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貿易在跨國公司資本運營中的作用及其負面影響

才智咖 人氣:1.7W
  

跨國公司通過收購、兼併、資產重組、集團化等方式擴充套件資本,在世界各地設定子公司或分支機構,實現其全球戰略,不僅促進了跨國公司同其他公司貿易的發展,而且促進了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迅速增長。內部貿易在有關國家出口貿易中的比重,瑞典為36.1%,德國為34.6%,英國為29.6%,日本為17%,歐共體平均為29.6%。在當代國際貿易中,跨國公司的內部交易已佔世界貿易額的1/3以上,隨著跨國公司的發展,這種內部貿易在世界貿易中所佔的比重將越來越大。本文從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含義和理論基礎出發,分析了內部貿易在跨國公司資本運營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帶來的負面影響。
  跨國公司內部貿易是指一家跨國公司內部的產品、原材料、技術與服務在同一產品生產、銷售等過程有關的每一個國家裡組織專業化生產,而又通過內部交易把這些生產活動聯絡起來。這種交易雖然導致商品跨越國界的運動,但是交易行為主體實際上是同一個所有者,它既具有國際貿易的特徵,又具有公司內部商品調撥的特徵,因此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國際貿易。
  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獲利動機並不一定是以一次性交易為基礎,而往往以綜合交易為基礎,服從於公司整體利潤最大化和資本增值的目的;其交易價格不是由國際市場供需關係決定的,而是由公司內部自定的;其交易動機主要是實現企業內部的經營與管理,使經營過程中各構成要素實現正常的運動。

 一、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理論基礎

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理論基礎是內部化理論。內部化理論認為,現代企業經營的範圍不僅包括生產,還包括銷售、研究與開發以及職工的培訓等。這些活動是相互聯絡的,由中間產品,其中主要是技術、專利和管理技能等知識產品的活動聯絡起來。但中間產品的市場不完全,使得企業利用市場交易的成本很高,因而導致企業創造出內部市場,將原先由市場連線和組織的各項活動置於統一的所有權控制之下,當市場內部化超越國界時,跨國化經營的舞臺就形成了。該理論的主要內容包括:
  第一,外部市場不完全是內部化形成的主要原因。企業外部市場失效促使內部市場的建立。存在於企業之外,受價值規律和供求關係支配的外部市場往往是不完全的,存在種種不確定的因素,交易成本大。某些中間產品,特別是知識產品的市場尤不完善,使得企業無法充分利用外部市場有效地協調其經營活動。通過內部貿易,以公司內部市場取代外部市場,以跨國公司的全球戰略目標和謀求最大限度利潤為目的,使資源和產品在公司內部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充分利用。
  第二,知識產品的特性促使內部市場形成。知識產品包括知識、資訊、技術、專利、專有技術、管理技能及商業信譽等。知識產品要實現其專有權的價值,會因市場不完全而遇到困難。一方面,知識、技術和技能的研究與開發耗費的時間長,投資的費用大,一旦開發出來在一定時間內具有某種“自然壟斷”的性質,其價值的實現要靠歧視性定價或差別性定價;另一方面,外部市場難以對知識產品準確定價,且外部交易極易使知識產品洩露出去而失去原有的價值。若將這一交易置於同一所有權之下,便可消除這種不確定性,藉助內部市場的定價機制充分實現知識產品的價值,並可充分發揮企業的壟斷優勢,形成內部化優勢。
  第三,尋求交易成本最小化是內部貿易的形成動機。由於外部市場存在很多交易障礙,如資訊不對稱問題、關稅壁壘、談判成本等,通過外部市場所進行的交易會導致附加成本的增加,而企業內部資源的轉移可使交易成本最小化,由此形成了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一般來說,外部交易成本越大,內部化程度就越高,反之亦然。

