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論文

才智咖 人氣:3.11W

第一篇:新媒體時代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論文

一、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現新態勢

新媒體時代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論文

1.受教育者參與新媒體的積極性高,主人翁意識進一步確立

新媒體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喜歡平等對話交流,自我主導意識很強。通過新媒體平臺開展活動,大學生會有極強的主觀能動性和參與性,他們樂於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觀點、想法,通過新媒體平臺傳播資訊、尋求幫助、拓展社會渠道和佔有學習資源,傳播積極的價值觀和正能量。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視新媒體建設,有機聯動更加緊密有效

目前,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逐步在線上與線下、校內與校外、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進行了全方位資源整合,在面對大學生普遍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時,所起到的有效引導作用已經開始顯現,不僅提升了大學生群體的思想政治素養,更促進了高校的穩定工作。

二、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

1.新媒體的開放性與共享性,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現的方式和尺度提出挑戰

新媒體具有資訊量大、覆蓋面廣、傳輸便捷、形式多樣和互動性強等特點。高校一方面通過校務新媒體矩陣、服務大廳、電子公示欄、資訊網路檢索等對外提供資訊;另一方面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不但要考慮新媒體時代的流行熱點和政治語境,更要對工作內容、語言、形式等進行慎重策劃,避免引發斷章取義的誤讀和偏激闡釋。

2.新媒體的低成本創作和碎片化閱讀,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際效果有待商榷

以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互動難度,隨手拍、轉發有獎、口號式點評等擴大了學生參與的覆蓋面,同時也在一定意義上降低了活動深度。教育系統各組織已初期掌握了通過新媒體資料統計,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後期考核和監督,追蹤活動效果,但同時又出現了強制學生參與、靠資料代替實效、資料科學性不夠、活動意義含金量偏低等問題,被網友詬病。

3.新媒體的互動式傳播和病毒式覆蓋,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風險可估性和輿論引導性提出挑戰

新媒體的資訊具有不確定性和難以控制性,資訊傳播具有開放性和無屏障性,資訊釋出和使用空間變得更為自由便捷,因而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風險控制力和輿論引導力,導致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墨守成規、畏首畏尾。

三、新媒體時代,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常態

科學認識“新常態”,更要積極適應“新常態”,抓住機遇,積極轉型,打造相對穩定的新機制,製造持續發展的新動力,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的新風景,實現新一輪的創新大發展。高校需要積極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以新媒體為技術基礎,構建多元化平臺,暢通訊息傳送渠道,促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規化,在新媒體時代建立新的工作格局。一方面,要利用新媒體平臺滿足學生需求,進一步開放教學資源,集聚學科優勢,公開教務校務,提高教學質量,創新教學方式和教育方法,持續培養新媒體平臺的活躍度、覆蓋度和影響力;同時進一步打造線上品牌活動,培養青年網路意見領袖,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高校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深化和創新各項工作,建立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態。另一方面,要重視並利用新媒體時代的大資料。大資料是線上的行為記錄,未來每個人都會和各種各樣的終端打交道,甚至人本身也會變成資料終端。資料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資料是萬萬不能的。通過對資料的整合,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戰略定位、有效整合和形式包裝,同時通過資料的收集和監控,不斷優化、調整和改進,調整工作機制,建立科學考評機制,將最大限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第二篇:新媒體時代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論文

一、新媒體時代手機網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新媒體時代手機網路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極影響手機網路是一把雙刃劍,在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負面作用,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1.手機網路資訊良莠不齊,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網路監管帶來難度。手機網路帶來的海量資訊資源,是很少經過濾選擇即呈現給受眾的強制性的資訊,網路安全不可控因素增多。資訊內容複雜,除了健康有利的資訊之外,暴力、色情、迷信以及虛假詐騙等資訊垃圾通過手機隨時隨地給大學生帶來視覺衝擊,毒害大學生的心靈,進而影響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網路帶給人巨大的娛樂性及刺激性,讓自控力本來就不強的大學生群體更易沉迷其中。

2.手機網路帶來的便捷功能,影響學生創新創造能力的培養。大學生已經陷入手機無線網路之中,越來越依賴手機帶來的資訊和通訊便捷。“手機媒體與網路連線,部分大學生遇到問題依賴網路搜尋,其自主意識、思考能力得不到應有的鍛鍊。”為數不少的高校大學生不願意記憶、不願意動腦、不願意動手,流連於流行網路小說、手機遊戲和八卦新聞中,不願意深入思考問題,不願意深入學習專業知識,長此以往,勢必嚴重影響我國高校的教育質量和大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

