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酒文化論文

才智咖 人氣:1.34W

提升文化軟實力,是在打造“中國白酒金三角”重大戰略程序中四川白酒產業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挑戰。那麼,新課改酒文化有哪些呢?

新課改酒文化論文

一、對文化軟實力內涵的理解

我國研究者主要將軟實力理論運用到國家綜合實力及文化層面,並從概念界定、實踐應用及實證研究等方面開展了相關研究。例如,北京大學中國軟實力課題組(2008)指出,文化軟實力即是文化的凝攝自固力、競爭力、傳創力和感召力的整合表達,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他者,都產生實實在在的改變性影響,所以,文化軟實力是人在創造生存的過程中改變自己或他者的實在影響力。王一川(2009)認為文化軟實力是指特定人類共同體生活的價值系統及其象徵形式所呈現的柔性吸引力。在實踐中,文化軟實力一般與特定區域或特定層面相結合。例如,劉彩雲等(2011)從探討蜂蜜文化內涵出發,指出弘揚蜂蜜文化在發展蜂產業中的作用,並提出擴大宣傳途徑、加快蜂蜜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等提升蜂產業發展對策。楊柳(2012)認為提升“中國白酒金三角”文化生產力的兩大途徑包括通過高階要素的化學聚合創造和承襲文化生產力,以及通過地理品牌的傳播強化文化生產力。實證研究成果大多關注與地區,對行業及產業的關注比較少,結合四川地區白酒產業的研究比較有限。鑑於此,本文擬對川酒文化軟實力提升思路進行探索。

二、川酒產業發展現狀及問題

分析川酒經過多年的發展,無論是品牌,還是生產技術上在國內、國際堪稱首屈一指,被行業認為“最大的產業叢集、最大的品牌群、最大的產能群、最好的政策窪地”,酒類生產已成為四川經濟發展中一個不可忽視的行業。然而,當川酒產業面臨著從銷售量提升到產業文化影響力擴大這一挑戰時,還存在諸多問題:

第一,品牌建設不夠完善。四川白酒品牌主要分佈在四大酒城———宜賓、瀘州、綿竹、邛崍。其中宜賓、瀘州兩地白酒品牌建設在命名、文化、包裝、定位等工作相對比較完善,品牌知名度較高。邛崍擁有酒類企業近300家,是中國重要的白酒原酒基地,生產窖池2萬餘個,原酒儲量約20萬噸,其自然條件適合釀造高品質白酒。然而,邛崍白酒除了“文君”品牌稍有名聲外,大多企業從事散酒生產和銷售,因缺乏品牌建設和推廣,知名度和盈利能力都有待提高。

第二,地方文化挖掘不夠深入。四川被譽為濃香酒的世界、醬香酒的故鄉。提起四川白酒,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五糧液、瀘州老窖和郎酒等著名品牌。的確,川酒經過多年的發展,無論是品牌,還是生產技術上在國內、國際堪稱首屈一指。然而,各著名的白酒品牌使四川享譽了國內外,卻沒有使孕育了這些中國乃至世界知名白酒品牌的白酒釀造地大放異彩,很少人提到白酒品牌就聯想到白酒釀造地。由於白酒的生產條件和環境是不可複製的,酒類企業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與所在地的關係就重要。當一個企業的產品與所在地的`地理、歷史、民俗等聯絡越緊密、融入越自然,越能充實其內涵,也更能借助當地文化擴大影響力。

第三,對“高階產業”理解不夠全面。四川白酒產業導向是走高階化、品牌化道路,建設固態蒸餾白酒高階品牌的集聚區,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出現對“高階化”理解不全面的現象,將“高階化”與“高價格”混淆,存在盲目高階化的局面。近年來,白酒價格一路飆升,中高階白酒似乎成了有錢人的專屬品,加之我國自古以來的“宴請文化”促使了高檔白酒的消費,高階必定是高價的。然而,高價格不等於高階化。盲目高階化不僅帶來整個行業產品鏈價格的上漲,而且導致白酒產品標籤、標識使用混亂,誤導消費。其中,年份酒一直充當漲價先鋒,但我國的年份酒缺乏產品標註中有關窖藏時間的標準,出現亂標年份誤導消費的情況,其投機和市場混亂度較高。這種情況不利於白酒產業健康發展。因此,在川酒產業高階化發展道路上亟待出臺一系列產品標準和管理制度

三、川酒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路徑

文化軟實力不是通過物質累加的途徑就能提升,它需要相對較長時間的努力且無法量化和有形化,但其價值不可忽視。筆者認為,通過從以下幾個方面挖掘和提升川酒品牌文化內涵,可以彰顯川酒的感召力和影響力:

1.通過探尋川酒的釀酒史提升其文化軟實力四川擁有悠久的釀酒歷史。舉世矚目的廣漢三星堆遺址,埋藏著許多從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的歷史遺蹟。在數以千計的珍貴出土文物中,有相當一部分陶器、青銅器屬於酒器,如盉、觚、觶、甕、罍、缽、尊、爵等。考古工作者還在四川各地發現了大量商周至戰國末期的酒器,包括陶器、漆器和青銅器,既有盛酒器,又有飲酒器,僅青銅器就發現了100多件。大量酒器的出土,足以說明古代蜀國釀酒業的發達和蜀人飲酒之風的盛行。在源遠流長的四川釀酒文明演進過程中形成的酒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和歷史的沉澱。通過探尋川酒的釀酒史,發現川酒品牌歷史演變的深層次價值,可以從很大程度上提升川酒文化軟實力。