 二、內部貿易在跨國公司資本運營中的作用

第一,在結構調整方面,內部貿易促進了國際分工和技術進步。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發展開闢了全球範圍內一體化生產的可能性,促進和健全了公司內部網路的形成,即把生產加工的不同階段分設在不同國家,或者由各子公司專門生產整個生產線的某種特定部件,提高了公司的生產效率,並獲得規模經濟效益。同時,內部技術貿易還促進了跨國公司根據不同東道國在人才、科技實力以及科研基礎設施上的比較優勢,在全球範圍內有組織地安排科研機構,推動技術創新,保持跨國公司的競爭力。據估計,目前跨國公司壟斷了世界上70%的技術轉讓和80%的新技術工藝。
  第二,在要素配製方面,內部貿易可以充分利用轉移定價攫取高額利潤和規避風險。內部貿易的產品和服務的定價根據跨國公司的全球戰略目標由公司上層人士制定的,通過轉移高價和轉移低價使整個公司的經營活動在全球戰略目標指導下實現內部交換,在協調的基礎上使各自的利益得到滿足,並可減輕稅負,實現內部資金配置,逃避東道國的價格控制,避免外匯匯率風險和東道國的外匯管制。例如,當跨國公司子公司所在國的外匯管制和利潤匯出限制嚴、營業利潤抽稅高時,母公司就抬高供應給子公司的機器裝置、原材料和勞務價格,使子公司生產成本增加,盈利減少,從而少納稅;當子公司產品面臨當地產品競爭時,母公司可以大幅度降低轉移價格,從而降低子公司產品的生產成本,加強其競爭能力,以掠奪性價格打垮競爭對手,操縱和壟斷當地市場,然後再提高價格;當所在國貨幣將要貶值時,母公司就可以利用轉移價格將子公司的利潤和現金儘快匯出去;當子公司所在國貨幣堅挺時,母公司就利用轉移價格使子公司擴資,從匯率中牟利。由此可見,轉移價格已成為跨公司彌補外部市場結構性和交易性缺陷的重要措施,它既是跨國公司建立內部市場的重要手段,又成為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強大支撐點,為其最終獲取高額利潤起了重大作用。

  第三,在無形資本運作方面,內部貿易可保持公司的技術優勢。對技術的壟斷是跨國公司的特有優勢,也是其存在和發展的關鍵。如果公司的技術產品在公司外部交易的話,有可能被競爭對手摹仿而受損失。內部貿易就可避免此類事情的發生,有助於公司增強其在國際市場上的壟斷地位和競爭能力,實現全球利益的最大化。實踐證明,實行內部貿易與公司擁有的技術水平有關,其技術水平越高,內部貿易的比重就越大。據鄧寧教授研究,母公司內部出口貿易在總出口中的比重,計算機工業為91.3%,石油工業為51%,汽車工業為62.4%,電子工業為36.5%,紡織業為12.8%,食品業為9.8%。
  第四,在人力資本管理方面,內部貿易解決跨國公司內部相對利益中心之間交換的矛盾,有利於公司高層人才的穩定。跨國公司的各個子公司雖然隸屬於同一母公司,但各子公司又是獨立的利益主體,即使是從母公司的全球戰略的大局出發也應考慮到各個主體的'利益要求,以保證工作人員的穩定,維持整個公司的凝聚力。因此,在跨國公司的內部交換過程中就不能以利益的完全一致性為基礎進行無償調撥,而必須採取貿易形式,通過內部市場機制滿足各方的經濟利益,以解決內部經濟利益的矛盾。
  第五,在追求風險最小化方面,內部貿易降低了外部市場造成的經營不確定風險,有利於跨國公司實行計劃管理。完全受市場自發力量支配的企業經營活動面臨諸多風險,如投入供應數量、質量、價格等不確定,以及不同生產工序和零部件由獨立企業承擔帶來的協調問題等。公司內部貿易可以大大降低上述的各種經營不確定性,使公司的商品數量、商品結構以及地理流向都服從於公司長遠發展戰略計劃、生產投資計劃、市場行銷計劃和利潤分配計劃,優化公司內部的資源配置,使之不斷適應公司發展戰略的外部環境的要求,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立於不敗之地。

