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日常運作論文

才智咖 人氣:1.86W

一、既有研究綜述及本研究概述

高等教育日常運作論文

學術界一般將以1992年由原揚州師範學院、江蘇農學院、揚州工學院和揚州醫學院等10所省屬高校合併組建的揚州大學的出現作為多校區高校的開端。[1]因此,關於高校多校區執行的研究發端於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通過既有研究的批判性梳理髮現,關於我國高校多校區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高校多校區執行模式分析;[2]二是多校區的學校管理文化構建。[3]本研究基於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實證研究,剖析現存兩校區(將軍路校區和明故宮校區)執行和管理過程中的問題及原因分析,並提出和諧執行的策略。課題組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兩個校區分別發放了500份問卷,共計1000份,有效回收899份,有效回收率89.9%,主要通過“偶遇抽樣”(accidentalsampling)的方式進行,隨機在食堂和路口對路過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並輔之以對後勤工作人員、學校行政人員和教師進行結構性訪談,重點關注他們對多校區執行中存在問題的看法。

二、建構和諧的多校區執行機制之對策

課題組結合自身調研實踐認為,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例,建構和諧的多校區執行機制必須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首先,改變高校發展理念、轉變高校發展思維,秉持高校整體性原則,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科研能力。具體而言,一方面,摒棄盲目合併、盲目擴建的高校發展思維,將有限的辦學資源集中在自身的優勢學科和王牌專業上,比如引進優秀的.師資,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和學科建設模式等;另一方面,在高校多校區教育資源配置過程中,必須堅持系統性思維,從高校長遠的整體發展規劃角度出發,合理定位各校區的發展前景,平衡各校區之間的資源分配。比如,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例,明故宮校區作為學校行政中心,更多地承擔學生日常管理和學校行政工作,並將其定位為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養,這樣不但有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和辦學設施,還能將學校科研能力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而相比較而言,將軍路校區土地資源和辦學設施相對豐富,可以將其定位為本科生培養重鎮,讓本科教學工作在寬闊、舒適、美麗的將軍山下發展。其次,加大高校民主決策機制,尤其完善各校區資源分配機制。一方面他們會向學校積極爭取自己的發展機會,獲得學校高層更多的認可,從而得到更多發展資源。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航空宇航學院,一直是該校的王牌專業和種子科學,因此,在其發展過程中,學校不但傾注了大量的資源,還為其提供一些其他學院不具有的特殊發展權利和機會;但另一方面,這種發展模式和發展資源的分配方式也會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形成部門利益,從而阻礙高校作為一個整體共同發展、共同提升,阻礙高校核心競爭力的提升,這不得不引起學校決策層的高度重視。第三,合理規劃部門職能,嘗試組建合理高效的新型職能部門,統一協調各校區日常管理事務,保障高校日常管理高效執行。多個校區並存的情況下,工作重心必然會向多個校區分散,原來的管理手段勢必不能適應多課程、多學生、多環節、多協調的發展趨勢。綜觀國內大多數大學多校區管理實踐,基本都是在部門職能延伸原則的指導下,建立一個綜合協調的機構進行多校區管理的。這種模式保證了大學多校區的穩定和發展。最後,建構和諧的校園文化。文化是提升群體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它既是個體建構自我認同的關鍵因素,也是個體自我認同的結果,因此,建構和諧的校園文化就顯得十分必要。具體而言,一方面,要求多校區間加強科研、教學等方面的互動,另一方面,學校各部門應通力配合,協調各校區間的交流和互動,保證學生和教師、教師和教師、學生和學生之間能在多校區運作的情況下產生更多的互動和交往,這也是文化作為建構自我認同重要因素髮揮作用的必要途徑。

三、小結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正處於改革的關鍵時期,如何打破現存高校管理體制的約束,就成為改革成敗的關鍵。課題組的研究表明,我國多校區執行普遍存在教育資源分配失衡、各校區間互動失調以及文化認同校區化等困境,不利於高校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應當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作者:楚廣興 唐志文 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