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計算機基礎論文

才智咖 人氣:2.07W

1構建基於職業視角的醫學生計算機及其資訊科技的課程體系

醫學計算機基礎論文

針對目前計算機及其資訊科技教學所存在的問題,由學校教務處牽頭,對作者所在校醫學生入校前計算機水平進行調查與分析,提出面向職業教育的計算機公共課程體系實施方案。

1.1計算機課程體系改革前的教學情況分析

在課程體系改革之前,廣東醫學院計算機基礎課程包括兩個方面:30學時的《計算機文化基礎》與72學時的《Visual FoxPro程式設計》。《計算機文化基礎》直接在實驗室授課,教師先講,學生後練。由於沒有考慮學生入校時的計算機知識及其操作水平,統一授課後做相同實驗操作題目,造成基礎好的學生“不願意聽、不願意做”,基礎差的學生“聽不懂、不會做”,在課堂上,“玩遊戲的多,缺課的多”。課程考試採用傳統的紙製考試,輕實驗操作能力測試,成績不能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明顯的“高分低能”。於是,形成了“學生不願意學、教師不願意教”的惡性迴圈。另外,理論課時安排過多,講授過多計算機基礎理論知識,如計算機組成原理、數制的轉換、網路的基本協議等;輕視實驗操作,特別是Office套件的應用,學生學完之後甚至連一篇像樣的Word文件都製作不出來,課程教學沒有充分考慮學生就業需求。《Visual FoxPro程式設計》以大班的形式講授理論課,小班上實驗課。課堂教學中,教師只關心程式語言、語法規則與程式設計技巧教學,不關心本門課程與醫學專業的應用,學生在學習過程發現這門課程與他們的專業毫不相關,漸漸地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最後也僅僅是“因考試而學、無所用途”。

1.2重新構建醫學生的計算機及其資訊科技基礎課程體系

首先就臨床醫學與護理學兩個專業的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應進行論證,提出“基於職業視角的醫學生計算機及其資訊科技的課程體系,把醫學生計算機普及教育改變為專業化、職業化教育”,構建“3層次”的醫學生計算機及其資訊科技教育的公共課程體系,即《計算機文化基礎》、《資訊科技基礎》、《醫院資訊系統》,並對授課時間與內容進行大幅度調整。壓縮《計算機文化基礎》的課堂教學時間,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與基礎充分利用課餘時間完成本門課程的學習。把“理論+實驗”的教學模式變為“自主學習+導學輔助”的教學模式,即“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導學、答疑輔導為輔”。注重實驗教學與實驗操作能力的培訓,要求學生經過本門課程學習,能熟練地應用Office套件處理辦公室的基本事務。弱化程式設計的語法與程式技巧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綜合處理醫學資料能力,為《醫院資訊系統》教學做準備。應摒棄以Visual FoxPro為基本內容的程式教學,開設Visual Basic 2010與Access資料庫相結合的《資訊科技基礎》課程。以Access 2003為基礎增加簡單醫學資料統計分析案例教學,簡單醫學資料管理軟體設計的案例教學,要求學生理解資料庫管理醫學資料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Access 2003的基本操作。增加《醫院資訊系統》課程。

醫院資訊系統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資訊管理系統,包括臨床診療、藥品管理、經濟管理、綜合管理與統計分析、外部介面等五部分,涉及醫生工作站、護士工作站、臨床檢驗、輸血與血庫管理、醫學影像與麻醉管理、藥品供求、藥房管理、病案管理、資訊查詢等,也涉及醫院與醫療公共衛生系統連線管理。因此,為了使學生能夠理解醫院資訊系統的工作原理並熟練地掌握醫院資訊系統的基本操作,在理論教學方面,主要講授醫院資訊系統的基本體系結構、資料處理及其資訊資料儲存與分析的基本流程,介紹衛生行業資訊化建設基本標準、醫院資訊系統開發的基本流程、醫療資料的邏輯結構、系統開發的主要技術與安全機制等。在實驗教學方面,引進2套醫院資訊系統,用真實的醫院資訊系統模擬醫院的.工作流程,讓學生親身體驗醫院資訊系統的工作模式,掌握醫院資訊系統的基本操作,從而提高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以適應於職業需求。課堂教學時間設定。把《計算機文化基礎》的課堂教學時間壓縮為18學時,主要用來集中解答學生“自主學習”與實驗中遇到的問題,佈置每個時間段的學習任務。《資訊科技基礎》總學時為72學時,其中Ac-cess 2003與資料庫原理分配6學時理論教學、6學時實驗教學,Visual Basic 2010程式設計分配30學時理論教學、30學時實驗教學。《醫院資訊系統》總學時為36學時,即18學時理論教學、18學時實驗教學。