 三、內部貿易的負面效應

從前面的分析可知,內部貿易在跨國公司資本運營中的作用功不可沒,但也帶來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其中包括:
  第一,轉移價格的定價機制改變了價格作為市場訊號的貿易秩序。在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轉移產品、服務、資金時,人為地調高或調低價格與收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市場自由競爭賴以存在的供求調節價格的價格機制,破壞了國際市場價格與供求關係之間的聯絡。因此,內部貿易減弱了價格作為市場訊號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原本以市場價格為基礎的貿易秩序。
  第二,轉移價格往往損害了東道國的利益。由於內部貿易採用轉移價格手段,達到跨國公司的特定目標,如將資金調出東道國,規避東道國的稅收,繞過東道國的關稅壁壘等。據有關部門的數字表明,我國境內的外資企業虧損高達40%以上,有些地區甚至達到75%,因此許多合資、合作企業的中方無利可分,甚至連年虧損。令人深思的是這些企業的外方卻不斷增資,合理的解釋只可能是這些企業的外方通過“高進低出”的轉移價格侵吞了中方的收益,實現了“虛虧實盈”、“中虧外盈”。可見,跨國公司通過轉移價格侵吞了東道國合資方的利潤,減少了東道國的稅收收入。
  第三,內部貿易降低了東道國引進外資的關聯效應。很多東道國,特別是開發中國家,大力引進外資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過跨國公司的投資帶動上游產業或下游產業的發展。然而跨國公司從全球戰略出發,有時寧可高價進口國外關聯公司的原材料、半成品,因而降低了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直接投資的關聯效應。例如,某合資企業生產用的主要原材料阿苯達唑,國內許多廠家均能生產,而且產品質量很好,但該企業的合資外方卻拒絕使用高質價廉的國產原料,而高價從其他國家的子公司進口。
  第四,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使國際關係複雜化。一方面,跨國公司通過內部貿易侵佔了東道國的利益,破壞了東道國的投資聲譽,而且使東道國在制定外經貿政策時左右為難;另一方面,內部貿易中的返銷假活動使得進出口國地位改變,改變了雙方的貿易差額。不利於東道國的國際收支改善。這些矛盾顯然會造成國際經貿關係複雜化。例如,美國以鉅額貿易逆差為由向其貿易伙伴施加壓力,如要求日本開放市場、匯率升值;要求中國開放市場等。
  由此可見,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是國際貿易發展的一把“雙刃劍”。如何運用好這把“雙刃劍”已引起了世界各國普遍關注。例如美國、法國、日本等擁有大量對外直接投資的已開發國家都已制定出專門法規,限制跨國公司轉移價格的作用。開發中國家與跨國公司打交道的時間短,缺乏經驗,要管制轉移價格就比較困難。目前開發中國家應該從完善法令、法規入手,加強對外資企業財務報表的稽核,並及時瞭解國際市場價格的變動情況及有關國家的稅率差別,瞭解國際市場同行業利率水平,及時發現問題,以對跨國公司轉移價格進行限制,揚長避短,為我所用。
  
【參考文獻】
[1] 劉海雲.跨國公司經營優勢變遷[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1.
[2] 盧榮忠,杜浩祥.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幾個問題[J].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2).
[3] 林康.跨國公司與跨國公司經營[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0.
[4] 繆合林.資本運營[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7.
[5] 王儉.在華跨國公司轉移價格的實施及應對措施[J].國際經貿探索,2002,(1).
[6] 傅京燕.跨國公司內部貿易中的轉移定價——兼論我國外資企業轉移定價的現狀、影響及對策[J].雲南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0,(2).

畢業論文蒐集整理:

內部貿易在跨國公司資本運營中的作用及其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