2.通過體驗川酒飲酒習俗提升其文化軟實力在古代,酒是權力的象徵。由於酒的來歷神祕且喝起來有飄然暈眩的感覺,所以古人以為酒是神賜的,或者是得到神的啟示而釀成的。掌權者將酒作為體現自身威嚴與地位的象徵之一,釀酒權由掌權者賜予,有功之臣才可以得到賞賜的美酒。隨著酒的釀造技術逐漸普及到民間,白酒的品種越來越多,原先繁雜的儀式禮法逐漸淡化失去了神祕性,飲酒成為一種禮節和人生享受。以前白酒度數相對較低,飲酒以男性為主,佐酒菜餚不如現在豐富,人們飲酒崇尚“豪飲”,大塊吃肉、大碗喝酒方顯男兒氣概。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生活質量要求更高,飲酒從“豪飲”變為“細品”。人們通過聞香、觀色、品味來欣賞和回味酒的品質高低和風格。儘管改革開放以來洋酒進入中國消費市場並得到人們喜愛,白酒仍然是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飲用佳品。上述各種飲酒習俗,可以在川酒的生產與營銷環節中實景展現,通過消費者的體驗活動,可以很好地提升川酒文化軟實力。

3.通過傳遞川酒精神價值提升其文化軟實力當將酒作為產品銷售,品牌就成為區分產品的標誌之一。不同的白酒企業和產品系列在命名、包裝、宣傳口號、商標等品牌構建方面追求的是創造獨特的形象,傳遞豐厚的內涵理念,倡導積極健康的精神價值。例如,川酒“六朵金花”之一的四川沱牌捨得酒業股份有限公司從2001年開始培育“捨得”酒品牌,2010到2011年公司在水處理、糧食處理和生產工藝方面的設施裝置投入共進行了十億左右的投入,這些都是先捨去的利潤。在捨去一部分利潤基礎上釀造出的更高品質的酒才更加受到市場的認可,然後才逐漸收回投入,獲得良好經濟效益。正所謂“捨得捨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捨不得;舍之於物,得知於心;舍之於利,得之於義;人生福報,在於捨得。”,“捨得”品牌可謂集千古智慧於一體,反映了企業的經營理念,也傳遞出健康的價值觀念。

4.通過川酒的表現載體提升其文化軟實力四川是濃香型、醬香型白酒的發源地和固態蒸餾白酒的故鄉,擁有千年古窖、釀酒建築和盛酒器物,且古蹟、建築和器物與生產經營融為一體,流傳至今。成都擁有元、明、清三代川酒老燒坊的遺址,2000年被國家文物局評為199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瀘州擁有明代萬曆年間所建的瀘州老窖國寶窖池;綿竹擁有劍南春天益老號酒坊遺址,獲2004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五糧液、水井坊、劍南春等酒企都建設有酒史博物館,展現從古至今的白酒生產工藝、釀造工具和器物等等。歷史遺留下來並仍在使用的建築和器物足以說明川酒的歷史,也是證明川酒文化的物證。古蹟、建築、器物、詩詞歌賦、書畫、楹聯、雕刻、典故等都是在酒文化的形成中產生的瑰寶,令人回味,讓人遐想,極具挖掘和提升潛力,是不可忽視的酒文化載體。

5.通過川酒名人資源提升其文化軟實力歷代名人吟誦川酒,川酒很早就和文化的聯絡非常密切。川酒的聲名遠播得益於歷代四川籍名人或旅居四川的名人在生活、工作中對川酒寫下的讚美之詞,其中,以文人學士居多。例如,唐朝詩人杜甫在宜賓品嚐春酒和荔枝後留下了“重碧拈春酒,輕紅劈荔枝”的詩句,後來春酒改名為重碧酒;1909年,晚清舉人楊惠泉品嚐姚子雪後說:“如此佳釀,名為雜糧酒似嫌凡俗,而姚子雪曲雖雅,但不能體現此酒的韻味。此酒是集五糧之精華而成玉液,更名為‘五糧液’是一個雅俗共賞的名字,而且顧名可思其義。”自此五糧液美名問世。唐朝學士李肇在《唐國史補》中將“劍南之燒春”列為全國名酒。杜甫、宋朝著名學者王灼、明朝四川撫軍饒景暉、康熙年間浙西詞人吳陳琰都曾讚譽射洪春酒,民國舉人馬天衢根據店前牌坊命名“沱牌麴酒”。北宋詩人黃庭堅、南宋詩人陸游等旅居四川時都留下了描寫四川白酒的詩句。在詩詞中的酒有如今知名的,也有不知名的;有可考證來歷的,也有無法考證來歷的,但這些都是川酒產業重要的文化資源。通過名人效應和歷史典故打造品牌不失為挖掘提升川酒品牌文化的一個方法,邛崍“文君酒”就是一個好例子。因酒的供給,才能酒品源源,提供吟詩作賦的素材;因酒的詩詞,才讓酒香四溢,留下歷史文化的積澱;因名人典故,才能千古流傳,獲得挖掘提升的資源。兩者相互依存,才形成生生不息的川酒文化和川酒的人文環境。

四、結語

提升文化軟實力,是在打造“中國白酒金三角”重大戰略程序中四川白酒產業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挑戰。當前,川酒產業正在進入內涵提升的新階段,產業經濟的大發展,不僅僅是看“量”的增長,更重要的是看“質”的提升。只有不斷增強文化軟實力,培育龍頭文化企業,川酒產業才能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更強的生存力、生命力,保持旺盛的創造力、創新力,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