全國的16.9%,人均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為6306元;到2007年底,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為47864.1億元,佔全國的 17.4%,人均地區國內生產總值13212元。5年內,國內生產總值增加了約108.5%,而人均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增加了109.5%,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經濟發展總體呈現出穩定增長的趨勢(如圖2)。
 
  
  三、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統計測度
  
  本文將利用庫茲涅茨統計分析模型框架,並結合錢納裡的標準產業結構,具體分析西部經濟發展的階段特徵。具體資料資料參考了《中國統計年鑑2008》。
  
  1、人均收進水平
  西部地廣人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差距較大。2007年統計資料顯示,在西部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以人均GDP排名計算,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內蒙古、新疆和重慶,排在後三位的分別是貴州、甘肅和雲南(見表3)。
 
  西部人均GDP按當年人民幣匯率計算為1738.42美元,低於全國均勻水平的2490.01美元。根據表1中庫茲涅茨統計分析模型中的標準,對照分析可知西部地區的經濟處於產業化後的穩定增長階段,顯然這並不符合西部地區的現實。這是由於庫茲涅茨統計分析模型中的人均收進的資料是1985年的標準,沒有做相應的調整。但根據錢納裡的統計標準,西部經濟發展處於產業化第二階段的初期發展階段。因此,綜合分析,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已經超越了庫茲涅茨模型中的產業化前的預備階段,進進了產業化的初期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