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藝術鑑賞論文

才智咖 人氣:2.56W

一、經濟富庶和強大國力的背景依託

服裝藝術鑑賞論文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唐代有絲綢之路的繁榮商貿做後盾, 其封建經濟也達到了前朝無法企及的發達程度。一方面, 在國內傳統經濟的發展方面, 唐代有了很大的發展。另一方面, 唐代上至皇親國戚, 下至販夫走卒, 對於新興的城市經濟表現出相當的接納和認同。商貿業、服務業如雨後春筍般迅速成長, 對外貿易發達, 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 一派國泰民安的盛世景象。

唐代社會經濟的發展, 商業的繁榮, 尤其是手工業中絲織業和棉紡織業的高度發達, 印染技術的發展, 都為唐代服飾文化的繁榮在客觀上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帶來了服飾的奢華、開放與多民族性, 這是中國古代服裝史上的高峰。難怪現代經濟學家愛將女人衣裙的長短與開放程度同經濟的繁榮或低迷聯絡在一起, 從豐富的唐代出土史料中可以看出唐代婦女服飾華麗, 儀態豐美, 妝飾奇異紛繁, 形制開放且融合了異域民族特色。在唐代婦女三種典型服飾之一的襦裙服中, 裙幅之豐, 有“裙拖六幅湘江水”、“東鄰起樣裙腰闊, 剩蹙黃金線幾條” 等詩句為證。

婦女衣裙的顏色也絢麗多彩, “金縷鴛鴦滿絳裙”、“眉黛奪得萱草色, 紅裙妒殺石榴花”, “藕絲衫子柳花裙”、 “折腰多舞鬱金裙” 等詩句表現出紫、紅、綠、黃婦女衣裙的爭奇鬥豔。

不僅如此, 其服飾開放程度也令今人瞠目, 出現了在中國古代服飾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袒胸露臂形象。例如, 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中, 梳高髻、半露酥胸、肩披紅帛, 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 即是對“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 的“以露為美的開放的社會審美風尚”的生動塑造。另外,流行於南北朝及唐代中原地區的短襦式樣, 是受到北方遊牧民族文化的影響。這種窄袖緊身的短孺不僅有利於做事, 還能表現女子婀娜的體型,因此備受年輕女子的喜愛。而與襦裙服相搭配的婦女外出時常佩戴的冪縭,本是胡羌民族實用性的服飾, 因西北多風沙, 故用此來遮蔽風沙侵襲,但傳到內地,與儒家“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的封建意識相結合,轉變成防範路人窺視婦人面容為主的功用。顯然,這種奢華、開放、多民族性的服飾風範是同國力的強大,經濟的發展直接相關的。

二、社會氛圍和思想基礎的催生結果

服飾流行的社會基礎除取決於社會高度文明之外,還會受到社會思潮的直接影響。因為服飾是社會氣候的晴雨表,“是時代風貌的鏡子,服飾的變遷直接反映出流行於那個時代的文藝思潮和當時人們的處世哲學”。

自唐建立以來, 高祖、太宗以儒學為主, 高宗薄於儒術而歸心於佛道, 武皇以佛教治國, 玄宗時則道教大熾等, 形成了儒、道、佛三家並立的文化新格局, 人們的價值取向進一步突破傳統儒家的桎梏, 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文化思潮的`多元化, 帶來了思想和信仰的自由。

魯迅則認為唐人的創新“則辦法簡直前無古人”。而英國學者韋爾斯在比較歐洲中世紀與中國盛唐的差異時說: “當西方人的心靈為神學所纏迷而處於矇昧黑暗之中, 中國人的思想卻是開放的, 兼收幷蓄而好探求的。” 唐文化特有的兼收幷蓄、有容乃大的精神, 造就了唐代充實而又光輝的文化繁榮時代。在中國封建社會記載中, 唐代成為我國曆朝人性最解放的時期之一,整個社會的氣氛和思潮也寬鬆了許多, 為唐代漢族服飾藝術的多民族性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唐代正是因為有了這樣活躍、打破傳統、世風開放的社會氛圍和思想基礎為背景, 才有了“慢束羅裙半露胸”、“綺羅纖縷見肌膚” 的大膽服飾, 有了不受世俗束縛、體現女權的女著男裝, 有了突破傳統、百花齊放的民族風熱潮———胡服的盛行, 更有了白居易描述的“時世妝”, 這些別出心裁的裝扮既源自“無所畏懼無所顧忌地引進和吸取, 無所束縛無所留戀地創造和革新, 打破框框, 突破傳統”追求新奇、崇尚異樣的心理,同時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思想開放的程度。

三、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影響作用

唐代國力繁盛、思想活躍開放, 同時更加註重對外交往。長安是唐代的首都, 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是東西文化交流的中心, 也是世界著名的都會, 彙集著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唐代中外文化的交流, 有物質文化的交流, 也有精神文化的交流。有考古資料證明: 在新疆地區有羅馬、波斯藝術東傳的遺蹟, 如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聯珠對鳥、聯珠對獸等織錦, 不僅受到波斯織法的影響, 圖案風格也與波斯薩珊王朝相似, 流露出東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痕跡, 這也促使唐代漢族服飾朝多民族性方向發展。

一般而言, 服飾藝術的交流大多從不同的民族之間、不同地域的人群之間展開。初唐到盛唐間, 絲綢之路上的駱駝商隊絡繹不絕, 北方遊牧民族匈奴、契丹、回紇等與中原交往頻繁, 使得“絲綢之路”引進來的不只是“胡商”會集, 而且也帶來了異國的禮俗、服裝、音樂、美術以至宗教。“胡酒”、“胡帽”、“胡服”、“胡樂”、“胡舞”是盛極一時的長安風尚。當時胡風之盛, 從詩中的描述可見其一斑。

參考文獻:

[1]李當岐.服裝學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嶽永逸.飄逝的羅衣[M].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3.

[3]胡月.輕讀低誦穿衣經[M].中國紡織大學出版社,2000.

[4]華梅.服飾與中國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1.

[5]王受之.世界時裝史[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