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礙高職院校教育改革的因素及對策論文

才智咖 人氣:1.01W

一、阻礙高職院校教育改革成效的因素分析

阻礙高職院校教育改革的因素及對策論文

(一)高職院校發展定位不明確,辦學特色不鮮明

我國高職教育的起步相對於西方已開發國家較晚,教育改革過程中,對於高職教育的內涵、特點以及發展模式等各方面存在著不同認識甚至是存在著認識上的偏差,具體表現如下:首先,當前我國不少高職院校在教育改革中,所採取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基本上都是照搬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其人才培養模式缺乏針對性、實效性,很多時候偏離了重實踐和職業素質培養的核心,“輕職重普”的思想在高職人才培養實踐中普遍存在,使高職教育在國民教育體系以及經濟社會發展中未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其作用。其次,不少高職院校在教育改革過程中,很多時候在高職教育與技能操作培養之間劃等號,把高職教育的作用等同於技能操作培養,沒有深入認識到學生對於基礎理論學習和對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必要性,從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高職教育的辦學層次和辦學目標,不利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嚴重影響到了高職院校教育改革的人才培養質量。最後,高職院校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其學科建設未能很好地配合當地區域經濟的發展,過分關注辦學規模大與專業建設全,辦學未能很好地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不能體現出本校的辦學特色、辦學特色。

(二)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缺乏實習實訓資源

近幾年,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國家對於高職教育的經費投入也在不斷地增加,但是目前高職教育經費投入缺口還很大,遠低於財政收入的增長水平。而且投入還呈現出地區性的明顯差異,東部發達地區、城市地區的高職教育經費要高於邊遠落後地區的高職教育經費投入。同時,我國高職教育的經費來源,方式比較單一,不少高職院校的經費基本上來源於財政撥款與學雜費收入,而社會對於高職教育的經費投入明顯不足。我們都知道綜合職業素質人才的培養需要我們加強對高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而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需要為其提供大量的實習實訓課程,這一些都需要大量的資金購置各種實習實訓裝置、建設各種實習實訓基地。但是由於高職院校經費來源的不足、資金短缺嚴重限制了高職院校在實習實訓資源方面的投入,導致高職院校實習實訓基地數量少、裝置短缺、配備遠遠落後於行業標準,高職院校難以提高其人才培養的實踐能力,影響了高職教育優質職業人才培養的質量和職教特色的有效發揮,最終影響到高職院校教育改革的成效。

(三)高職教育未能很好地服務於區域經濟

當下,我國高職院校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在校企合作方面還沒有形成有效的合作機制,不少企業都沒能有效地參與到高職院校的教育改革之中,高職院校未能較好地發揮企業在教育改革中的積極的引導作用,致使不少高職院校缺乏對於人才市場需求變化的長遠考慮與研究,不少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遠遠偏離人才市場、企業單位對於人才需求的經濟發展規律,不少高職院校在專業設定時,要麼與經濟發展、與人才市場需求、與企業用工需要脫節,要麼有盲目跟風人才市場需求、盲目迎合企業的用工要求,使高職人才培養走不畸形發展之路,這些都不利於緩解當前高職畢業生嚴重的就業形勢與就業壓力。在經濟不斷髮展、轉型以及產業結構不斷升級、調整的新形勢之下,原有的一些勞動者需要通過崗前、在崗、轉崗培訓以及繼續教育等方式不斷地學習各種全新的技術和管理方法,從而更好地適應新時期經濟發展對於人才職業素質變化的需要,但是不少高職院校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對此沒有給以足夠的重視。當前高職院校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脫離的現象較為普遍,高職院校理論教學的比例遠遠要高於實踐教學的比例,理論課偏多而實踐課偏少,導致高職院校教學質量不高,不利於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高職院校缺少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豐富的雙師型教學隊伍,這也嚴重影響到了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提高,影響到了高職院校優質職業人才的培養,導致高職院校未能很好地服務於當地區域經濟的發展、高職院校教育改革成效不明顯。

二、提高高職院校教育改革成效的對策

(一)服務於區域經濟發展,突出辦學特色

鑑於我國高職院校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未能很好地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未能較好地滿足區域經濟發展對於優質高職人才的需求,並結合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責任。首先,高職院校應該與企業的聯絡、加強對行業的調查研究,密切關注區域經濟、區域社會的發展,把服務於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為高職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科學地規劃專業設定以及相關課程設定。其次,高職院校應該集中全校的優勢教學力量,加強優勢學科建設,加快發展優勢專業,並從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結合當前人才市場對於高職人才需求的變化,不斷地調整高職人才培養模式,不斷調整區域經濟發展方向,從而突出本校辦學特色,服務於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最後,高職院校還應該採取多種多樣的辦學形式,特別注重教學過程的實際性,以開放民主的方式進行教育教學管理,通過舉辦多方位的工作崗位培訓,從而提高高職院校的辦學質量、突出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提高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進而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更為牢固的人力保障。

(二)吸引社會力量辦學,走產學結合之路

鑑於我國高職院校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教育經費來源不足,經費來源方式單一,缺乏實習資源的實際情況,高職院校應該主動、積極地吸引社會力量參與高職院校的教育改革中來,通過社會辦學力量和企業的積極參與,可以有效地增加高職院校辦學的經費來源,增加高職院校的實習資源,強化高職院校的辦學力量,從而極大地推動高職院校教育更快更好地向前發展。高職院校作為“學校—企業—社會”可持續發展模式中的重要一環,應該積極主動地吸引社會力量參與高職院校的教育改革與教育教學。一方面,高職院校應該邀請企業參與學校教學計劃的制定,從而使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規格能夠符合人才市場需求以及企業用工的各種要求。同時,高職院校還應該根據企業的各種用工標準與要求,為學生提供各種專業理論與工作實踐的培訓,提高學生的專業理論與實踐水平。另一方面,高職院校的各種實習實訓計劃應該與企業的生產經營實踐有機結合起來,確實滿足企業生產經營的需要,達到不擾亂企業生產與人才培養的目的。高職院校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只有使學校成為產學研的中介環節,使學校、企業、社會有機地協調發展,才能把更多的企業和社會力量吸引到高職院校的教育改革中來,為高職教育的發展提供更多的經費、實習實訓資源支援,提高高職院校教育改革的成效,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為強勁的智力支援。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教學過程與結果並重

高職院校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為了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促進各種技術性、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要一批專業理論紮實、實踐經驗豐富教師隊伍的大力支援。德國職業教育之所以如此發達,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德國大力建設雙師型隊伍、大力引進生產一線兼職教師,並將各種最新的生產技術以及發展趨勢引入到高職院校的課堂教學之中。借鑑德國職業教育的成功經驗並結合我國高職院校教育改革的實際,我們應該做好如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方面,高職院校應該加強企業與學校之間的互動,請企業中精選優秀人才到學校去參與教學工作,充實高職院校的師資力量。同時,高職院校還應對教師進行實踐性教改和創新培養,從而培養出一批創新型、高素質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另一方面,高職院校還應該建立健全職業教師教學評價制度,科學評價教師的教學勞動成果,發揮教學評價制度的激勵作用。此外,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質量的檢驗方面,應該借鑑國外經驗,將完善的考試題型與企業的評價制度有效地結合起來,雙管齊下檢驗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