3.手機網路不受時間、空間的控制的使用,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手機網路使大學生隨時隨地可以上網,不受任何節制,嚴重損害了大學生的身體健康。有的學生甚至是等車走路時間也不放過,這直接影響學生的生命安全。而長期使用手機上網,不少學生對手機產生了依賴心理,離開手機,就會煩躁、焦慮;還有一些學生產生了孤獨、交往障礙等心理疾病

4.手機網路的使用,衝擊正常的高校教育教學氛圍。手機網路在大學生中的普及擾亂了課堂紀律。有些大學生自覺性不夠,注意力時常在教師授課與手機網路媒體之間掙扎徘徊,更有甚者直接對老師的教學進行“遮蔽”或利用手機錄音視訊功能,拍攝課堂教學過程,認為沒有必要必須到課堂上課,嚴重影響課堂教育教學效果。

二、構建基於手機媒體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四個課堂”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課堂,社會實踐活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課堂,公寓宿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三課堂”。手機網路的普及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行為模式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可以利用3G網路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個課堂,並充分發揮手機網路的優勢,讓其成為大學生有效學習的工具,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四課堂———手機網路課堂。

(一)利用手機網路的便捷性,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堂

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課堂是高校思想政治的主陣地。在這個教學氛圍中的主客體雙方都可以通過手機網路的便捷性使課堂豐富多彩起來。教師在手機網路環境下,要不斷加強自身資訊素養。一是要有敏銳的資訊意識,能夠及時捕捉、分析、判斷和吸收新資訊,以新資訊開闊受教育者的視野,啟迪受教育者的思維,引導受教者的行為。二是要提升自身在受教育中的聲譽和威信,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又要有“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認識到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地位的平等。三是要創新課堂的評價機制,給受教育者一個寬鬆的育人環境,同時,教育者要以身作則,引導受教育者正確認識網路媒體所帶來的各種資訊,正確健康地使用手機媒體。

(二)利用手機網路的手段,輔助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課堂,多指在校內外的實踐活動為主,包括教學實踐、專業實習、寒暑假社會實踐調查、志願者服務、參觀訪問、科技發明、勤工儉學、等。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增添了現代化的資訊手段。第一,手機網路其本身即可成為一個頗為有調查研究意義的課題。第二,手機網路可以為社會實踐的實施提供前期準備與幫助,我們可以利用這一新媒體查詢很多前言或熱點研究題目,準備考查實踐的相關資料,確定社會服務物件等。第三,我們可以利用手機網路的手段,直接在網上進行問卷調查,而這種手段會節約很多時間和精力,覆蓋面廣,又便捷有效。

(三)批判認識手機網路,加強高校校園課堂建設

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三課堂,主要環境在公寓宿舍、校園等地方。這實際上涉及的是學生的自我教育層面。在手機網路的衝擊下,這一點也最難把握和操控的。而解決的方法“堵”不如“疏”。一個好的高校校園文化環境,不僅能夠使大學生的思想境界得到昇華,而且可以成為消除網路社會消極資訊的堅固陣地。高校一方面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手機網路的利與弊,倡導一些新穎健康的文化活動、創造和諧健康校園文化氛圍。另一方面,為了提高大學生網路應用素質,高校應開設一些網路文化課程,引導大學生提高選擇資訊、處理資訊、分辨資訊、利用資訊的能力,懂得在網際網路上到底能夠做些什麼,如何把網路資訊與自己的專業學習相結合等問題,使之能夠對網路資訊進行辯證地思考、批判地吸收、合理地利用。

(四)以手機網路為載體,建立新型虛擬課堂

思想政治教育的第四課堂在網路。手機網路這一載體延伸了網際網路使用的時間和空間。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掌握手機網路動態,以其為載體建立新型的虛擬課堂,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

1.要建立以手機網路為載體的資訊交通平臺。以手機網路普及為契機,拓展校園網路工作平臺的功能。

2.利用手機網路技術,引導規範網路虛擬社群向正確方向發展,建立具有3G網路特色的網站。建立過程中要了解學生的特點、結合學生的需求,才能更具吸引力,進而規範和引導學生的行為。

3.利用手機網路的互動性,建立平等的交流平臺。可以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創設交流的空間,如可以鼓勵受教育者對校園建設提出一些好的建議和意見、進行校園文明監督評價等。總之,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是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爭奪戰與教育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們必須認清形勢、在手機網路成為主流媒體之際,創新教學內容和形式,使手機網路成為教育的新渠道,為培養德才兼備的新世紀人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