2課堂教學改革

為了解決計算機基礎教學“零起點”與“非零起點”之間的矛盾,著眼於職業化教育,同時注重計算思維的培養,對傳統的計算機基礎課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特別是《計算機文化基礎》課堂教學進行改革。實施“自主學習為主、導學輔導為輔”的教學模式。由於《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存在“零起點”與“非零起點”的矛盾,傳統課堂授課模式已經無法適應《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無法解決“吃不飽”與“吃不好”的教學現象。雖然“分層”教學或“分級”教學可以解決這種問題,但是,分層與分級教學模式會給學校的教學安排帶來很大困難,並且分層與分級教學模式需要對學生進行考核、分類,再根據分類安排教學,可操作性差。作者提出“自主學習為主、導學輔導為輔”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地解決“非零起點”的《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這種教學模式的要點就是: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與基礎,自主安排學習時間,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只起導學與輔導答疑作用。基礎特別好的學生可以不參加課堂學習,只要通過《計算機文化基礎》的實驗操作與理論考試即可。基礎一般的學生,通過網路學習資源學習與實驗實訓平臺的訓練,進行“查漏補缺”式的自主學習,這部分學生一般可以在指定的學時內通過自學完成學習任務。基礎相對較差的學生,需要藉助教材與網路學習資源,利用課餘時間,通過“自主學習”完成實驗實訓平臺所指定的實驗任務,並在輔導教師的幫助下完成本門課程的學習任務。

平衡學生計算思維與應用操作能力的培養。在計算思維培養與應用操作能力培養方面,根據課程性質進行取捨:《計算機文化基礎》應站在職業視角下以應用操作能力培養為主,重點要求學生掌握作業系統、Word、Excel、PowerPoint、網路應用與資訊檢索的相關操作;《資訊科技基礎》講授Access 2003與Visu-al Basic 2010,主要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能力,摒棄工具式的教學模式,重點放在介紹醫學資料如何儲存在資料庫中,資料如何處理並展示在窗體中;《醫院資訊系統》則要求學生在掌握醫院資訊管理軟體系統的基本操作的同時,也要求學生理解並掌握醫學資料處理的基本原理與流程。任務驅動教學與過關式學習的實踐。任務驅動教學的首要工作就是任務設定與任務驗收,需要有完善的實驗操作環境、豐富的實驗操作習題庫。《計算機文化基礎》使用廣東省高等學校教學與考試管理中心的大學計算機基礎實驗操作實訓平臺,該平臺有豐富的實驗操作習題,並能實時地評卷。在教學過程中,把實驗任務分成6部分,每部分用3節課進行答疑與導學,學生則根據需要安排自學時間,對每個實驗進行過關式訓練。對於《資訊科技基礎》課程的實驗教學,組織教師自己開發基於Visual Basic 2010的站,建立實驗操作習題庫,學生通過完成實驗操作習題加深對概念的理解、提高實驗操作能力。《醫院資訊系統》的實驗操作內容主要圍繞醫院資訊系統的幾個主要子系統設計實驗任務。在整個課程教學中,每次課堂教學都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明確的實驗任務,讓學生帶著任務去學習、去操作,學生的學習熱情極高,教學效果良好。

3“教考分離”的考試改革

傳統的紙製考試不適合於計算機及其相關學科的教學考核。醫學生學習計算機基礎課程是為了使用計算機及其資訊處理技術解決工作中的問題,因此,計算機基礎課程考試應該體現在計算機操作和應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能力上,而不是計算機基礎知識的考查。實施嚴格的“教考分離”,考核成績由三部分構成:課程考試成績、作品展示成績、平時實驗操作成績。《計算機文化基礎》與《資訊科技基礎》的課程考試由廣東省高等學校教學與考試管理中心統一命題考試,也就是廣東省計算機水平考試的一級考試與二級考試;作品展示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製作計算機作品,比如電子簡歷、電子報告、資料庫設計、小型軟體的設計等等;平時實驗操作成績則根據實驗任務完成情況(如通過率)給予評分。這樣,最終考核成績既激發了優秀學生的學習熱情,又激勵了基礎較差的學生努力學習。

4結語

通過對作者所在校臨床與護理專業的教學改革試點,解決了《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非零起點”的問題。根據醫學生的職業特點,設定了前後一致的課程體系,把計算機基礎教學與專業教育緊密結合在一起,探索了複合人才培養模式中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出路,為其它專業的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找到了切實可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