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運企業經營管理兩張皮論文

才智咖 人氣:5.33K

“兩張皮”就是表裡不一,面上看洋洋灑灑,什麼都有,比如每面牆k都掛著“工作標準和職責”,檔案櫃裡排滿管理檔案,但實際操作隨意性很人。“兩張皮”現象剖析。“兩張皮”的三大表現形式在汽運企業經營管理中比較典型。

汽運企業經營管理兩張皮論文

第一,生產經營與質量管理分離。

某汽運公司匯入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以來,在經營單位和職能科室時常會聽到“我做ISO工作”之類的話,給人一種感覺:ISO是日常生產經營活動之外的事。舉一個較典型的例子:某汽運總公司下面的一個分公司成為質量管理體系覆蓋單位以後,這項工作便落實在一個人頭上;在之後總公司的管理評審中,該分公司又在各部門設立一個專門搞“ISO”的工作人員。試想一下,一個體系的運作僅靠一個人或者幾個人能行嗎?顯然是不行的,不行怎麼辦?每年要接受內審和外審,總不能稽核到哪裡,哪裡都是空白吧,於是在內審和外審前組織人力對記錄造假。

第二,對所做工作的目的性不明確。

任何一項工作都應該有明確的目的性,否則工作做起來就會茫然、盲目。汽運企業作為服務性行業,在以“顧客為關注焦點”的服務理念指導下,要對顧客滿意度進行測量,目的就是不斷滿足顧客的需求和超越顧客的期望,建立監視、考評、獎罰機制,避免在服務過程中重複犯同樣的差錯。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這些看似相當明確的目的卻變得模糊了。

比如“顧客滿意度調查”,要真正瞭解顧客對當前的服務是否滿意,需要多手段、多層面地瞭解,像意見簿、與顧客直接溝通、專項調查、顧客投訴電話,其中發放顧客滿意度調查表是調查的一項內容。但是一些汽運公司要麼組織人員關在辦公室裡填寫意見,要麼到顧客群中沒有針對性地發放調查表,這樣統計出來的資料顯然是無法真實反應顧客的滿意程度,更不要說能成為決策者的改進依據了。這樣除了應付內審和外審外,就是自己糊弄自己,還大量浪費紙張,增加辦公成本開支。

某汽運公司進行一次內審,職能部門在旅客意見簿上收集到一條關於售票員態度惡劣的投訴,該部門的責任人在《顧客投訴處理單》上填寫了處理意見並得到分管經理的批准,看似手續完備,但當看到附在處理單後面的扣款清單時,就知道這是一次虛假的處理。因為,清單上沒有經理的簽名,財務不敢擅自扣款。這種所謂的.處理顯然是為了應付檢查的,更不要說對不合格專案跟蹤驗證了。

這家汽運企業在外審時,還是同樣的職能部門,同樣的責任人,同樣的意見簿,同樣的意見,處理欄、審批欄和意見反饋欄都是同一個人填寫的,就是說,當事人、客運站和經理根本就不知道有這件事和處理結果。外審人員問這位責任人:“你知道你做這項工作的目的是什麼嗎?”這位責任人一臉茫然,她顯然不知道自己每天都在做些什麼,目的只是限制在應付檢查。

第三,檔案成為一種工作的擺設。

雖然,質量管理體系是以檔案化的管理模式替代傳統的經驗管理模式,但是,檔案的形成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一項增值活動。就是說,制訂檔案的過程是一項增值活動,但檔案形成本身並不增值,只有當檔案有效地使用後才具備增值的作用。

但在一些汽運公司的實際操作中,檔案並沒有成為一項增值活動的載體來體現檔案本身的價值。

走進一些汽運公司,牆上掛著“工作職責和工作標準”的鏡框,對檢查人員或者外單位的人來說,第一感覺肯定是比較規範。但是,多數企業都沒有制訂支撐“工作職責和工作標準”的檔案,也就是說,沒有建立監視、評估、考核機制。如果一個單位僅制定出工作職責和標準,相應的考核卻跟不上,那麼,這種“工作職責和工作標準”實際上是做給外人看的。當然,有些單位也建立了相應的監督機制,但機制建立了卻沒運轉,形同虛設。

某汽運公司編寫了(《質量手冊》和《程式檔案》後,又編寫了第三層次檔案彙編,這些支撐第二層次檔案的彙編已發到各經營單位,但是,在各科室卻很難能看到這些檔案彙編,辦公室把所有的彙編都集中在辦公室的檔案櫃裡,職能部門看不到,談何執行呢?

“兩張皮”貽害無窮

危害之一:

易滋生自我滿足心理。憑想像或憑要求寫出來的東西一般都是往合格的方面做文章,而所做與所寫常不一致。更重要的是,上級單位來檢查時一般都是查結果,而不是查過程,結果都分“文”別類地寫在紙上,自然會得到上級管理部門的表彰。表揚或表彰多了,自我感覺越來越不錯,自我滿足的心理就會膨脹,競爭力減弱也在所難免了。

危害之二:

管理雖然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但管理作為一種企業持續改進的手段必須要有針對性,如何理解針對性?就是當一個流程出現偏差或者說一個員工違反了規章制度時,必須利用管理手段加以糾正和消除。但是,如果管理者一邊要規範企業內部管理,一邊又要造出規範管理的文字,無疑會給管理帶來負擔。

危害之三:

加大成本支出,培養虛誇作風。

質量管理體系是以檔案化的管理模式來進行運作的,“寫我所做,做我所寫,記我所做”。但在實際操作中,責任人怕麻煩或者說對所做的工作目的性不明確,會省去很多環節,而這些環節在上級檢查和認證機構稽核時又是必備的,比如“顧客滿意度調查”、“車輛檢查”等,為了在檢查和稽核時過關,就在檢查和稽核前召集人員對要求做的調查、檢查記錄進行造假,這就要大量支出人力的成本和紙張的費用,而這些費用的支出對企業經濟增長沒一點用處。檢查人員看到檔案齊全,內容完整就會覺得合格,久而久之,浮誇作風就會生根。

消除“兩張皮”

如何消除經營管理中的“兩張皮”現象?主要應做到兩點:一是認識到位,二是明確目的性。前者主要是針對各級管理人員,後者主要是針對具體工作者。“認識到位”是人們進入新領域的一扇門。當你眼前出現一座森林,你很想進去,但當並不熟悉這座森林的特性和地形時,你肯定不會貿然進去。同樣道理,有一個你不認識、瞭解的人向你借錢,你一定不敢借給他。認識是進入的前提。

對員工來說,明確做事的目的性十分重要,也是全員參與的實質。比如你調查顧客滿意度的目的是什麼?你檢查車輛安全效能的目的是什麼?你檢查車容車貌、儀容儀態的目的是什麼?你統計正班率、正點率的目的是什麼?建立顧客投訴處理反饋機制的目的是什麼?如果員工在做這些事時不明確目的就會作假,就會故意改變資料,這不但為製造“兩張皮”提供了溫床,更嚴重的是,這樣會將虛假資料提供給決策者,造成決策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